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在恢复和正向演进中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4-03-19 09:01马艺菲樊一江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交通建设发展

马艺菲 樊一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在疫后经济恢复、有效需求波动、国际经贸调整、债务风险化解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保持了较好的发展韧性,全年呈现显著过渡性调整并向高质量发展演进的特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旅客运输加快恢复,货物运输持续增长,国际运输总体稳定,但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联动中的循环性、结构性、趋势性问题依然突出。2024年,应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扩大有效益的交通投资,激发有潜力的交通消费及关联消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抓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交通任务落实落地,强化各类风险特别是地缘冲突引发的国际运输安全风险的防范应对,在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2023年交通运输加快推进恢复发展

(一)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

2023年1—11月,全國公路、铁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723亿元,同比增长3.3%,预计全年交通投资规模(公、铁、水、航)将达4万亿元左右。分方式看,铁路完成投资6407亿元,同比增长7.4%;公路完成投资26487亿元,同比增长1.2%;水路完成投资1829亿元,同比增长23.7%。全年来看,PPP项目暂停对建设进展带来冲击,地方政府债务制约部分省份后续项目储备,地产投资下降产生关联影响,但总体较好发挥了固定资产投资压舱石作用,实现历史高位上稳中有进,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完成。

(二)旅客运输加快恢复

2023年1—11月,全社会共完成营业性客运量85.6亿人次,同比增长63.9%。其中,铁路完成旅客运输量35.6亿人次,同比增长126.5%;公路完成旅客运输量41.9亿人次,同比增长26.5%;水路完成旅客运输量2.4亿人次,同比增长121.4%;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5.7亿人次,同比增长144.1%,其中铁路、民航(国内)已于三季度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全社会旅客周转量达26466.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20%。中心城市客运量累计完成866.7亿人次,同比增长21.8%,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达到267.3亿人次,同比增长47.2%。节假日带动旅客出行需求阶梯式逐步释放,多个假期出行创历史新高,营业性客运规模虽较疫情前仍有距离,但在快速化机动化增量带动下,1—11月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同比增长34.8%。

(三)货物运输稳步增长

2023年1—11月,全社会共完成营业性货运量500.2亿吨,同比增长8%,其中,铁路完成46亿吨,同比增长0.9%;公路完成369亿吨,同比增长8.9%;水路完成85.1亿吨,同比增长9%;民航完成661万吨,同比增长18.1%。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218925.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5%。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55.1亿吨,同比增长8.4%,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2.8亿TEU,同比增长4.9%。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63.1亿件,同比增长15.8%,自3月起,单月快递量均超百亿件,创历史新高。在世界经济贸易动能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产销通道、供需两端、线上线下,切实畅通内外循环,货运保持稳健增长。

(四)国际运输出现衍生风险

2023年,国际航运价格低位震荡,我国运力保障充分、运价总体平稳,11月下旬以来,红海航运安全形势恶化、大西洋航线运力不足等问题凸显,国际航运价格快速拉高、持续震荡,产生衍生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突破9000列,提前20天完成年度开行量目标,同比增长8%。国际航线货邮运输量达250万吨,同比增长2.8%。截至11月底,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16.8%、0.4%,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长江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长江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同比分别下降49.2%、9.3%、16.9%、0.6%。2023年我国进出口规模与2022年持平,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约14%,“新三样”、跨境电商等表现亮眼,国际运输保障外贸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二、2023年交通运输呈现发展质量提升的过渡性特征

(一)疫后恢复期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

2023年,交通运输加快实现率先恢复,以“报复性”需求释放为带动,推动和催化关联领域复苏发展,由经济社会“派生性”活动变为出行市场链条“组织性”载体,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投资拉动作用稳定发挥。一是需求牵引作用。旅客出行推动旅游、餐饮等关联需求释放,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6.7亿人次,知名景区、旅游热门目的地“外溢”带动区域整体恢复。二是投资拉动作用。以“十四五”重大项目为带动,交通投资保持稳健增长,1—11月,我国铁、公、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9%。三是消费带动作用,以交通活动为主体的组合化、体验式、互动型出行消费广受欢迎,经过春节、“五一”、暑期等节假日发酵,“十一”国内热门城市机票、酒店、门票等预订量全面超过疫情前,旅游消费超7500亿元,人均消费912.14元(按8天计),被称为“史上花最多钱的十一假期”。

