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连续剧《永远的伊玛堪》音乐、动效、对白风格的设计与呈现

2024-03-01 11:52王进
剧作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赫哲人伊玛赫哲族

王进

广播剧制作大致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定稿及围绕剧本的各种准备工作阶段,后期是二度创作阶段。音乐、动效、对白风格的设计贯穿于前期和后期的各个环节当中,要与主创的构思从一开始就磨合成水乳交融的关系。本剧的音乐把握、音乐形象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对剧本的深刻分析和理解,特别是来源于剧本的主题分析。《永远的伊玛堪》的音乐色彩和主旋律应该来源于剧本的风格,剧本提倡风格的抒情性,所以,在音乐设计上,就要努力发掘伊玛堪所特有的抒情魅力,吸收赫哲族民间小调的特点,从地域特点中寻找音乐的突破点,增加本剧的抒情韵味,在配器上大胆地使用埙、箫、口弦琴、鱼皮鼓等器件,这些大多是赫哲人的传统乐器,以此来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关于人物的形象设定

广播连续剧《永远的伊玛堪》从立项、策划、采风到剧本成稿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永远的伊玛堪》的主题方向、故事线索、情节架构、重场戏设置、总体风格呈现等诸多问题,我们与编剧反复沟通、探讨,剧本修改成熟后送北京相关专家审阅,专家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修改意见,又经历几轮修改后终于定稿,到了二度创作阶段。之所以这样一次次苦苦地打磨剧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个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的故事,一个具有边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题材,一个经历了几十年悲欢离合的伊玛堪老人的传奇经历——这个人物就是尤日根。

尤日根,赫哲族老人,他曾經当过四排乡赫哲族村生产队长、伊玛堪传习所所长和艺术团团长。出场年龄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民族史诗伊玛堪”的代表性传承人、萨满。会吹空康吉(赫哲族口弦琴),会跳萨满舞,能说唱伊玛堪19部“大唱”和32部“小唱”。

尤日根一生坎坷,经历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期、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他的师傅是伊玛堪大师葛常胜,被人们称为赫哲人的莫日根,即英雄的意思。葛常胜看到儿时的小尤日根天资聪颖,记忆力超人,品行端正,于是就把伊玛堪19部大唱和32部小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尤日根。葛常胜为了拯救被日寇关进集中营的赫哲族乡民,英勇就义,临死前告诉尤日根。伊玛堪是咱赫哲人的魂,你一定不能丢。于是,尤日根时刻记着师傅的话,这也是他一生的守护和追求。

伊玛堪是乌苏里江一道闪亮的文化文明风景线,尤日根也成了赫哲族乡讲述传唱伊玛堪故事的最具权威的传承人。传播传承的同时,他以自己的言行成为乡亲们心里的英雄莫日根。

要以广播剧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一个人物,表现什么,如何表现呢?毫无疑问,真实是艺术的首要前提,然而,完成了真实的再现后,还要表达什么?艺术的本质是真实之后的灵魂表达,具体到剧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尤日根,他从十五岁、二十多岁,一直到八十多岁,要由三个演员来演播这个角色。尤日根从40年代一直到今天,经历了抗战时期差点亡族灭种的危难、中年丧妻的创痛和伊玛堪濒临失传的焦虑。尤日根坎坷的一生有什么最需要我们去表达呢?当然,解放后党和政府让赫哲人过上了美好生活,这是我们这部剧需要表现的重点,但是本剧几乎用一多半的篇幅讲述了抗日时期、人民公社时期赫哲人的悲欢离合。那么,赫哲人的生活与伊玛堪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的内在联系在哪里?这是这部剧的内核,是表演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作品的灵魂,是这部广播剧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引领。如何用声音对白、用音乐、用拟音动效去讲述这个故事,上面谈到的,都应该成为创作精品的航标。

