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音乐文物复原与展演探索

2024-03-16 11:39李科石广阔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术实践乐器

李科 石广阔

摘要:2019年,孔子博物馆正式成立箫韶乐团。本着对礼乐文化的发掘、整理与推广,孔子博物馆又于2022年设立了礼乐传习所。文章通过对历年来出土与馆藏音乐文物以复原、展演的方式传播中国礼乐文化等现象进行研究,并对孔府古乐传习所的延续、乐器文物的复制、乐谱与乐师服装的复原及其获得的成果做出详细的介绍与阐述,旨在为传统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礼乐传习所;乐器;古谱复原;艺术实践

一、曲阜古乐传习历史探究

“传习”一词,源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据清代孔继汾编写的《阙里文献考》记载,早在北宋末年,衍圣公孔端友就在阙里孔庙设置孔庙乐学,专门从事传习祭孔雅乐。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朝廷设立大晟乐府,并颁乐器于阙里庙学,选拔孔家与官宦家俊秀子弟担任孔庙乐舞传习,这是对曲阜孔庙雅乐传习最早的记载。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传习孔庙雅乐,在公元1374年复建孔府乐学所,规定“在庙肆习乐舞”,按照廪膳生员发放,一体优免本家“二丁”差役的规定。

明代《孔府档案》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孔庙乐学所还通过乐舞考试录取了乐舞生中文理皆优者参与乐学,在衍圣公乐学处接受正规的乐舞表演培训。

清顺治元年(1644),对衍圣公府仍然袭用明代优待孔庙乐舞生的规定,时任山东巡抚的方大猷题请:“圣庙祭祀额设乐舞二百四十名,选于东平道下五府十三县俊秀儒童选取。照廪膳生员例一体优免,仍免本家二丁。”同年,方大猷题准加“司乐”一员,司孔庙乐舞生,应听衍圣公府咨部补授。与此同时,衍圣公府奉旨,之后乐学的习率学长以及乐学的各部长等,俱选通晓音律的生员,教传习孔庙乐舞。

清顺治十三年(1656),以因循衍圣公府太常的惯例,招录了36名乐舞生,以补充乐舞编制的缺额。

清康熙元年(1662),衍圣公府乐学也曾招考过乐舞生。笔者曾亲眼目睹过此次招考的录用批文,如“皇恩崇儒重道之旧典,凡遇名缺,即行选补,今选得济宁州儒童黄家郅、夏连陛文理通晓、热耦音律,堪补乐舞名缺”等。

1920年9月8日,据《孔府档案·七十六代衍圣公夫人陶氏起居日记》记载:“老太太(孔令贻嫡夫人)整理古乐,延聘教员,招生二十余人,在金丝堂设置乐舞讲习所,开展乐舞传习。”时隔一年,该日记又见有“老太太整理府内乐器,将琴瑟等一律采购制作新物。添置乐舞生祭服八十四件”的记载。从上述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1920年至1921年间孔庙礼乐传习的大体概况。

据1921年《孔府档案》记载,孔府乐学机构正式改名为孔府古乐传习所,该传习所设置有乐学长与司乐,负责管理和教学任务,分别下设琴部、丝竹部、佾舞部和歌部。出于教学和排练的需求,孔府古乐传习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

乐舞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古乐文化外,还有必修的文科课程。民国时期的古乐传习所设置的课程有琴学、瑟学、雅乐、音韵、笛、箫、笙、管、壎、篪、鼓琴、唱歌、音律、古文、经学、书谱、操缦、图书、诗、考问、实习等二十几门课程。当时孔府还专门为学员聘请了詹澄秋、胡大元、张允中、王绍瑜、桂颐泰等教师。如今在相关档案里,还能够看到当时颁发给詹澄秋的聘书。

二、孔子博物馆所藏雅乐器物探究

北宋政和四年(1114),宋徽宗诏刘冼制定新雅乐,同年成立大晟乐府,向全国颁发新雅乐。《山东通志》中载:“政和六年五月,诏遣宣教郎孔若谷,颁赐堂上正声大乐一副,礼器一副于曲阜阙里。敔一,籈全;编钟、编磬各一虡,栒虡、崇牙、流苏等各全;搏拊、鼓、埙、箎、笛、箫、巢笙、和笙、一弦至九弦琴、瑟二,是也。”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中书省准孔思逮所请,制造登歌乐器,当年十月运至曲阜。明洪武七年(1374),朝廷依例,“用五十六代衍圣孔公言,颁乐器于阙里,钟磬各一簴,琴十,瑟四,凤箫、洞箫、埙、篪、笙、笛各四,搏拊二,柷、敔、麾各一。”

明正德辛未年(1511),农民起义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据《曲阜县志》记载,匪徒于圣庙之上“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历此劫难,礼乐器殘毁殆尽。

