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对NIHSS及mRS评分的效果观察

2024-02-21 02:32豆建刚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2期
关键词:栓术溶栓神经功能

豆建刚 安 丽

(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 庆阳,7450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主要指脑部血液因供应障碍而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脑组织局部软化或坏死的疾病[1]。ACI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发病6~8 h为学术界公认的最佳时间窗,但多数脑卒中患者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其无法在该“时间窗”内进行治疗,导致其病情逐渐恶化,最终影响预后[2]。近年来,随着MRI、CT等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多模影像被应用至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中,通过多模影像技术对病变区域的精准定位,手术医师可精准施治,进一步提升溶栓疗效和安全性[3]。鉴于此,本研究以100例ACI为例,对比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和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探讨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ACI的效果,旨在为日后高效治疗ACI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52%),女性24例(48%);年龄50~90岁,平均年龄(70.21±2.39)岁;基础病糖尿病13例(26%),高血压32例(64%),心房纤颤5例(10%)。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54%),女性23例(46%);年龄52~90岁,平均年龄(70.31±2.41)岁;基础病糖尿病14例(28%),高血压33例(66%),心房纤颤3例(6%)。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庆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已签下《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颅CT、MRI等多种检查方法诊断,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发病时间在16 h内;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分;④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NIHSS>15分;②血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③6周内有卒中史;④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2/3;⑤既往有脑梗死史的患者;⑥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⑦不符合取栓术适应证的患者,包括前循环脑梗发生超过6~8 h,妊娠期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近2~3周内有大型手术史、皮下出血病史、泌尿系统病史等。

1.3 方法

对照组在发病4.5 h内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给予0.9 mg/kg的阿替普酶(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注册证号S20160054,规格:20 mg)溶栓治疗,10%的药物快速静脉推注,剩余90%静脉滴注1 h。溶栓治疗结束后控制血压,指导患者24 h后进行头颅CT复查,检查是否出现颅内出血,确定未出血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在手术开展前,均通过多模影像对颅脑部位完成CT再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头颅MRI、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及扩散加权成像,明确患者的脑梗死部位、梗死范围、血栓大小与长度、缺血半暗带范围等。CTP灌注成像显示半暗带范围较大,CT或DWI影像显示梗死面积≥70 mL或梗死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且与缺血半暗带组织错配较大时,预示取栓治疗可能获益。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前循环超时间窗范围为6~8 h、后循环的超时间窗为16~24 h。手术医师在多模影像的指导下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呈平卧位,先采用2%的利多卡因对右侧股动脉进行局麻处理,麻醉起效后进行穿刺和动脉鞘(8F)置入。先将指引导管置入责任血管内,利用微导丝引导置入微导管,让其穿过患者的血管闭塞位置,并让其延伸至远端。然后通过造影明确远端血管处于通畅状态,于血管闭塞位置缓慢引入Trevo取栓支架或Solitaire AB(4 mm×20 mm),确认无任何异常后,于血栓远端逐步展开支架,展开状态保持5~10 min,完全覆盖血栓后回收支架,在持续吸引下同时拔出支架与微导管,并一并带出血栓,取栓后复查影像,排除异常情况。若无法一次取出血栓,可重复以上操作再次取栓,直至全部血栓取出,取栓次数一般最多3次。术后处理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牙龈出血、尿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①疗效评估: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5]中的相关疗效标准进行评估,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90%,提示痊愈;NIHSS较术前降低46%~89%,提示显效;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18%~45%,提示有效;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17%或评分有所增加,提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管再通评估:依据血流灌注分级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闭塞血管远端无灌注为0级;闭塞血管远端的分支存在部分灌注为1级;闭塞血管的灌注区域<1/2为2a级;闭塞血管的灌注区域>1/2为2b级;闭塞血管远端呈全部灌注、再通状态为3级;2b级以上评级提示血管再通成功[6]。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NIHSS[7]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评估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11个条目,评分为0~42分,0~1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为轻度卒中或小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5~20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评估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评分0~5分,0分为完全无症状;1分为有症状但无明显的功能障碍;2分轻度残疾,虽然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生活可自理;3分为中度残疾,部分日常事务需要他人帮助;4分为中-重度残疾,无法独立行走,日常事务需要他人帮助;5分为重度残疾,长期卧床,二便失禁,日常事务完全依赖他人。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两组方差齐性,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ACI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ACI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n(%)]

2.3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ACI患者的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ACI患者的NIHSS、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分)

表3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分)

mRS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5010.16±1.777.02±1.122.63±0.650.98±0.314.66±0.593.55±1.022.88±1.021.15±0.68对照组5010.17±1.788.21±1.325.32±1.033.52±0.544.68±0.634.32±1.223.55±1.033.01±0.77 t 0.028 4.860 15.617 28.8450.163 3.4233.268 12.802 P 0.977<0.001<0.001<0.0010.870<0.0010.001<0.001 NIHSS组别例数

2.4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ACI是一种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半身不遂等为主,是造成每年人类死亡的一大主因[9]。静脉溶栓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ACI最常见的方法,主要指在最佳时间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该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临床需持续、大剂量给药,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在ACI患者发病6 h内及时采取动脉取栓术治疗,可有效为其疏通血管,并能获得良好的预后结果[10]。但临床实践发现,ACI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难以在最佳时间窗及时接受治疗,最终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预后结果欠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取栓术的不断进步,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已被证明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ACI的方法[11]。多模影像能够对病变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和检测,可用于指导动脉取栓术。

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多模影像指导下的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ACI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多模影像指导下的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ACI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成功率。多模影像可为手术医师提供清晰的术野,手术医师可清晰地观察到病变血管,了解血栓的具体情况,方便其迅速并彻底取出血栓,帮助患者疏通血管。两组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ACI患者的NIHSS、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可明显减轻ACI患者的病情,并能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预后较好,比静脉溶栓的效果更佳。临床实践已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密切相关,若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15%便可明显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2]。静脉溶栓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溶栓药物疏通血管的速度较动脉取栓术慢,即使最后血栓溶解,也难以恢复神经功能。而动脉取栓术则不同,在多模影像的指导下可快速、精确且彻底地取出血栓、开通血管,更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为在多模影像的指导下,手术医师的各项操作更为精确,如微导管置入、支架定位等,均在多模影像观察下精确完成,可避免对血管内皮及血管壁造成损伤[14]。此外,多模影像指导下的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过程中不必使用溶栓药物,可避免大剂量溶栓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增加治疗安全性[15]。

综上所述,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栓术溶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取栓术的护理分析
大腔导管吸栓术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导管吸栓术与Fogar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导管取栓术与吸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