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居民日间照料服务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及模型构建
——以X镇为例

2024-02-29 06:51陈嘉琪陈晓敏陈小嫦
卫生软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照料子女养老

陈嘉琪,陈晓敏,赵 飞,李 铮,陈小嫦

(1.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 100032;3.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4.广东医科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与合作中心,广东 东莞 523808)

日间照料服务也叫托老服务,是指在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个照护场所,老人白天入托,由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照料日常生活,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养老模式。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各地都在探索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东莞市外来人口迁入众多,面对着流动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需求供给不足的问题,对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目前东莞市社区层面的日间照料设施缺失,现有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及运营资金压力大的问题,潜在地影响到日间照料中心的长远发展和持续运营,如何保持收支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本研究拟通过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分析东莞居民日间照料服务的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从而了解影响东莞居民对日间照料服务购买意愿的因素作用机制,以期为日间照料服务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访谈法可以深入挖掘受访者的心理活动,当面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有利于解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方式,访谈对象为60岁及以上老人和父母为60岁及以上的成年子女。访谈大纲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课题组讨论确定,主要包括对日间照料中心的看法态度、建议、购买意愿、支付意愿及原因。访谈于2022年6月在东莞市X镇进行,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具有一定养老需求的老人及成年子女进行深入访谈,访谈持续20~30分钟,整个访谈过程由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记录。当发现访谈中不再有新的、重要的信息出现时就认为达到了理论饱和[1],即终止访谈。

访谈结果采用Corbin和Strauss[2, 3]所提出的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过程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扎根理论研究法于1967年由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提出,是基于原始访谈数据资料从下往上构建理论的一种质性分析方法,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4]。扎根理论适合从数量庞大的资料中发现某一问题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中层理论[5],有利于理解复杂的社会过程和发现意外知识[6]。本研究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层编码对原始文本进行抽象化、概念化[7],从中提炼出范畴并构建理论。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最终访谈老人33名(48.53%),成年子女35名(51.47%);男性31名(45.59%),女性37名(54.41%)。受访者中21人(30.88%)户籍在东莞本地,18人(26.47%)来自广东省其他城市, 29人(42.65%)由外省迁入。约66.18%(45人)受访者来自农村,33.82%(23人)来自城市;受访者教育程度跨度较大,本科及以上有21人(30.88%),还有7人(10.29%)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其中43名(63.24%)受访者愿意购买日间照料服务,25名(36.76%)受访者抗拒为此服务付费。

2.2 开放编码结果

开放式编码是指以开放的态度对获取的原始资料中的语句和片段进行逐一的分析编码,再对初始概念进行归类实现范畴化提取[8]。本研究首先对收集的原始访谈文本逐字逐句地提取重要信息,删除其中语义相近及表达不清楚的部分,将剩余语句进行概念化处理得到有效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概念之间的关联,进行合并抽象构建范畴。最终共得到了56个有效概念,从中合并出19个范畴,见表1。

表1 开放编码过程

2.3 轴心编码结果

轴心编码主要是建立编码之间的关联,需要对目前概括出来的范畴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挖掘,建立范畴之间的范畴-子范畴、因果关系及时间先后关系等[9]。本研究在对范畴进行分析和串联的基础上归纳出7个主范畴,然后再次归类为消费者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替代性服务四大类,见表2。

表2 轴心编码过程

2.4 选择性编码结果

选择性编码需要挖掘核心类别,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描述核心范畴和主要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全面解释,即实现最终的理论构建[10]。在分析过程中,随着新数据的收集和理论化的进行,数据、新兴概念和类别会在开放、轴心和选择性编码之间来回比较[11]。本研究在反复比较与提炼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核心范畴,并构建了影响机制模型,见图1。

图1 日间照料服务购买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选择性编码)

