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个关键”为抓手扎实推进强县工程落实见效

2024-03-19 09:07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强县高标准管护

实施强县工程,是湖北《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中十二项重点行动之一。为扎实推进强县工程落实见效,课题组深入麻城市、赤壁市、阳新县、保康县、当阳市、公安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强县工程的推进情况,总结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做法,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共性难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11个县(市)区推进强县工程的主要做法

按照强县工程“1+3+1”的工作思路,各县(市)区在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交通物流水平提高等方面成效明显,特别是在粮食安全、人才振兴、党建引领、就地城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

做法一:以“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

公安县“三块田”改革。在保证农户确权面积不变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和互换,把耕地集中连片为农户同意流转的“流转田”、农户边种边看的“待转田”和农户自耕自种的“自种田”。通过“小田并大田”,全县新增耕地面积6200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

当阳市“定制高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对接专业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方便建设后期土地流转、农业产业集约发展。这一模式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链接了后续产业发展。通过“定制高标”,新增粮食产能约7.2万吨,吸引近百名乡贤能人回乡创业,中粮、湖北农发、宜粮等500余市场主体落地生根。

做法二:以“新型研发机构”“乡土名匠”振兴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聚集高端人才、挖掘本土人才,是破解县域“人才空心化”的重要途径。

赤壁市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磁吸高端人才。2020年4月赤壁市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首创县级综合性科技研发服务机构——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其定为全额财政事业单位,一次拿出200个全额财政事业编制留住科研人才,并提供人才公寓、项目经费补贴等优厚待遇。截至目前,该机构已吸引了硕士以上人才113名,专家教授、技术顾问50余人(其中院士6人),引进创新型科研人才团队10个。

保康县建立“乡土名匠”库挖掘乡土人才。2022年保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土名匠”选拔活动,通过识才、育才、留才,从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群体中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对象,让更多有想法、干劲足的人员加入“乡土名匠”库,让乡村振兴从外部“输血”转变为内部“造血”。截至目前,全县已选拔村级后备乡土人才400余名。

做法三:以“縣城补短板强弱项”深化就地城镇化。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建设,是强县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2020年阳新县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其围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4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以启动建设示范性项目为引领,谋划城市建设重点项目119个,推进县城公共设施提档升级。依托返乡创业试点和“阳新鞋匠”品牌,打造农民返乡创业产业园、鄂东南电商产业园、中部鞋都产业城等产业平台,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近5年来阳新县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近8万人,常住人口由82万人增至90万人。

做法四:以“党建链+”激活发展活力。党建红色引领是各县(市)区推进强县工程的鲜明底色,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商业商圈发展等诸多领域激发了强劲动能。

铁山区将党建链建在产业链上,“催化”产业链深度融合。“黄石开发区·铁山区”有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04家,涉及印制电路板上下游全产业链,是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遵循党组织全覆盖原则,该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为试点,创建了第一个产业链党建联盟,推进链上企业党的建设、人才培育引进、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纾解链上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动企业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取暖”转变,链上企业合作逐渐加深。

樊城区将党建链建在销售链上,“激发”商圈经济活力。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商圈是集聚消费的重要载体。位于樊城区的领秀中原商圈,是襄阳市首个现代化大型专业商场式建材卖场,商圈承载商户和企业近300家,有各类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近千人。其将不同产品门类、不同厂家品牌的党员商户组建成8个功能型销售链党支部,推动支部党员商户相互推介,共享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助力共同发展。疫情期间,在发挥销售链党建“助商、聚商、兴商”的“红色引擎”作用下,领秀中原商圈实现了零商户歇业。

二、强县工程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

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求,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是整区域推进尚待破题。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的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个试点中,湖北无一灌区、地市级或者县级入围。二是投资建设资金标准偏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而目前湖北大部分县(市)区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建设亩均投入资金不超过2000元。三是管护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地方制定的管护制度约束性不足,受财力限制后期管护资金缺口较大,基层管护队伍人员配备难以落实。

