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心灵建设”与“价值观”引领

2024-02-19 18:03张颖
新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侥幸心理小伟塑料瓶

张颖

三个故事做好班级“心灵建设”

班级是由每一名学生个体组合在一起的组织,只有把目光聚焦在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基础上,才能有效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才能更好地为事件定位。因为一切管理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而“人本”又是以“心灵”为逻辑思考起点。

遇到类似小伟事件,我认为可以从3个故事入手做好学生的“心灵建设”:

1. 借用“归因理论”分析同学谴责小伟的原因,引导合理归因

有一个人因杀人进了监狱,这个人有两个儿子,若干年后一个儿子也因杀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儿子却事业有成,成为一个集团的总经理。有人分别问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自己,不料他们都说了同样一句话:谁让我有这样一个父亲呢?

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两个儿子对自己的生活走向所做的归因看似相同,但实际上有着本质不同。一个儿子把失败归因于杀人犯父亲因为遗传了父亲的犯罪基因,而另一个儿子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有一个杀人犯父亲:因为有一个杀人犯父亲,原生家庭的不幸让他更加努力,从而成功。

这个故事说明,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出归因,但是不合理的归因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积极合理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归因方式和解释风格会直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韦纳有一个著名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归因会影响情绪和行为。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在本案例中,同学们认为不能参评文明班集体是小伟造成的,属于外部归因,但是忽略了事件的根本——班级卫生区有纸团(内部归因)。这就好比在面对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时,有些学生会责怪老师没教好,责怪同学影响了自己,抱怨家里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等,这样就会忽略“自己的努力”这一原因。习惯外归因的人,通常表现就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

班级角落有纸团本身是班级存在的问题,扣分能督促大家今后做得更好,而不能成为指责别人的借口,学会向内归因,才能向外生长。

2. 借用“担当男孩”分析小伟行动背后的集体荣誉感,做好表扬鼓励

1920年,一个9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你要还给我。”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并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评价男孩的行为?男孩的做法体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校有明确的卫生检查制度,没有做好卫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只有勇于担当,才会不断成长。

小伟在学校领导到来的一瞬间,能够及时发现纸团,说明他善于观察,而且心中有集体,踢走纸团的行为背后是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由于形势紧急,小伟可能来不及多想,就做出了“踢”这个动作,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小伟对班级的爱。

3. 借用“寓言故事”,剖析同学不甘心背后的侥幸,做好认知转化

鹳和雁常常偷吃田里的庄稼。一天,他们又一起去偷吃田里的新谷子,一只鹤也跟着去了。哪知农夫早已撒下了网,把他们全逮住了。鹳和雁无话可说,可那只鹤很不服气,就对农夫说:“我不是鹳,也不是雁,我是一只老老实实的鹤。我从来不做坏事,这次是跟着他们来玩的,不应该受到惩罚。”农民说:“谁叫你结交了坏朋友?你跟他们一起犯了罪,当然应该一起受惩罚!”

鹤只去了一次,以为自己是无辜的,殊不知一次也是错误,这就是侥幸心理在作怪。

同学们不甘心被取消评选资格,客观上也是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心理学中对侥幸心理的解释是: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是一种信念的迷失,若形成习惯,则成为很严重的问题。人一旦无法控制自己对这种侥幸心理的依赖,会产生一种严重依赖的冲动,从而导致灾难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赌博。

班级扣分这件事虽然没有赌博那么严重,但性质是一样的,就如同那个偶尔参与的鹤,一定是带着侥幸心理的。这就像闯红灯行为,如果只是简单的口头警告,好多司机根本不当回事,但如果扣6分和罰款200元,司机就会铭记于心,这也说明只有付出高成本的代价,才能规范自己。

一个活动,做好班级长效“价值引领”

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把被试分成两组,目标都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塑料瓶。其中一组被告知,他们的行为事关“环保”“全球变暖”“公益”……因而每个人都有责任;另一组则被告知,只要收集一个塑料瓶就会得到1美分。大家猜一猜,哪一组最终收集的塑料瓶更多?

答案是:被告知收集塑料瓶是“责任”“公益”的那组,他们收集到的塑料瓶远远多于拿钱的那一组。

也许是钱不够多,不够诱人。但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出发,难道不应该是“有钱”总比“没钱”好?但恰恰不是!因为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有利益驱使,还要受到一个人抱持的某种高尚且有意义的价值观的驱使。对此,我们不妨尝试借助正向强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高层次的价值观。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著名的强化理论,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比如一个学生认真学习是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如愿以偿得到表扬后很开心,于是就更认真。这里学生的行为就是受到了正强化。斯金纳将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一种是负强化。在班级价值观引导的过程中便可以借用这种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向着积极的状态发展。

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形象大使”活动,具体规则如下:

在教室挑选一个适当的位置制作“形象大使”宣传墙,宣传墙中间位置标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24项美德与优势的具体内容。

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按照周一到周五的顺序排好值班表。

当天值班的小组成员通过对一天中全班同学学习和生活的观察,找出符合美德行为的具体人和事,利用放学前几分钟的暮醒时间,与全班同学做美德分享,被表扬的同学会得到1颗红星,班干部将该同学的事迹贴到班级宣传墙上,累计得到5颗红星的同学将获得“美德少年”称号,同时得到1次抽奖机会,奖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而定。

每个月都能拿到“美德少年”称号的同学,期末将被评为班级“形象大使”,个人照片被做成展板在教室外楼道展示,同时优先参评班级“美德之星”。

“形象大使”活动借助正强化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通过细小行为的累计以及同伴鼓励,不断规范自身行为,用积极正向的方式行事,这对于提升班级正能量起到引领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规范言行。

猜你喜欢
侥幸心理小伟塑料瓶
神奇的气压
塑料瓶回收分离粉碎一体机的设计
侥幸心理是颗大毒瘤
之所以
一个劳动委员的心声
塑料瓶的涅槃
遏制酒后驾驶侥幸心理
屋顶上长大的孩子
美丽糖纸
揭秘塑料瓶底数字的标准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