2.5 理论饱和检验

扎根理论中的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在完成整个理论模型构建后无法获得额外数据以归纳新的范畴,确保不再有新的理论出现,即达到理论饱和[12]。本研究在构建影响因素模型之后再次开展了深入访谈收集了5份资料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对其进行编码和概念化后发现没有新的范畴出现,也没有发现新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适当的理论饱和度。

3 讨论

模型显示影响日间照料服务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替代性服务、日间照料服务自身机制、购买方内部因素、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四大方面。日间照料服务与其他养老方式互为养老服务替代品,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四方面共同构成了东莞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居民受自身、家庭等内部因素和政府、社会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会做出养老方式的选择:包括日间照料服务和其他可替代性养老服务。当老人能够从家庭获取养老保障时一般倾向于家庭养老的模式,不会选择日间照料服务;当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自我照料不便、子女无暇照料等原因难以在家庭中养老时就会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包括机构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养老等。当日间照料的服务机制合理且方便可及时,居民就会予以选择;当日间照料服务机制存在一些缺陷时,居民则会综合内外部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且便利的养老方式。

3.1 内部因素

居民选择购买日间照料服务首先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封铁英、董璇等在探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时提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养老意识与观念、政策了解与认可、收支状况会影响居民的需求选择[13]。这一研究结论与本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3.1.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老人身体状况、需求、自身观念和支付能力。当老人身体状况良好,具有和谐的社交关系,并无明显孤独感和养老焦虑时对养老服务无明显需求。1位受访者表示:“我爸妈身体状况还很好,还能帮我照顾孩子,有时间在家种种地,暂时不需要考虑这些。”而身体状况欠佳、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社交关系比较少的老人容易产生较强的养老焦虑,也会对养老服务产生较强的需求。东莞作为一个外来人口迁入众多的城市,随迁老人养老问题比较突出,他们面对着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人际关系较少等问题,难以产生归属感,易引发心理问题,更容易因基本公共服务差别化和社会保障缺位导致心态失衡。因此发展日间照料服务对于这些外来迁入老人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支付能力和自身观念也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当老人无力支付需付费的养老服务时,会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当老人支付能力较强时,更倾向于选择请保姆到家、养老院等较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日间照料服务可能更适合那些具有一定支付能力且对养老服务质量无过高要求的老人。其中1位老人说:“有人照顾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也没有退休金,平时还得找子女要钱,没有钱可以去。”

自身观念包括消费观念和孝道思想,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对传统孝文化比较看重,部分居民基于传统孝道思想认为子女应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职责,把老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或养老院会受到他人的非议,他们更愿意接受子女赡养、尊老行孝的思想。1位来自农村的成年子女受访者表示:“我们农村还是习惯在家养老,子女起码要孝顺照顾父母,不能因为工作就不管老人了。”除此之外大多数老人习惯勤俭节约,为自己花钱的意识较弱,消费观念比较保守,因此不愿意选择需付费的养老服务。

3.1.2 家庭因素

除个人因素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养老选择的重要因素。陶涛、袁典琪等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分析发现,获得子女照料支持、子女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老人更愿意购买养老服务,这一研究结论也将老人养老服务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购买主体拓展到购买主体的影响者和支持者[14]。

家庭因素包括直接提供照料、精神支持及经济支持。我国多数老人更习惯于家庭养老,因此家人能否提供周密的照料会影响老人的购买养老服务选择。当老人身边无子女或子女、亲人无暇提供照料时,老人才会对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产生购买意愿。1位老人说:“我愿意,我儿子在外地上班,很少回来,我以后是打算去这种比较方便的养老场所养老的。”家人对老人经济上的支持也是影响老人选择日间照料服务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部分受访老人认为目前的养老金无法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15],很多老人经济收入主要靠子女提供,因此对需付费的养老服务需征求子女的意见,同时子女的经济状况良好也会提升老人的消费信心。1位老人表示: “这个要问子女有多少钱能负担多少,老人是没有多少钱的。”此外精神上的支持也会潜在影响老人日间照料服务的选择,在访谈中成年子女认为把老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可以缓解子女养老负担,也有助于老人参与社会活动,能接受到更专业、更方便的养老服务;但仍有部分成年子女表明自己不放心陌生人的照护水平,认为不亲自赡养父母有违常理,父母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自己也会受到他人的指责。1位成年子女在访谈中提及:“我会尊重父母的意见,要是父母愿意去的话我就接受,要是父母不想去我还是自己照顾,不然怕我爸妈不高兴,别人也会说我不孝顺。”