在乌苏里江上,几百年来流传着赫哲人的传唱——伊玛堪。赫哲族没有文字,全靠口耳相传,其内容大多都是歌颂英雄、惩恶扬善、讲述山水河流、百兽草木的传奇故事。比如《乌苏里船歌》,就是采纳了赫哲族小调《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其韵律与伊玛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本剧的音乐设计上,要保持淳厚、地道的伊玛堪唱腔的风格,而每一个叙述故事的人物、音乐形象都要达到听其音、见其人的艺术效果。比如剧中赫哲族老人与故去妻子的时空对话;部落的赫哲人跳起萨满舞庆祝节日、渔民们放鱼苗回归自然,这些场面都要采用伊玛堪的元素加以渲染。另外,用伊玛堪旋律的配器方式,细腻、准确、自然地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跌宕,是刻画人物的最好手段,一定要用音乐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揭示渲染出来,并根据情绪的变化把握好音乐的节奏、唱腔、段落的布局,所有这些都是本剧音乐框架有力的支撑点。

广播剧《永远的伊玛堪》并无大的、波澜壮阔的戏剧事件,全剧讲的就是关于伊玛堪怎样传承下去的故事。主人公尤日根知道自己渐渐地老了,他的耳边常常响起师傅葛常胜的嘱托——伊玛堪是咱赫哲人的魂,不能失传呀。他本想传承给儿子满江,可儿子不争气,在禁渔期时用雷管炸鱼,这种对自然环境横加破坏的行为违背了赫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祖训,炸鱼的时候,前来劝阻的母亲被风浪掀翻小船,命丧乌苏里江,这成了尤日根不能原谅儿子的痛!他发誓死也不会把伊玛堪唱腔传给儿子,并断绝了父子关系。这段经历,是我们这部剧的核心故事,也是主要的戏剧线索和矛盾冲突。

戏剧的核心是表现人物。本剧是表现北方少数民族的题材,因此在人物设计上要给人以粗犷、彪悍、豁达的感觉,在角色的声音设计上要有严格的艺术标准。剧中的尤日根、尤满江、葛常胜、胡萨等,他们在独白、对白中其声音都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尤其在声线上不能雷同。广播剧是声音艺术,人物声音造型是准确把握好人物性格的关键所在,要做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爱有恨、有悲有喜,而不是肤浅地程式化地演,播敷衍了事。

二、关于作品的思想内涵

赫哲人的伊玛堪有几大流派,尤氏、葛氏,还有吴氏。赫哲人一直把伊玛堪史诗与荷马史诗相提并论,可以说是百听不厌,但是,真正能唱好的不多。按照剧中人物葛常胜的话,要想唱好伊玛堪 ,首先要做好人。剧中的老尤日根,跟随时代变迁走进现代文明社会,经济朝钱看的今天他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就连他的儿子尤满江也不穿鱼皮裤,换上了喇叭裤,唱上了流行歌曲,他因此而痛苦。直到国家开始重视伊玛堪的文化价值,并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渐渐深入人心。他的女儿尤胡萨在加拿大的一次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一位印第安后裔听了伊玛堪后,感受到和他们的音乐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激动得热泪盈眶。由此看来,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样一位在苦难中默默传承伊玛堪的老人,竟然把伊玛堪的传唱升华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传播成为世界民间艺术桂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是本剧最吸引听众的情节之一。

尤日根执着的追求,也是他的个性特点之一,他把整个生命都融入到伊玛堪说唱中,忘我与虔诚是尤日根这个人最为重要的品行。剧中的第三集,当他与儿子满江和解后,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师傅葛常胜在责备他,师父的嘱托在他的耳边回响,梦里被师父点醒。他对乡亲们说:“众位乡亲,老少爷们儿们,这些年没开嗓,让大家伙盼了这么多年!昨晚我梦见我师父了,在小日本的集中营里,天天往出拉死人,我师父天天晚上给大家唱伊玛堪,让大家有活下去的念想和盼头。他在梦里虎着脸对我说:‘咱们赫哲族自古多灾多难,打沙皇打小日本没服过输!你小子这副德行对不起为了赫哲人能过上好日子牺牲的那些抗联英雄!共产党是咱们的莫日根啊,一门心思要让咱们过上好日子,你小子这么垂头丧气地过不去这个槛,不配做我的徒弟!你是不是快把我嘱咐你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脑袋瓜子‘嗡地一声就醒了!我咋能忘呢,我师父牺牲前对我高喊:‘根子,伊玛堪是咱赫哲人的根脉,不能绝种!今天,我要开嗓了,来,把鱼皮鼓敲起来!”

