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

2024-03-18 18:58方奕珊陈莹雪崔波卢璐袁超何金兴
食品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课程

方奕珊,陈莹雪,崔波,卢璐,袁超,何金兴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最热情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力量,因此是国家的未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是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1]。《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嫦娥团队”“神州团队”平均年龄33岁;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5.9岁[2]。在这样的趋势下,只有做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将我国科技中的爱国奉献和勇于创新精神传承下去,为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创业作为大众创造和社会创新力量的代表,在为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的同时也点燃了大学生的“创业梦”[3]。

1 研究背景

21世纪的青年人不仅要接受传统的学术和职业教育,更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为“第三道教育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这一重要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较早开始重视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国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关教育课程,开展并推广了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口号。此后,创新创业风生水起,中国采取多项全方位措施,自上而下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保障和扶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增长动力减弱、资源恶化、环境制约、要素成本上升,迫使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益。中国要掌握世界格局主动权,必须依靠创新调整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从事创新创业,是实现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培养大学生的“双创”精神不仅有利于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问题,更可以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4]。

为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与NEET相比,“新工科”更着重于学科的实践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亟须深入探索科研、教学、德育相互融合的机制,构建面向新工科、新经济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8]。因而注重“新工科”的建设,填补新经济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6-7]。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发展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本质战略需要。既要满足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体需要,又要满足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特别是近3年新冠疫情的暴发,让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9]。

2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2.1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

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父母的意愿或者就业的压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外界环境压力下走向创业,这就使他们在创新创业中缺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缺乏主观能动性,最终创业失败。其次,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由于暂未步入社会,仅从课堂上汲取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因此不可避免地认识不到创新创业所能创造的巨大价值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创新创业的效果。更有许多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简单地看作是以赚钱为目的一种手段,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浅薄,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这种想法在创业初期也许会取得一些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很容易因眼前的利益而失去未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2.2 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缺乏创新意识与创业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着大众化、信息化转变[10]。但由于我国教育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依旧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我国的教育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较少,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缺少富有经验的创新创业团队,仅仅强调知识的积累程度与学习成果的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依托于创新创业实践理论课程,然而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缺少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其他课程设置中并未融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未能发挥各类课程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功能。这就导致了目前多数大学生被动吸收知识、对新事物提问能力弱、缺乏实践探索精神等现状。

2.3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理论与实际未能结合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作为一门新的理论加入到大学生的课程中,这做到了其中的“知”,但做好“行”才是检验培养成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实践,这使学生缺乏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教育的重点无法突出。“知行难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情况相脱节。

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果举例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加便利、更加优越、更加效率、更加先进。因此,各行各业的当务之急就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做好本行业的思维模式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对教育部门来讲更是如此[3]。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1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与政府以及各高校共同主办。大赛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为创办宗旨;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10]。

实践证明,“双创”精神已渗透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各级别赛道中。这一比赛成功地证明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促进创新驱动创业以及创业引领就业理念的发展。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互联网+”则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学生敢于挑战自我、推陈出新,承载着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希望,因此当仁不让地成为创新创业类大赛中的主力军。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及心理承受能力开始变得愈发成熟;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观以及创新思维上呈现出了愈发理性的趋势。经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大赛的历练,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提升了对职业的认知。在比赛中,学生们通常会选择所擅长的领域或者感兴趣的行业,这能使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也能够有更加清晰的方向。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该届大赛中斩获金奖2项,银奖及铜奖共6项,金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山东省高校并列第2位,创造了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校(院)参赛项目斩获金奖14项,银奖10项,铜奖15项,其中,8个项目晋级国赛。省赛金奖数量较去年实现翻倍,位居省属高校前三,获奖层次和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

4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4.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建设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高校应不断完善双创实践课程以及素质发展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双创课程应结合学生各专业的特色,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双创课程的建设,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要将目标侧重于教室外的实践教育资源;“实践出真知”,双创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真实有效地体验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其对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创业意识。实践教学基地是具有一定实践规模、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为创新思维是创业动力的基础,高校要通过实际行动激发大学生创业动力。例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体验创业的艰难过程。这种现实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能够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学生需要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规避这些风险。除此之外,学校在设置创新创业相关实践课程时应注意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科技前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开发优质的双创课程,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途径、拓宽其知识面,将来才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更加高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双创事业。

齐鲁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实行“基础实验+专业实践+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的分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工程的全过程,积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切实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

4.2 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建设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当前的教育重点,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12]。在新工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成效,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却面临这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多重特征,因此高校若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应依照此特征要求对应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根据以上要求可得出,若想增强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建设,应着力于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讲座,培养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能力,同时通过设置教师职称评定来改进师资力量建设资金投入比重,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介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理论与实际未能结合这一现状,高校应邀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创业专家走进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清晰与现实的认知,让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走出校园,拉近其与创新创业的距离。

除了知识的传授,高校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准则,营造良好的教学之风。同时,教师要面向社会实现创新创业导师的角色转变;区别于过去的单一授课者,教授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并在学生遇到实践困难时依据经验给予正确的引导。综上所述,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建设必须从优质师资的选择、教师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的培养、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几个角度进行加强,才能成功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许多问题源于科教分离,尽管科教结合的形态已经形成,但是仍然没有形成科教融合的高等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理念。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迎来科教融合六周年。六年来,校(院)持续推进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物理融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制度融合和以凝聚共识为标志的文化融合,科教融合不断走向深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出版专著《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全面梳理科教融合五年来的特色做法、突出成效和典型经验,提出了未来科教深度融合的十大建设任务,为校(院)科教融合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工作注入了更新、更强的力量。

4.3 培养良好创业氛围,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的作用

社团是高校中最重要的学生组织,也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配置对应专业范围内的指导老师来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13]。

与常规课程教育相比,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拥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加自由放松,这有利于其充分发掘自身的创新创业潜力;社团可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模拟训练,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各类创业工作,起到了学校与社会间的缓冲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应为创新创业社团提供所需要的资金与场地支持,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创新创业社团不断向好发展。

当高校重视和支持创新创业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敢于尝试。如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协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宗旨,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部以学生为团体成立淀粉新材工作室,在导师指导下,该学生团体以提升自我为中心、以科研创新为目的,围绕淀粉材料开展一系列工作,目前在工作室各成员的努力下已获得多项产品并申报国家专利。学生能够在此氛围中获得良好的知识环境和信息资源,养成丰富的创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创业的认知。

4.4 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成功与相关部门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因此良好制度的建立是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近日,教育部再次提出在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高校扩招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就业问题。为有意愿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数据与资料共享平台、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对于成功立项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制度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能够培养其未来的创业目标[14]。

5 结语

在新工科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因此,政府与高校都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总结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研究正确的培养路径[15]。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不断实践且从中总结经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更多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将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更是为大学生未来走上就业岗位开拓了全新的格局。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