3.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层面影响和社会层面的影响。政府政策对消费者的日间照料服务购买行为起到引导作用,而社会环境则起到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2.1 政府政策

学者王思力研究发现对于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购买意愿影响因素中政府政策会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16]。政府层面包括政府的宣传普及和财政支持。结合东莞市日间照料中心的利用现状和访谈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老人并不了解日间照料中心,也并不清楚在日间照料中心可以享受到哪些服务及其收费情况;即使部分社区已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但本社区很多老人并不知晓。同时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养老服务收费太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济负担较重,表示虽然能够理解养老服务机构运营需要成本,但是希望政府能予以一定的补贴,对于老人需求程度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如文化娱乐、测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希望能予以公益提供。

3.2.2 社会环境

目前关于养老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聚焦于购买方内部因素及政府政策,较少关注到社会环境的作用。本研究把社会因素也纳入到日间照料服务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当中,以便更好地探究购买方养老选择的作用机制。

社会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的社会氛围。经济水平是影响居民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外省迁入的老人表示要考虑当地的消费水平,对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物价水平低,大家对养老服务的支付价格意愿会比较低;而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物价普遍较高,因而也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来购买相关养老服务。这也反映了发展不均衡及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面对众多的外来迁入者,对城市合理的管理和资源调配,以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至关重要。

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当地社会氛围也会对受访者造成潜在的影响,大多数居民认为老龄化已经成为趋势,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有社区层面的照护能够提供给老人更完善的养老保障并能减轻子女的负担。但部分来自农村的受访者认为在农村大家思想比较保守,主张子女一定要亲自赡养父母,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不太能接受这种把老人托给他人照顾的模式。东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和思想碰撞,这也为日间照料服务这一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3.3 替代性服务

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居民会对老人的养老方式做出选择,绝大多数身体状况较好且子女照料可及的老人都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但目前随着家庭户规模的减少、人口流动趋势明显,家庭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机构养老、互助养老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机构养老凭借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吸引了很多身体状况欠佳、无子女、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老人。1位成年子女表示:“如果老人不能自理了,我就直接请保姆到家里或者住养老院了,不会让老人这样来回跑。”互助养老也凭借其一定的公益性吸引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良好、支付能力较弱或有较强社会参与意愿的老人。但东莞市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着容纳能力有限等不足,互助养老也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所面向的群体都非常有限。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在社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最小的成本使本社区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可以成为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广大老人居家养老愿望的实现。

3.4 日间照料服务

3.4.1 日间照料服务可及性

日间照料服务可及性包括服务点可及性和服务项目可及性。虽然目前东莞市已提出要实现村村(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的目标,但是目前很多村(社区)还尚未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公众的知晓率也很低。有受访者表示如果在社区建有日间照料中心且方便可及,自己有相关需求时会考虑选择购买服务,但距离远的话就会选择更近更方便的替代性服务。

东莞市各地日间照料服务已经涵盖基本照护、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多个方面,但是对一些老人来说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如部分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他们希望能享受到更为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然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提供的医疗服务较为基础,患有急病、重病的老人难以享受到及时的应急救护和疾病防治;还有一些老人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有学习教育、发挥自身余热或法律维权的需求,这些特殊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还难以满足。