进入清代后,朝廷曾两次大规模赏赐孔庙乐器,分别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八卦纹铜鎏金编钟,篆饰八卦纹,鼓部饰圆饼,它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御赐的“中和韶乐”乐器。《孔府档案》5087卷记载:“钦奉上谕事……送往阙里孔夫子庙乐器一分等件着交与礼部送去,起柷一个、底座一个,鬃(刷敔器具)一个、底座一个,钟十六口、磬十六口、琴六个、瑟四张、笙六个、箫六支、笛六支、篪四个、埙二个、排箫二支。”其中,编钟共计16枚,阳律、阴吕各有8枚,形制、纹饰、外部尺寸相同,通高31、舞径17、铣径17厘米。交体双龙钮,鼓形身,平舞,乳丁枚,平口,通体鎏金,十二律吕音加四倍音。

三、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的乐器复原及乐谱探究

(一)乐器复原

孔子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70余万件,有大量的宋元明清时期祭祀礼乐器,包括北宋政和年间的大晟特钟1枚,明代的编钟5枚、编磬6枚,清康熙五十八年的编钟16枚、编磬16枚,清乾隆年间的夹钟、南吕特钟各1枚以及编磬若干。箫韶乐团目前根据馆藏音乐文物先后复原的乐器,包括编钟、编磬、建鼓、鼗鼓、古琴、大瑟、小瑟、篪、笙、竽、笛、箫、骨笛、骨哨、陶缶等。择其部分介绍如下:

1.建鼓,又称晋鼓。建鼓体型较大,敲击时声音洪亮且传播距离远。西周时期已开始使用,汉画像石中有大量演奏建鼓的形象。孔子博物馆的建鼓是根据汉代龟山汉墓出土陶俑复原而来的,复原后进行等比例放大。目前,箫韶乐团使用的建鼓,通高达1.95米。

2.鼗鼓。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复原的鼗鼓通体较小、操作灵活。此鼓一般用在祭祀音乐中,在摇动时具有连续点击鼓面的功能。

3.瑟。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使用的瑟主要以复原瑟为主,目前有瑟四台、大瑟两台、小瑟两台。其中,根据曾侯乙墓出土瑟1:1复原的大瑟,长167.3、首宽42.2、尾宽38.5厘米。瑟首端有1个长岳山,尾端有3个短岳山,张弦25根,另有木质瑟柱置于弦下。其制作材料为梓木,造型美观、色彩绚丽,瑟身以雕、绘结合饰满饕餮主纹及蟠龙纹。

4.篪。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使用的篪,以館藏文物为复原依据,现有漆器G调篪两件、F调篪两件,竹制单管横吹。管首以木塞塞住,管尾以竹节封底,管身共七个孔,一个吹孔,背面一个大拇指孔,称为“尾翘”,正面五个指孔,分别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右手的中指、食指分别按孔。

(二)乐谱复原

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目前演奏的乐谱,主要是依据相关文献资料编排的,如南宋进士赵彦肃的《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南宋的《中兴礼书》、元代熊鹏来的《瑟谱》、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清代的《钦定诗经乐谱》以及朝鲜王朝的《乐学轨范》等诸多古代乐书,记载方式多为律吕谱和工尺谱,并且掺杂有少量的俗字谱、减字谱和民间记谱方式。中国古代乐谱的单音谱较多,多为“一字一古音”,没有多声部古谱留下,演奏起来比较简单且枯燥乏味。由于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以及目前音乐律制的变化,今人对古代音乐在美学的欣赏上已难以接受,但音乐在古代是一种“肉肉相续”的传承方式,老师带着徒弟一代一代传承,故而他们的记谱方式较为简单,只是在演奏时加花变奏即可。还有一种原因在于古代乐谱大多数是由文人记载,对音乐记谱较为简单。今人复原礼乐,多在古代乐谱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编排,在不失古代乐谱骨干音的基础上,做到现代人欣赏音乐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尽管乐器律制与古人音乐乐器律制以及欣赏美学都已经发生改变,但不能因此改掉古代乐谱的骨干音和调式调性和乐器演奏方式。

作曲的原则要基于历代音乐文献,既能原汁原味地进行复原,也要加入现代音乐作曲的配器原则。古谱文献中的音乐都是“一字一古音”,音乐的性能是比较简单的。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在复原古乐时,需要把这些古文字音乐翻译成现在大家都能够看懂的“简谱”或“五线谱”,然后进行重新配器,编排制作成可以进行乐队演奏的总谱,在最大限度保留古代演奏风格和规制的前提下,加入极少的现代音乐作曲元素。

总而言之,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一直在尽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对古代礼乐进行复原。

