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出版物的研发机理与路径

2024-03-02 16:16汤燕马永军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出版物数字理论

汤燕 马永军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的充分参与,使人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获取认知。地名文化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媒介,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应利用好具身技术,遵循“感知—行动”的研发机理,通过创新传统书籍类出版物的二维、三维空间设计以及数字出版物的情境化创设、意义空间设计等,实现读者的情境化、沉浸式认知,使他们对地名文化产生深层次理解与情感共鸣。

[关键词]地名文化;地名文化出版物;具身认知;研发机理;具身技术

2022年4月,国务院颁布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实施是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专设“地名文化保护”专章,将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名文化出版物作为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地名文化出版物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出版形式,注入多样化元素,增强读者沉浸式体验感,更好地为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赋能。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其核心观点是强调认知过程中身体的作用,重视心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有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将认知置于自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起初是神经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继而成为建立在语义符号基础上的高层次认知能力[1]。具身认知理论为地名文化出版物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与技术路线。文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阐释运用具身理论提升地名文化保护传播效果的研发机理,探索具身技术提升地名文化出版物质量的科学路徑。

一、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地名文化出版物的研发机理与原则

心理学家威尔逊从六个方面对具身认知进行总结:一是认知根植于环境;二是身体在实时压力下与环境进行互动;三是环境对认知的负担有减轻效果;四是环境是认知系统的组成部分;五是认知为了行动;六是离线认知是以身体为基础的[2]。基于此,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地名文化出版物在研发机理和研发原则方面应有特定遵循。

(一)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地名文化出版物的研发机理

从对具身的理解出发,地名文化出版物应遵循“感知—行动”的研发机理(详见图1),将读者置于中心,以具身技术为中介,使物理环境、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融合,让读者感知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其中:物理环境指传统出版物的空间构建;虚拟环境是数字出版物的数字化设计;具身技术是针对空间版面与数字化界面的能够使读者身心参与的技术;行动主要指读者通过出版物获取、体验、领悟到地名及其文化信息等。地名文化出版物的设计与研发应以读者的获取、体验、领悟为关键,使读者沉浸于环境并获得认知,减轻认知压力,增强对地名文化的体验和领悟。

“感知—行动”研发机理强调以下方面。一是意义建构。人们对地名文化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需要通过身体感知和行动实现。二是文化感知和行动循环。这强调文化感知和行动相互依存,即行动构建感知,感知指导和影响行动。三是身体知识。人们通过身体经验和行为获得文化知识。四是环境扩展。文化认知过程不仅依赖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还依赖大脑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二)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地名文化出版物的研发原则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感官参与、心身统一、隐喻性等,因此地名文化出版物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也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感官参与原则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是具身的、情境的[3]。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应是诸官能统一的身体,身体不是分离的,而是互相包含的,身体的器官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息的统一体,各个感官系统之间互通。从此意义出发,读者在阅读地名文化出版物过程(认知)中,其感官参与是意义构建的前提与保障,也就是说读者通过感官参与获得理想的体验、领悟。

2.心身统一原则

具身的状态指在主体准备认知时,身体和心理均做好参与的准备。所谓表现具身的行动,即在主体认知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均参与其中[4],身体是心身统一的,心灵与身体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处于互相支持的状态,心灵离开身体会导致“心理—生理”结果无序,这正是梅洛-庞蒂的心理辩证法。从此意义上讲,读者在阅读地名文化出版物时也是心身统一的,读者只有心身统一,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感知—行动”。

3.隐喻性原则

在认知途径上,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隐喻性。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凭借熟悉、具体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不管怎么复杂的抽象概念,是始终与具身形式相连,建立在简单概念基础之上的,即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凭借感知觉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思维”[5]。而地名文化出版物中包含有抽象的文化元素,因此借助概念隐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地名文化出版物的研发路径

从传统书籍类出版物到数字出版物,地名文化出版物在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能够使读者更为近距离地感受地名信息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具身技术既凸显传统书籍类出版物的二维、三维空间设计,突出版面审美性,又凸显数字出版物的情境化创设、意义空间设计,增强读者沉浸式体验感。

