生态环境保护下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

2024-02-18 19:21王蒙蒙
大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水利环境保护水资源

梁 灼,王蒙蒙

(1.佛山市南海区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2.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030)

0 引言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下水利技术管理创新展开探讨,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技术管理的挑战,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通过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的实施,能够有效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效益,实现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在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生活离不开水资源,而水利技术管理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的恶化将直接威胁到人们的饮水安全和健康,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通过研究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自然界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生态系统退化。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破坏将对人类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在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至关重要。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而水利技术管理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有效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减轻干旱和洪涝等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增加碳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中,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在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2 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技术管理的挑战

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技术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挑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必须面对这些挑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

(1)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水利技术管理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通常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如水坝修建、水域开发等。这些干扰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水利技术管理需要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水利技术管理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利用和污染,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问题。水利技术管理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涉及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污染的防治,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挑战。

(3)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水利技术管理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改变等问题,给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影响到水资源的稳定供应;极端降雨事件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对水利设施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水利技术管理需要针对气候变化的风险,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适应性措施的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

(4)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求水利技术管理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往往涉及土地使用、资源配置、社会利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也需要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相协调。因此水利技术管理需要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水利技术管理要加强监测与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需要有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以了解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生态系统变化趋势。这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预警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以及加强监测与评估都是即将面对的挑战,基于此,需要不断推动水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技术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技术管理创新

3.1 智能水利技术的应用

智能水利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通过建立水资源监测和预测系统,实时获取水资源的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水情况和土壤湿度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避免浪费和水资源短缺。智能监测设备还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污染问题。智能水利技术的应用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2 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

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水利技术管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旨在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下将详细阐述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

(1)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对于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至关重要。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水质净化、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干扰,许多湿地面临退化和破坏的风险。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采取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质处理等措施,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结构。湿地保护技术则侧重于保护现有湿地,包括湿地保护区的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监测等。通过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2)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对于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能力,可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提供清洁的水资源。通过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可以保持湿地的自然状态,使其能够有效净化水体。湿地是许多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湿地的保护不仅可以维护物种多样性,还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双重目标,微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还可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湿地具有良好的水分调节能力,可以缓解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的影响。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可以增加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水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湿地还能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食物链支持,维持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态功能。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3 循环经济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在水利技术管理中,可以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回用和再生利用,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如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可以满足非饮用水的需求,减轻对淡水资源的压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为水利工程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4]。

3.4 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

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水利技术管理创新中的关键要素。它强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和协作,以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技术管理的实施。以下将详细阐述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建立的途径。

(1)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技术管理往往涉及广泛的利益主体和复杂的问题。政府单方面的决策难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容易导致决策的不准确和不可行。通过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2)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增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技术管理中,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利益相关方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共享信息,可以充分了解各方的需求和资源状况,提高决策的依据和准确性。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也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技术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这有助于形成共识,促进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

(3)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资源协同和合作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技术管理中,各利益相关方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专业知识。通过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协同利用和合作创新。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提供技术和实施能力,科研机构可以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公众可以提供意见和监督。这样可以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和协同发展。

(4)社会参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技术管理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资源的管理。通过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各方可以通过参与和合作,了解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提出异议和监督,保障决策的公众性和公正性。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增强社会的认可和支持[5]。

3.5 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

3.5.1 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是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的核心。它通过考虑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措施,制定统一的规划方案。这包括确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水污染治理的目标和措施、生态修复的优先区域和方式等,以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5.2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在整体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实施措施。它包括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管理要求,实现水利技术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具体实施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完善水资源调度制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恢复和保护湿地、植被等生态修复措施。

3.5.3 持续监测与评估

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的实施需要持续地监测和评估。通过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对水资源利用情况、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6]。

4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加强各方合作与交流,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水利技术管理创新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水利环境保护水资源
环境保护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