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对慢阻肺患者呼吸情况、运动能力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2024-02-21 02:32张素梅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2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评分

张素梅

(淄博市中心医院东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 淄博,25503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加之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这不仅会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还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照护依从性和生活质量[1]。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是目前护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传统的护理方法主要是以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呼吸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患者的认知、自我护理行为以及心理问题却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无法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2]。认知行为干预是慢病健康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对慢病的认识,主动采取正确的行为,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3]。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OPD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分析其在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情绪状态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70.82±6.2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30±2.53)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71.79±6.30)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41±2.6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淄博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4]中的COPD诊断标准;②依从性好;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④病历资料完整齐备;⑤无其他肺部疾患。

排除标准:①重度精神障碍患者;②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者;③严重颅内感染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1)环境护理:做好病区每日的环境卫生,确保病区的环境安静、整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舒适的温湿度,防止患者与灰尘等过敏原接触;与此同时,还要采取轻柔的护理动作,降低医源性噪音源的干扰。(2)健康教育护理:向COPD患者分发疾病健康防治手册,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3)生活护理:协助和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个人卫生,及时清洁患者的口鼻卫生、头发等,定期更换衣物和被褥,保持患者被褥干净整洁。帮助患者至少翻身2次/d,避免出现压疮。强化对患者的访视,尤其要密切关注静脉置管及吸氧导管的状况,做好管道护理,避免出现脱落、堵塞、感染等现象。(4)用药指导护理:指导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按剂量服药,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得擅自加减药、停药等。(5)呼吸护理:每天测定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并记录其变化,要做好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的呼吸机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正常呼吸;对痰液较多的患者,要及时行痰液引流。(6)膳食护理: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选择高蛋白、高热量、低盐、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同时指导家属正确的喂食方式。