(二)经贸波动期交通运输“三稳”保障作用扎实兜底

2023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经贸运行“涨跌互现”,制造业外迁、外贸波动等推进我国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交通运输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的“防波堤”和再造我国经贸优势的“加速器”。一是夯实外贸保障。顺应外贸结构优化趋势,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国际运力保障充分,多地发出中欧班列汽车专列,形成常态化运输通道,国际供应链有序运行。二是就业吸纳拓展。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新业态灵活就业成为广泛选择的过渡中转就业方式,截至11月30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43万本、车辆运输证274.5万本,环比分别增长1.5%、1.4%。三是深化保通保畅。强化经济社会运行和民生所需交通物流保障,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按程序启动II级应急响应,开通应急救援通道,保障救援车辆免费快速通行。

(三)自身转型演进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蓄力待发

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自身演进与外部约束变化共同发力,加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快速化机动化出行趋势加速显现。“十一”期间,公路营业性客运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4%,而高速公路总流量达到约120%,铁路、民航等出行占比明显提升。二是债务风险敞口推进发展模式调整。地产开发投资震荡下行,多个省份面临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逐步实施,倒逼交通行业跳出传统大规模建设“路径依赖”,系统审视建设需求与化债要求、投资规模与建设节奏、建设成果与发展效益等重要关系。三是绿色低碳发展从概念思路落实为具体措施。2023年为IMO执行强制实施目标型技术和营运措施的第一年,航运业减排步伐加速推动低碳发展模式优化。需指出的是,转向调整并非一年之功,统筹自身转型演进与外部约束变化,不仅是2023年发展“题眼”,还应成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2024年交通运输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一年,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形势复杂变化,运输供需格局深度调整,应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防风险,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更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快培育交通运输转型发展新动能

2024年,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新环境新趋势新特征,通过转型优化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挖掘传统领域发展潜力,培育新领域新增长点。一是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挥交通运输在技术创新转化中的平台载体作用,构建全业态、全链路、全场景的智慧交通生态圈,推进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二是释放存量基础设施潜能,推进发展重点由建设环节向全周期延伸,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赋能,依托高效的运营、管理、养护服务,切实发挥既有建设发展成果功能作用,形成超大规模交通网络的综合效益和系统效率。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布局,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研究国际航运减碳、航运业纳入碳交易系统等应对措施。

(二)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对扩大国内需求的支撑带动作用

2024年,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完整内需体系中的组织串联作用,更好激发有潜能的关联消费,扩大自身有效益的投资。一是更好发挥交通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围绕现代化綜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流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力提效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二是更好统筹交通消费和投资,扩大出行关联消费,培育交通物流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推进投资建设成果向顺畅快捷流通和舒适出行转化,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是全力以赴保通保畅,促进跨区域人员常态化流动,加强高峰时段、突发情况运输保障。

(三)着力增强交通运输风险应对和安全保障能力

2024年,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一是有序化解地方交通建设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研究统筹中西部地区建设诉求与债务压力,稳妥推进重大项目储备接续。二是强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保障,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方向、重要产品,提升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运输服务质量,深化中亚、南美、RCEP国家等方向和“新三样”运力支撑。三是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及时跟踪近期红海问题等潜在风险,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四)有效支撑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立足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人民,有力保障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加强重大战略交通支撑,加快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推进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推进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推动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二是推动交通运输城乡融合,提升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县域交通发展,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有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农村融入现代流通体系,支撑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推进国际互联互通,促进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地见效,积极推动全球交通合作,推进国际民航运输恢复发展,强化政策、规则、标准协同,推进交通运输制度型开放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运输所)

猜你喜欢
交通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繁忙的交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小小交通劝导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