是什么让尤日根有别于他人,是什么让尤日根能成为伊玛堪的传承人,尤日根怎么就能把伊玛堪的“魂”唱出来,伊玛堪为什么会拨动每一个听众的心弦?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主创人员思考的问题。探究尤日根的内心世界,乃至尤满江、葛常胜,还有尤胡萨的内心世界,将是我们开启全剧思想之门的关键所在。

作为传承人,作为父亲,尤日根一心想把伊玛堪唱腔传授给儿子满江,这样也对得起师傅葛常胜。可儿子让他失望了,于是他把儿子撵出家门。但是,当他发现儿子在江边忏悔,并放生鱼苗、唱起了伊玛堪时,他的心融化了,他发现儿子有着超人的天赋,发现儿子尤满江对于伊玛堪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深入骨髓,于是,他最终被儿子跪着求原谅的那番肺腑之言打动了……

不论是尤日根,还是尤满江,包括尤胡萨,心中有了伊玛堪,因为这样一份痴爱,伊玛堪自然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柱和生命的原动力。无论是尤日根年轻时候对海珠的爱,还是当打鱼队长,都离不开伊玛堪,他和伊玛堪已经浑然一体,无法分开。儿子尤满江自从对伊玛堪感兴趣后,发现伊玛堪的好多故事情节与当今的生活息息相关,做人、做生意,与大自然的关系,他都能从伊玛堪中寻找到启迪;生活中的种种经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因有了伊玛堪的存在而发生着转变。正是由于我们剧中的主人公对伊玛堪的痴爱与执着,才使得生活有了无穷的乐趣和奔头,父子矛盾、生活中的困难得以一一化解,得以传承,得以永恒。这是一种生命的坚忍,是一种难得的虔诚,更是一种可贵的无私奉献。这正是伊玛堪中的神韵深刻影响和启迪赫哲人的结果,是我们这部剧需要弘扬的思想和精神,是這部剧所特有的内在艺术品格。

三、关于本剧的风格——即音乐、动效、故事对白的表现方式

广播剧《永远的伊玛堪》的核心是什么?

本剧展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赫哲人血脉中一种顽强不屈、生命不息、高歌不止的乐观豁达性格的张扬。伊玛堪把赫哲人平凡的日常、质朴的情感和万物有灵的理念编织在一起,当伊玛堪唱起时,你会感受到来自白山黑水、千年古韵中的魂魄,让人神往、令人陶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共同的生命感受,也是人类共同的一种生命状态。

因此,“诗意化”是全剧的总体风格。一段台词,一个场面,我们都要尽可能加入声音的想象,呈现出诗化象征性的韵味来,让听众在欣赏和感动的过程中自然而强烈地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抒发。对白、音乐、动效,乌苏里江的流水、海东青的鸣叫、风吹过树林的声音、伊玛堪唱腔在不同情境的演唱,老尤日根的回忆,他与海珠穿越时空的对话,伊玛堪故事的咏诵……都要有诗意,有韵味。

我认为,广播剧《永远的伊玛堪》蕴含思想的“诗意化”的华彩部分是在全剧的最后,即每年一次在乌苏里江边举行的“乌日贡”盛会。这是赫哲族的节日,在放生大马哈鱼鱼苗的同时,尤日根唱起了伊玛堪,浑厚、辽远。这时候,儿子尤满江与父亲高歌同唱,父子的歌声浑然一体,撼动人心。这时,一大群海东青飞回来了,高亢的叫声,江水缓缓的流动声……这些,都是师父葛常胜、老尤日根和海珠憧憬的美好生活,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梦想的实现,诗意的表达把全剧推向高潮。

诗意化、空灵化是整部剧追求的一种格调。充分利用音乐烘托情感,用音响营造环境氛围,用民族化、个性化的对白刻画人物形象,情景交融,声画呈现,一幅色彩丰富的乌苏里江赫哲人生活画卷向受众徐徐展开,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赫哲人伊玛赫哲族
同江非遗传承人
——凭借传统手工艺奔小康
赫哲族现代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音乐结构及特征阐析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渔歌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赫哲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赫哲族
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