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发展型社会政策推动青年群体成为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4-03-19 09:07李璐李琦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群体发展

李璐 李琦

新时期以来,中国青年理想信念坚定、知识素养不断提升,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青年群体奋斗在前、拼搏在前,展现出大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青年群体是创新创业、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力军,是肩负时代使命的奋斗者。但是,当前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与他们肩负的使命并不配套,较大的工作压力、房贷车贷、家庭负担制约了这一群体追求理想目标和推动创新活力。为释放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增强时代使命感,应着力推动构建青年发展型社会政策,为青年群体减负、赋能,凸显他们的经济发展、社会创新作用,使之成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当前青年群体背负的“社会标签”

当前,“90后”“00后”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体,但在经济复苏不振、社会多元化转型的背景下,社会舆论给青年群体身上加载了各类“社会标签”。

“收入焦虑”。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化加速趋势下,当代青年客观上面临着就业压力加大、生活成本上升、时间精力有限等发展压力。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2022年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的8万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三成青年认为租房价格贵、不稳定是其当前在住房方面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约39%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青年人认为其收入偏低,甚至属于贫困边缘群体,希望提高当前的工作待遇和保障水平。

“工作躺平”。生活和工作发展压力作用在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就出现了常见的“躺平”等社会心理现象,“90后”“00后”青年人经常被认为“佛系”“不服管束”等,似乎成为与社会发展、规则秩序格格不入的一群人,他们对自己不做高要求、不追求发展前途、甚至出现流行于日韩的“低欲望”社会氛围,长期以往将难以支持个人奋斗和创新发展。

“社交断亲”。在人口加速流动、家庭小型化、网络社交发达等社会结构转型趋势下,青年群体对传统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出现“人均社恐”“母胎Solo”等网络热词,青年交往模式不断呈现原子化、网络化等特征。2022年,我国新型社交平台Soul App调查显示,社交App成为青年人拓展社交圈子的主要途径,51.26%的年轻人觉得现实中认识新朋友存在困难。在压力大、困惑多和圈子小、排解难的双重作用下,青年群体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和精神问题。

“不婚不育”。截至2022年,全国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降;从2017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连续下滑,2022年和2023年跌破千万。其中,婚育主体意愿下降成为主要原因。“90后”“00后”群体呈现出价值多元、个性独立、自我中心的思想特点,受成长环境和价值取向影响,其结婚意愿较低,生育意愿已长期内化为少生或不生。

二、青年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青年群体思想活跃、热情主动、行动力强,多个城市在发挥青年群体作用方面不断探索各种路径,实现了青年群体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人口结构、提升社会活力的巨大潜能。

一是青年引领了经济发展新动向。从淄博“赴淄赶烤”、哈尔滨欢迎“南方小土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万人大合唱到森林、海滩、高原音乐节在各地火爆开幕,都体现出青年群体对烟火气的热爱、对大众社交的渴望、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同时也体现出哪里有青年人、哪里就有生机和活力的硬道理。以2023年火热出圈的“哈尔滨旅游”现象为例,大量涌入哈尔滨的青年游客不仅支撑了哈尔滨餐饮住宿、冰雪经济,还通过北方文化向南方游客的输出、向本地青年的普及实现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支撑了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转化为人文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从文旅走向更广阔的其他行业。

二是青年能够优化区域人口结构。自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总量减少的同时,劳动力向东南沿海集聚,向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域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地在产业发展驱动下开始上演从人才到劳动力的“抢人大战”。2023年,全国有20个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在总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下劳动力在省际之间的配置成为关注焦点。疫后经济复苏初期劳动力紧缺尚不明显,快速复苏的行业已经凸显出劳动力供不应求现象。与此同时,“淄博烧烤”现象背后,淄博还提出旅游人口从“流量”向“留量”过渡的系列支持政策,这让各地意识到,如果将流量人口转变为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能够充分发挥青年群体优化地區人口结构、增强发展要素的作用。各地开始将文旅产业进一步向其他产业延伸,目标都是将年轻人留住。

三是青年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活力源泉。青年不仅仅是经济创新发展的源泉,更是社会治理活力的来源。以哈尔滨为例。长期以来,作为人口净流出的传统北方工业城市,哈尔滨生活性服务业并不发达,但今年冬天为“南方小土豆”配套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让本地人调侃“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这意味着哈尔滨等北方城市也具有发展精细化服务业的条件,超越了传统的僵硬、冰冷、粗放、不主动的城市文化,变得主动、热情、精细、有活力。可以说,青年人大量到访后对社会治理带来创新发展的动力,僵化滞后的城市文化也因此而焕然一新。

三、相关对策建议

虽然面对社会压力、背负社会标签,但思想有宽度、行动有力度、情感有温度、生活有态度的青年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主人翁。多个城市不断吸引青年群体的短期到访、常住或落户,从劳动力人才争夺的“抢人大战”到吸引年轻人的“旅游引流”和政策招引,推动其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我国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的阶段,传统兜底型、补缺型政策势必要转型为助力青年发挥作用的发展型政策。

一是完善助力青年发展的就业收入政策。稳定就业、增加收入、获得发展是青年群体最关心的问题,青年发展型政策的关键在于为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条件。一方面,多措并举鼓励青年群体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实现有序就业。引导大学毕业生、青年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以及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广大青年群体引领就业新方向。鼓励青年群体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潮流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用“创客”思路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升级。支持青年群体助力服务“一老一小”的养老托育行业向专业化、智能化和普及化发展,实现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适应青年群体求新求变的特征,发展共享生活、共享生产、共享要素等模式的共享经济,鼓励自主就业、多点执业的新就业模式。另一方面,加强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健康保障等,助力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大青年群体较为集中的新经济、新业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力度,建立合法用工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新型就业模式和就业关系的社保缴费制度,加快提高社会保险二、三支柱覆盖力度。逐步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范围,保护用人单位和零工从业者的健康权益。

二是为青年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支持。释放青年群体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切实解决青年群体的发展难题,为其提供必要的要素资源。首先,为青年群体提供多种方式的教育培训。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之间的互认接续,实现终身教育普及化。满足青年群体需求,扩大教育培训的线上服务新业态,培育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等模式。其次,丰富和畅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发挥青年群体“不安分”的特征,鼓励青年群体跨区域广泛参与实习见习、志愿公益、考察学习等,探索产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创新路径和模式。丰富青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各种文化节、音乐节、社团等形式提升同伴间的情感支撑和精神鼓励,增加青年人的现实社会交往和精神心理互动,避免社会交往原子化趋势。最后,加大对青年群体社会担当责任的宣传推广。通过两微一端、视频号以及各宣传平台充分展现青年群体在各自岗位和战线上拼搏在前、奋勇争先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扭转偏颇的社会观念,树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构建支持青年群体婚嫁、生育的政策环境。针对青年群体恐婚、恐育等现实困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想其所想、忧其所忧,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全龄友好型社会。首先,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从资金支持、时间支持、服务支持等多方面,针对不同区域构建有侧重、有温度的支持政策,从经济可负担、假期可享用、服务可选择等角度全方位减负赋能、提供助力,让青年群体客观面对婚育和发展的平衡关系。其次,营造积极包容的社会环境。通过适当缩减教育年限、建设生育友好型职场等综合配套措施,加快适龄婚育人群婚育进程。构建生育包容的社会环境,落实好女职工在生育阶段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特殊保护规定,为职场女性提供哺育环境。最后,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关心关注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坚决取缔“天价彩礼”等婚姻陋习,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进取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的源泉。只有充分关注青年群体的精神和思想状态,解决好青年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难题,才能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使青年人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猜你喜欢
群体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