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施育: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新本领

2024-02-23 16:29郜建辉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标食材观念

郜建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制订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那么,劳动教育教师如何在有别于之前“劳动技术课”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以劳施育、借劳促育”,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和发展劳动精神,将是劳动教育教师思考的重点,也是新时代教师亟待掌握的新本领。为此,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担当起以下的角色:

要成为学生劳动观念的培植者

《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劳动观念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为此,劳动教育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要将教育与劳动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劳结合”思想。这种新思想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颠覆,而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最初的关注点是劳动与谋生,虽然也有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但都是以体力劳动为内容的物质生产劳动,以及伴随发生的教育)。

例如,在劳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依托《课标》要求的十个任务群相继展开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更注重培植学生的劳动观念。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品味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要成为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者

《课标》要求的劳动能力有别于原来“劳动技术课”的能力要求,它强调的是“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应的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胜任力,以及个体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教师在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年龄及生理特点,以及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掌握,要引导学生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自觉自愿承担劳动,养成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例如,《课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洗菜等粗加工食材工作,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食材、认识食物;3~6年级学生要利用烹饪器具对食材进行切配,学会用蒸、煮、炒、煎、炖等方法制作菜肴;7~9年级要求学生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其用意也是让学生在烹饪过程中学会合理科学地搭配膳食。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手中识物,在劳动中识礼,养成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

要成为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者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它是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劳动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通过持续性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总之,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广大劳动教育教师一定要以《课标》要求為抓手,在实践过程中,努力依托劳动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课标食材观念
巧用食材铺“地锦”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健康观念治疗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链农:搞定食材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