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1)认知练习:指导患者在一张简易地图的帮助下,找出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运动路径,找出路径越多效果越好;运用彩色卡片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拼写常用图形,对患者进行颜色辨识练习;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为对象,让患者对这些图片进行归类、辨认,请患者在看完照片后,在3~5 s之内,把图片的名字复述一遍;先给患者说一段故事,然后让患者说出具体的故事细节,对患者进行延时记忆与瞬时记忆两种方式的练习。(2)睡眠干预:指导患者白天不宜睡眠时长过长,以免造成夜间失眠;治疗应当在白天进行,尽量不安排在夜间进行;患者可以在夜间接受持续的低流量吸氧治疗,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在就寝前,建议患者听舒缓的轻音乐,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及焦虑情绪。(3)强化认知教育:要重视对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的培养,自我照护能力具体包括自我监测、情绪调节、运动以及健康的生活、饮食等方面。要让患者了解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错误认知,可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患者清楚正确的处理方式对疾病的预后是有促进作用的,要让患者理解对疾病正确认识的重要性,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还要培养患者的自我纠正意识。(3)心理防卫干预:使患者意识到消极情绪在病情控制及转归中的不良影响,进而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使患者在遇到消极情绪时能够主动防御、转移、抵抗,同时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患者在面对消极情绪时树立自信心,从而达到克服消极情绪的目的。(4)行为干预。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纠正患者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纠正患者高糖、高脂肪、刺激性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②呼吸运动练习:针对不同的病情,制订不同的练习计划,并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练习,15~20 min/次,2次/d。两组患者在护理30 d后进行疗效评估。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及呼吸困难程度。于护理前后采用肺功能测试仪(生产企业:浙江亿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浙械注准:20182210345,型号:PF680)检测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并计算FEV1/FVC。于护理前后采用改良呼吸困难指数评分量表(mMRC)[5]评价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评分为0~4分。得分越高,呼吸困难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运动耐力水平。采用6 min步行测试评价患者的运动耐力,要求患者在平稳的地面上行走6 min,计算行走距离,行走2次后取平均值。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水平。于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SAS和SDS各20个项目,每个项目1~4分,可换算成百分制,其中SAS<50分代表无焦虑症状,SDS<53分代表无抑郁症状;得分越高代表焦虑和抑郁越情况越严重[6]。于护理前后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7]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症状评分(40分)、疾病对生活影响评分(30分)、活动评分(30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检验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分别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mMRC评分、6 min步行距离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6 min步行距离指标水平均高于护理前,mMRC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FEV1、FVC、FEV1/FVC、6 min步行距离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指标时间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P护理前67.11±6.5165.57±6.74 1.039 0.302护理后 76.81±7.83* 71.29±7.20* 3.282 0.002 mMRC评分(分)FEV1(L)护理前 1.73±0.50 1.75±0.52-0.175 0.861护理后 2.42±0.46* 2.09±0.45* 3.243 0.002 FEV1/FVC(%)护理前 1.16±0.20 1.18±0.21-0.436 0.664护理后 1.50±0.20* 1.34±0.19* 0.038<0.001 FVC(L)护理前295.46±18.28296.74±17.44-0.320 0.750护理后 369.46±21.87* 343.62±20.53* 5.448<0.001护理前 2.89±0.67 2.93±0.70-0.261 0.795护理后 1.04±0.30* 1.47±0.33*-6.098<0.001 6 min步行距离(m)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症状评分、疾病对生活影响评分、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症状评分、疾病对生活影响评分、活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症状评分、疾病对生活影响评分、活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指标时间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P SAS评分护理前 57.83±6.1257.82±6.13 0.007 0.994护理后 35.71±0.82* 41.47±1.14*-25.942<0.001 SDS评分护理前 57.61±1.3157.63±1.28 -0.070 0.945护理后 35.47±0.82* 41.91±1.13*-29.173<0.001护理前 37.40±2.3637.34±1.98 0.123 0.902护理后 26.77±1.42* 35.50±1.35*-4.072<0.001疾病对生活影响评分症状评分护理前27.50.±2.3326.99±2.02 1.046 0.299护理后 16.46±3.23* 22.54±3.50*-3.649<0.001护理前 26.59±3.2725.87±3.20 0.995 0.323护理后 14.97±5.22* 21.31±7.26*-4.484<0.001活动评分

3 讨论

COPD是我国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的影响,COPD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容易引发呼吸衰竭等危重症[8]。目前,多使用药物治疗来抑制病情的发展,但是患者往往会面临着身体、精神以及经济上的多重压力,且有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高效的护理干预[9]。但是,当前广泛使用的传统的护理方式,大多局限于环境和基础生理等因素,缺乏对患者的认知和心理状态的重视,无法对患者的恢复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使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还需要更先进的护理方式[10]。

认知行为干预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其将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认知、行为习惯等作为关注的重点,通过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对疾病持有正确的认知,纠正错误做法,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1]。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6 min步行距离指标水平均高于护理前,mMRC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FEV1、FVC、FEV1/FVC、6 min步行距离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AS、SDS、症状、疾病对生活影响、活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对COPD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患者能获得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通过呼吸护理,可以确保患者的有效呼吸;膳食护理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从而增强患者的体质。本研究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认知干预模式进行剖析,认为认知干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还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因疾病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同时还能够利用对行为习惯进行的心理调整,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2]。采用强化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对疾病防治和护理操作的意义和必要性有更多的了解,让患者具备自我护理能力的意识。通过心理防御,患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提升心理认知水平,增强患者采取积极行为的主动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而行为干预则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及运动康复训练,通过对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矫正,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功能恢复的关键是呼吸肌的练习,因而呼吸练习能够增强呼吸肌的耐力;在进行呼吸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使患者的心肺系统的协调性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通过运动练习来缓解心理压力,这对稳定情绪有很大帮助[13]。

综上所述,通过对COPD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能力、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评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我给爸爸评分
心理感受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An Optim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Caching-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Backhaul-Limited Small Cell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