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刘亦婷也“塌房”了?

2024-02-21 12:14肖瑶
南风窗 2024年4期
关键词:鸡娃哈佛神话

肖瑶

曾经风靡全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20余年后,竟“沦为”美国中产,在纽约一家投资公司工作。

“沦为”两个字当然是国内网友加上去的,代表某种失落与诧异。这也许来源于四川女孩刘亦婷当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后,曾在采访里表示学成后会回来报效祖国;也许单纯因为,人们对当年那位几近完美的教育产品最终进入工业市场而非摆在顶级展柜里受万人瞩目,而感到失望。

在如今的语境里,哈佛毕业成为当地中产,其实已经是极其正常甚至是超常发挥的人生现状了。要知道,在今天,一个哈佛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还未必能在美国顺利找到一份中产偏上的工作。人文社科行业更是难上加难,更别说其他不如哈佛的海外高校了。

但在当年,刘亦婷的哈佛神话,的的确确深刻影响了一代学生和家长,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城镇家庭。

1999年,刘亦婷被哈佛大学特招录取,一夜成名。由于信息差和经验欠缺,当时的人们无暇去辨析“考上”和“申请上”之间的复杂区别。《成都商报》给刘亦婷开了4个热线,一下午接了上千个电话咨询。随即,一本由刘亦婷母亲撰写的成长教育手册《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并在接下来数年内狂卖260万册。书封上,一个手捧书本微笑的短发女孩,既承载了一种人中龙凤的升学榜样,也成为无数孩子心中“别人家孩子”式的噩梦。

一众家长疯狂抢购该书,甚至效仿书中提到的教育方式。虽然,那些方法在今天看来着实令人费解,甚至堪称变态:徒手捏冰块训练意志力;为防止女儿早恋,禁止她穿花衣服;从娘胎起就按克数给孩子配置食物……“哈佛高材生”完全是可以量身定做的。

当年还没有“鸡娃”这个词,也没有微博和热搜。同样的事放在今天,兴许还会被质疑炒作、诈骗。当信息的摄取变得容易,人们在对学历光环的崇尚程度有所下降的同时渐渐认识到,即便拼命努力考学,或许也远远不足以跨过时代大环境影响、原生家庭等条件。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案例没少见,甚至连海归送外卖也不再是稀罕事。

某种程度上,刘亦婷的哈佛路的确是“量身定制”的。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教育尤其重视,更明白抓住机会的重要性。刘亦婷念中学时,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母亲已经开始提前了解并接触一些申请国外学校的渠道。恰逢刘亦婷就读的成都外国语学校有扩大知名度的需求,为刘亦婷提供了不少资源。而在世纪世纪末,留学仍然是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战略,与今天几乎完全市场化的状况有所不同。

后来,一位负责美中文化交流的议员帮刘亦婷写了一封推荐信,为最终的冲刺哈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信息网络并不十分发达的当时,人们对刘亦婷神话的全部了解,几乎都来源于那本书。

现在,不少人看待这个哈佛女孩的视角,仍然停留在20多年前。因此才会大呼“失望”。

用今天的视角看,一个哈佛毕业生,成功在当地找到工作,虽然中间经历了波折,但最终留了下来,进入一家大企业,拿着不错的薪水,与当地精英结婚,个人发展前景可期,这些都是相当正常甚至是很高的配置了。但当年的宣传给人们种下的期待是她将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当留学这类精英教育的信息差逐渐被时代补上,鸡娃等填鸭式教育得到反思,学历光环渐渐祛魅,“哈佛女孩”的神话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形态各异的具体的普通人。

不论读哈佛还是清北,念大专还是二本,每個人首先都是他自己。

大可不必向往刘亦婷,也不必苛责刘亦婷,更无须复制刘亦婷。

猜你喜欢
鸡娃哈佛神话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东方神话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制造鸡娃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