(一)传统书籍类出版物的具身技术设计

作为传递信息、传承地名文化和交流情感的载体,地名文化传统书籍类出版物涵盖了平面二维空间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等各个设计元素与排版结构,并通过合理运用,为读者提供视觉上的体验。地名文化传统书籍类出版物的具身技术设计应用如下。一是文字的视觉技术处理。我国文字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始终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文字通过技术实现变形、色彩渐变等,能创造独具特色的视觉形态,如针对山西“大槐树”的寻根文化,相关文字可以呈现“根”的形象,凸显寓意。二是图像的利用。图像是文字的有益补充,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从而美化内容。图像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插图、照片等,插图的个性化视觉形象能够增强内容的艺术性与文化价值,照片则通过真实的场景,增强内容的可信度与真实感。例如,通过照片,西湖的灵隐寺、飞来峰、断桥等得以实景展现,凸显西湖地名设计,使得西湖美景跃然纸上。三是色彩的视觉传达,“色彩是一类异乎寻常的设计表达的角色,其本体就能产生引人注目的艺术展示效果”[6]。色彩的明度、面积、冷暖等因素不仅影响读者的视觉,更能使读者产生相应的情感认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主题。例如,白沙门、红城湖等海南地名的设计可利用白、红、青、黑等颜色,反映地形地貌、生存环境与历史印记、文化底蕴。

传统书籍类出版物的三维空间设计是在二维平面上的三维设计,概括起来包括虚拟三维空间和实体三维空间,在此空间里,点、线、面以及明暗色彩依然是设计的基本元素,三维空间则使书籍形态进一步立体化,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更加明显,使人在视觉感官上感知立体空间,形成三维视觉。正如邓中和先生所言:“人的视觉总不能满足于所看到的事物的一个部分,而是要看全貌。”[7]因此,地名文化傳统书籍类出版物的三维空间构建,一是可以在书脊设计上展现地名的地理形态,演示地名的历史演变过程,如针对北京系列地名的设计,书脊上可设计为长城的组合,从而提高内容本身的艺术价值;二是可以在切口上设计地名有关的地理自然风貌,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如涉及内蒙古大草原的地名,切口上可以设计动态的群马奔腾、静态的绿色大草原;三是可以在内部空间上,利用好折叠技术,将二维平面变为三维立体,选择设计地名,调动读者的视觉、嗅觉和触觉,如对嘉兴地名,以“红船”为代表,将“红船”折叠为立体船的形态,可以增强地名设计的震撼力。

(二)数字出版物的具身技术设计

从狭义方面说,数字出版指具有资质的企业生产制作及发行以数字内容为主体的公开出版物,一般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数字产品[8]。数字出版物的产生与变迁,是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应用的结果,正日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信息的方式,也改变内容的创作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可以通过具身技术设计,使出版内容情境化,读者体验沉浸化,信息获取交互化。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可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创设人们对地名文化认知的情境。情境具有两大作用,即建立与读者现有经验的联系;帮助读者形成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连接。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为地名文化赋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体验。具体来说,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或可通过研发头戴显示器,让读者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为读者提供沉浸式体验,或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设计有关地名体验类游戏,让读者与虚拟对象进行实时交流,从而获得对地名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奇妙的视觉感受和体验。例如,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可以创设供读者体验的场景,将地名背后的故事、典故等文化价值融入情境,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读者在情境中与虚拟人工智能互动交流,从而理解地名信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增强读者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是创设人们对地名文化认知的意义空间。地名文化传统书籍类出版物主要是以平面的二维设计为主,也可以由二维达到三维空间设计,但这种三维空间设计局限于实体的三维层面,无法到达意义空间维度的高度。而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借助数字技术,将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元素融为一体,甚至可以加入时间维度,使得读者的“感知—行动”呈现结构、节奏、意蕴的特点。在结构上,地名表现的物理性、历史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叠加,形成与真实环境相隔相融的叙事图貌,使读者产生置身效果,引发情感共鸣。在节奏上,地名凸显历史性即“人、地、社会”的发展及其量质互变。在意蕴上,地名展现细微的地区发展、兴衰与变迁。例如,黄河流域的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地名文化的有关文物等转化为数字素材,形成可视化的数字资源平台,从而对地名文化进行虚拟复原与演变模拟,展示中原地区的地理变迁、历史演变、风土人情。

三、结语

地名文化出版物作为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具身认知理论为出版物设计打开新窗口,有助于提高出版物质量。无论地名文化传统书籍类出版物,还是地名文化数字出版物,通过对具身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都能使读者在具身空间中获得更深的认知,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提高获得感,从而实现深层次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02):184-190.

[2]WILSON,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2(04):625-636.

[3]VARELA F J,THOMPSON E,ROSCH E,et al.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1.

[4]郑旭东,杨九民,苗浩.反思性实践的认识论:教学设计实践审视与教学设计人员成长的新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05):25-29.

[5]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02):220-234.

[6]王乙婷,邸冠程.新中式家具展示空间中的色彩语言[J].流行色,2022(02):34-36.

[7]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8]高良才,贾爱霞.技术驱动下数字出版及其专业建设[J].中国出版,2022(17):16-19.

[作者简介]汤燕(1981—),女,安徽舒城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马永军(1983—),男,山东沂源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出版物数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答数字
2017年出版物
数字看G20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