3.4.2 日间照料服务机制

日间照料服务机制包括服务水平、日间照料独有的优势及其不足。受访者对日间照料中心各项服务的购买意愿受到服务水平影响,受访者普遍表示要根据日间照料中心的环境设施及服务的水平来判断自己是否愿意予以付费以及付费的多少,表示如果环境氛围好,服务态度令人满意,则会有更高的购买意愿。对于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项目,受访者态度呈两极分化趋势,一部分居民认为像心理咨询、注射输液这样的服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购买,而部分居民觉得这样专业的服务只有到医院或心理咨询处购买才放心,并不愿意在日间照料中心花钱购买这样专业化的服务。还有部分受访者觉得心理疏导没有实质作用,并不愿意付费购买。

日间照料其本身的优势和不足也是影响老人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日间照料具有距离家近、可以回家过夜、低收费的独有优势吸引了很多子女上班忙又希望居家养老、支付能力较弱的老人,他们以较低的成本可以享受到基本照料、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还可以结交朋友、减轻子女负担。1位受访的老人表示:“可以啊,就是偶尔可以去那边玩一下也不用住在那里。我去那边还能多认识一些朋友 ,还能有人陪我打打麻将啥的。”

但是日间照料服务也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比如其基本模式是日托,对于夜间需要有照护需求的老人难以满足;同时还存在着照护人员专业性不足、同时照护多个老人可能会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人对日间照料服务的选择。

4 建议

4.1 政府加大宣传及政策支持,增强社会认同感

政府应加大对日间照料的宣传普及和政策扶持力度,如通过媒体报道、志愿者上门宣传等形式使公众更好了解日间照料服务,提升日间照料服务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同时应完善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使日间照料方便可及;积极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及课程,以福利政策及补贴引导年轻人才加入社区养老服务行业中。

除政策支持外更应加强人文情怀方面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障,重点关注独居、失能、失智、空巢等老人。对于不同的服务项目可根据居民的需求予以差别的供给方式,如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予以无差别供给,而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与医疗机构相合作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对于心理疏导等只有部分老人具有支付意愿的服务可以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予以公益提供,从而满足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

4.2 对特殊老人群体予以补贴,提升购买方支付能力

除政策层面的支持外,经济支持也至关重要。针对目前购买方内部存在的购买力不足、购买力参差不齐等现象,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予以差别化补贴,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身体状况较差的、子女不在身边及外来迁入的特殊老人群体予以更高的补贴,从而降低特殊群体获取服务的成本,享受到同等的养老服务;对于经济状况良好、服务质量要求高的老人,可适当发展高质量服务项目,以满足不同老人的购买需求。政府投入方式应多元化,除直接投入外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支持,如提高补贴标准、税收减免、鼓励慈善基金投入等[17];针对补贴开支对于政府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的现状,建议实行个人支付+政府补贴的收费方式,同时应合理利用市场化手段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4.3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日间照料独有优势

针对目前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状,应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选择,发展机构养老、互助养老及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模式,为难以从家庭获得养老支持的老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

发挥日间照料服务独有的优势,需依托社区内养老服务驿站,在社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半小时养老生活圈。如通过招募志愿者上门提供帮扶、社区医生定点坐诊等,更好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成为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有力补充;设置日托、短期托养、长期托养等多种照护模式,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与医院及医疗机构合作,促进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实现,满足老人医疗服务及养老多方面的需求。

4.4 完善日间照料服务机制,增强日间照料服务可及性

应进一步完善日间照料机制,使其在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成为家庭养老的补充。社区支持服务是决定日间照料的服务效能的关键因素[18],因此应大力建设社区内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服务人员的培养及引进,为日间照料高质量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提升社区内日间照料服务的质量。

此外应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实现协同治理[19]。政府应发挥总体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整合社会组织、市场资源、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让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社区应调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网络构建服务体系,充分开发社区内志愿者资源;医院、学校、家政公司等社会团体应主动参与合作,积极投资,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人才支持,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选择;公民既是日间照料服务的服务对象,也是推动者,应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活动,为日间照料服务的推广及建设出谋划策。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日间照料的持续发展,真正为老人和其家人带来优质服务。

猜你喜欢
照料子女养老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