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至阳穴埋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2024-03-14 06:12张诗华陈金海郭明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至阳督脉脊柱

张诗华 陈金海 郭明岚

(1.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康复科,福建 永春 362600;2.福建省德化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福建 德化 3625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的慢性炎性疾病[1]。好发年龄为20~40 岁,临床以背痛、脊柱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初起即有腰骶部酸痛不适、活动僵硬感,特别是侧弯下蹲弯腰运动受限,晨起时尤为明显,稍活动后有所改善;随病情发展,脊柱活动愈来愈小,因重力关系脊柱出现屈曲畸形,腰椎前凸消失后凸,胸椎前凸加大及颈椎前屈,出现驼背。不能站直、不能转动身体、不能抬头平视,胸廓扩展及脊柱活动受限,影响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30%的患者可波及四肢大关节,其中髋关节强直较多见,会出现下蹲和上、下楼梯动作困难。AS 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致残率较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本病尚无公认的,能达到低疾病活动度、低花费、高安全性的治疗方案。

作者查阅了近10 年来中国知网(CNKI)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文献,对于AS 的治疗,有相关的生物制剂[2],但疗程长、费用高,基层普通患者难以承受;还有相关的中药复方[3],但常因临床实际病情复杂、证型不一,很难形成规范的复方,可复制性、适用性不强。徐子琦等[4]的研究发现中医外治法对AS 具有较好的效果,如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5]、蜂针治疗[6]、骶髂关节或痛点针刀联合西药治疗[7],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因AS 为慢性炎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临床患者常需长期乃至终身治疗,蜂针虽有效,但蜂毒剂量、疗程及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且治疗后反应大,有过敏及感染风险;针刀为有创治疗,有损伤血管神经等风险,且多次针刀易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针灸有效,但治疗时间较长、处方穴位多、效果维持时间不长。近年来,作者收集于永春县中医院、德化县中医院就诊的60 例AS 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永春县中医院、德化县中医院就诊的60 例AS 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对照组30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40.0±6.0)岁;平均病程(5.0±2.0)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2.0±7.0)岁;平均病程(4.0±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1]:(1)下腰背痛持续至少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2)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在第4 肋间隙水平测量,只能扩展2.5 cm 或小于2.5 cm)。(4)双侧骶髂关节炎I~IV 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I~IV级[0 级:正常的骶髂关节;Ⅰ级:可疑或极轻微的骶髂关节炎;Ⅱ级:轻度骶髂关节炎(关节边缘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轻度变窄);Ⅲ级:中度骶髂关节炎(关节边缘明显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骨质破坏明显);Ⅳ级:骶髂关节融合或完全强直,伴或不伴硬化]。如患者具备第4条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1条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1)患者表述能力清楚,感知正常;(2)患者全程配合治疗及实验室检查;(3)患者知晓并同意接受本次试验。

1.4 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2)有严重脊柱、关节畸形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5 剔除标准(1)依从性差,不愿全程接受治疗及相关检查者;(2)出于各种原因观察记录数据不全者。

1.6 脱落标准(1)接受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病情恶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2)依从性差,连续3 次未进行治疗,影响效果判定者。

1.7 治疗方法

1.7.1 观察组选穴:督脉至阳穴或至阳穴附近阿是穴。取穴:治疗前先查体,若在督脉至阳穴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即以至阳穴为治疗点;若在至阳穴处未触及明显压痛点,而是在至阳穴的头侧或尾侧有明显压痛点,则以此点为治疗点。常规消毒皮肤后,使用一次性针灸针(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吉械注准20222200599,规格:0.25 mm×40 mm),与皮肤呈约5°角,针尖向下平刺埋入,无需针感,外用无菌敷贴固定针尾后,患者可自由活动,留针24 h。隔日治疗1 次,连续治疗1个月。

1.7.2 对照组选穴:脊柱疼痛节段华佗夹脊穴。穴位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同上),直刺进针20~40 mm,有针感或针尖能触及骨面最好,隔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个月。