四、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服装复原以及开展的工作

(一)乐师演出服装展示

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以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出土的诸多战国乐舞俑为基础依据,结合战国时期的服饰、玉佩、带钩、锦履,以及同时期的纺织织锦染缬工艺进行综合考证还原,希望能够整体呈现战国时期山东一带乐舞服饰文化的风貌。

1.基本款式:深衣制。服装的基本款式采用先秦时期流行的经典样式——深衣制,上衣下裳,分裁连接,绢面锦缘,拼缝处镶绦边。剪裁方式参照出土实物当中年代最早的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深衣制外衣,并综合修订。从临淄赵家徐姚战国墓出土的舞乐俑等可清晰看出有接袖缝的实例,袖长过手回腕至回肘,袖型较为窄小,腰线偏高。综合山东出土的同类战国时期陶俑,确定基本版型为窄长袖,包括 6 幅上衣、8 幅下裳,腋下有小腰接片。据西周《九府圜法》及战国时期文物,裁片幅宽也以“广二尺二寸为幅”(约 50.5 厘米)进行复原。

2.面料工艺:战国时期织锦、绞缬、锁绣。山东地区先秦时期纺织业发达,本组服饰也复原了一批战国时期衣料,如领缘、袖缘、摆缘、下裙、履、带部分采用衣制服装衣缘常用的织锦,如“舞人瑞兽锦”“几何纹锦”等六款织锦,波折几何框架为战国织锦通用的流行纹样,舞人纹样符合角色身份设定。裁片拼缝处使用山东临淄出土战国绦带的小几何纹样,衣身点状花纹采用山东地区自先秦开始流行的圈点绞缬(扎染),舞女衣身团纹则参照山东出土织物的环状锁绣刺绣纹样进行复原。

3.配套服饰:中衣、袴、水晶玉佩、带钩、锦履。除了外衣之外,我们也复原了相应配套的战国服饰。如内衬中衣衣长、袖长、袖阔均小于外衣,版型参照战国出土的内衬中衣。肩斜拼合方式更加贴身,下身复原锦缘袴装。腰带参照多处出土的战国组带、带钩实物进行复原。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流行各式水晶、玛瑙、玉佩,样式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乐师服饰也参照曲阜鲁国故城以及尧王、东夏庄、郎家庄等战国文物,配置了单列及双列式多环水晶佩、玉佩。

(二)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展示

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自成立以来,对《诗经》中的有关篇目进行编曲、排练,现已排演曲目十余首,主要有《诗经·周南·关雎》《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由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鲁颂·有駜》等,另有古琴与编钟《关山月》、琴瑟和鸣《神人畅》、原创歌曲《大哉孔子》等。

近年来,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多次承接各级各类重要的接待演出任务,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2022年8月26日,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在曲阜召开,作为文化“两创”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汇报演出;2022年11月14日,参与山东卫视《馆长来了》节目录制,表演《诗经·周南·关雎》;2022年11月18日,亮相“你好,孔子|Hi,Confucius”国际网红尼山研学活动,为中外青年研学体验团带来箫韶雅乐展演;2022年12月12日至16日,参与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表演雅乐《诗经·小雅·鹿鸣》;2023年1月28日,正式推出常态化演出项目——《诗经》主题表演,在演出过程中融入礼仪文化介绍、《诗经》知问答、乐器文化介绍等,受到观众欢迎。

五、结语

金声玉振,礼乐仁和。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坚持守正创新,以雅乐演出的形式传递《诗经》之美、礼乐思想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今后还将持续助力孔子故里“两创”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芹.孔府喇叭户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张咏春.由“太常礼乐人”到“礼乐户”——金元之交“礼乐户”的形成[J].中国音乐学,2008(04):49-55.

[3]张咏春.孔府的乐户和礼乐户[D].山东师范大学,2005.

[4]梁冬梅.从笙磬、颂磬看古代中国音乐文化 [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2):75-78.

[5]杨晓东.论曾侯乙编钟与编磬[J].丝绸之路,2009(20):11-12.

[6]张寒冰.瑟中之锦——对楚地锦瑟装饰图案的解读[J].大众文艺,2012(03):138.

[7]王继琦.浅论秦汉俗乐舞的兴盛[J].青年文学家,2012(04):108.

[8]鲁凤.礼明乐备:清代阙里孔庙的祭祀礼器[J].走进孔子,2023(04):40-46.

[9]管军波.几时天下复古乐 此瑟还奏云门曲——浅论中国古代的弦乐器“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1):45-48.

作者简介:

李科(1994—),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大学本科,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艺术总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中国雅乐复原。

石广阔(1999—),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音乐学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古琴演奏、礼乐研究与复原、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艺术实践乐器
如果你会一门乐器
学乐器
乐器
课外实践对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大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设置及意义分析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艺术实践的思考
乐器也疯狂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