1.8 AS相关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晨僵、腰骶痛和关节肿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血沉(ESR)<20 mm/h(男)或<30 mm/h(女),C反应蛋白(CRP)<10 mg/L,基本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X 线表现改善或稳定。显效:以晨僵时间、关节疼痛评分[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关节肿胀数、胸廓活动度、ESR 和CRP 改善≥50%为“有效”[ESR 和CRP 改善的计算公式:(治疗前数值-治疗后数值)/(治疗前数值-正常数值)×100%],上述6 项中4 项及以上达“有效”,放射学表现无明显变化。有效:2 项≤“有效”项目<4 项,X线表现无明显变化。无效:“有效”项目<2 项,X 线表现加重[8]。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9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比较经过治疗,两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NRS评分、胸廓活动度、ESR、CRP 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晨僵、关节疼痛NRS 评分、胸廓活动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AS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 s)

表1 两组AS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观察组CRP/(mg/L)22.0±6.0 10.0±4.01)18.0±5.0 10.0±5.01)例数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晨僵时间/min 60.0±30.0 30.0±10.01)2)60.0±30.0 45.0±15.01)关节疼痛NRS评分(1~10分)/分6.0±2.0 3.0±2.01)2)6.0±3.0 5.0±1.01)胸廓活动度/cm 2.5±0.5 5.0±1.01)2)2.5±1.0 3.0±0.51)ESR/(mm/h)56.0±15.0 30.0±12.01)55.0±18.0 28.0±1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S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3.1 从督脉治疗的理论依据《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后从尾骨端(长强)行于脊柱的内部,行走于后背正中线上,沿脊柱而上。据《素问·骨空论》,督脉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而AS的病位主要在脊柱、腰骶,其炎性侵袭多从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椎-胸椎-颈椎的方向上行发展,主要受累的是骶髂关节、腰骶关节、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及椎突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造成关节强直韧带钙化,可见AS 主要病位与督脉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相吻合。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邪犯督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督脉沿脊上行,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膝酸软,佝偻形俯,可见督脉为病所致的脊柱疼痛、强直等病症与AS 的脊柱表现相类。故从督脉治疗,可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的目的。赖德培[9]通过督脉排针法治疗AS,何静等[10]对督灸治疗进行分析,侯堃等[11]结合督脉灸治疗AS,均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恢复好,免疫功能提升,充分说明了从督脉治疗AS 的可行之处。

3.2 至阳穴与督脉的相关性至阳穴出自《针灸甲乙经》,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至,达也,又极也;阳,指心阳,背亦为阳,为阳气至盛与全身仰赖之处。穴当心后与背脊之中,自应阳光普照,万物生成,全身仰赖,而所主之病亦至多也。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督领六阳经,统摄全身的阳气和真元,调节人体全身阳经的经气,沟通联络十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至阳穴为督脉经穴,属督脉,督为阳经,背亦属阳,七为阳数,可见至阳穴与督脉同主一身之阳气,故至阳穴可治疗与阳气相关的病证,亦可治疗与阳气相关的督脉病证。

《针灸大成》言督脉:“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筩,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至阳穴可治疗腰背疼痛、脊强等病症。

3.3 埋针疗法埋针疗法,是由古代久留针法发展而来的一种浅刺针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皮内针疗法。因其刺入表浅,无明显疼痛,故可长时间留针,能给皮部以弱而持久的刺激,达到疏通经脉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弥补了单纯普通针刺治疗时间短、效果持续有限的不足。埋针疗法常用于需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具有免疫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以及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作用。而AS恰恰是一种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疾病,所以埋针非常适合AS的治疗。符文彬教授通过对心俞、阳纲或胆俞、厥阴两两配对进行穴位埋针治疗[12],赫军等[13]联合局部敏感压痛点进行埋针治疗,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通过督脉至阳穴埋针治疗,能有效改善AS患者晨僵时间、疼痛、关节活动度等症状以及相关检查指标,延长AS 的稳定期,减少发作次数,稳定病情。据临床观察,AS患者常在督脉至阳穴或至阳穴附近有明显的压痛点,阿是穴为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应点,《千金方》云:“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本研究在治疗前先给患者查体,若在督脉至阳穴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即以至阳穴为治疗点;若在至阳穴处未触及明显压痛点,而是在至阳穴的头侧或尾侧有明显压痛点,则以此点为治疗点。研究数据也表明了至阳穴附近埋针的可行性。故作者认为督脉至阳穴或至阳穴附近阿是穴埋针对AS 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该方法取穴少而精,长期治疗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依从性高,具有“简、便、效、廉”的特色优势,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好项目。但对于埋针治疗AS的作用机制及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至阳督脉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至阳穴的“善治”与“善止”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心气不顺按三穴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保守治疗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