(二)“农业产业化”主体不强

与农业总产量相比,湖北农业产业体量偏小,关键症结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充分。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农业农村部2023年认定的154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湖北仅82家。中国农业产业化协会发布的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100强榜单中,湖北仅2家。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当前湖北农产品加工率约为68%,其中精深加工率不足20%,而发达地区分别达到90%、60%。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偏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规模、产品规模普遍较小。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等多重风险和市场竞争的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效益普遍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不强。

(三)“农村集体经济”路子不宽

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力度加大,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但如何发展壮大仍面临诸多困扰。一是“发展什么”的困扰。大部分村庄集体资产相对单薄,可增收资源主要依赖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收入来源有“路”不“宽”;有些村庄有产业缺链条或有特色资源缺产业,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二是“怎么发展”的困扰。部分村庄停留于“三套班子一套人马”,村两委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负责人缺乏资本运作、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加大了运营风险。同时,村集体缺乏引才、留才的条件和机制,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及专业经营团队难以引进、留任。

(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足

一是建设质量水平还不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高,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36.88%,距离2025年达到50%的目标有差距。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衔接不够,还需进一步提高建设质效。二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村级组织经费紧张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流程不规范、管护标准缺失,在整治工作中存在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问题。

三、扎实推进强县工程落实见效的对策建议

(一)建“良田”,做好“粮食安全”文章

一是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同类项目资金,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探索“国有企业+合作社”“金融资金投资农田建设”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二是规范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探索總结“小田并大田”有效方式,大力推进整区域建设高标准农田试点,率先把有条件的重点市、县、灌区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三是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明确管护经费标准、分担比例。探索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商业保险介入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二)聚“人才”,做好“创新驱动”文章

一是支持创新型县(市)建设。探索县域创新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国家、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设立支持县域科技创新专项,推动各类计划项目和平台建设向创新型县(市)倾斜。二是创新科技人才引进机制。支持各县(市)区探索建立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产业拉动能力强的县级新型研发机构,把汇聚人才资源、推进成果转化作为关键举措。三是开发培养乡土人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全方位识别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电商达人、“土专家”等各类乡土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进行跟踪培养、规范管理。采取短期服务、双向挂职、项目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等“柔性政策”,吸引汇聚优秀科技人员下乡服务。

(三)兴“县城”,做好“就地城镇化”文章

一是打造宜居县城。优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医疗卫生装备水平,推进城区学校的扩容增位,增加养老托育机构供给,使县城公共服务水平逐渐达到所在地市州的平均水平。二是打造宜业县城。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居民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三是开展绿色低碳县城试点。探索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小型化、分布式、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壮“集体”,做好“共同富裕”文章

一是探索联村抱团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县、乡级联合发展平台,统筹配置辖区内集体资产、土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引导以强带弱、村村联合、抱团发展。二是创新多元发展模式。着眼本土资源要素,探索自主发展、租赁经营、服务创收、园区共建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业、农创文旅等多种产业业态,促进产村融合。三是建立高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收益分配等配套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公示。探索“市场办法”选聘专业管理人才或者团队进入集体经济组织,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

(五)强“产业”,做好“强县富民”文章

一是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湖北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找准各县(市)区的发力点,明确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强链。引导龙头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打造一批产业链长、价值链强、供应链稳定的农业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引进“链主”企业、培育头部企业、扶持本土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提升县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三大都市圈为引领,建立县域协同发展机制,壮大块状经济、网状经济。三是以党建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建立产业链党组织或者党建联盟,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发展的平台,切实推动产业集群式、融合式发展。

(六)靓“环境”,做好“和美乡村”文章

一是提高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专项投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推动上水、入户、下水和污水处理形成体系,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流域综合治理考核。探索适合农村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二是创新长效管护机制。推行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和农户保洁自治模式,探索公司专业化运营管护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和回乡创业人员成立环保组织或企业,参与改善人居环境项目。

〔本文系2023年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湖北扎实推进强县工程落实落地的对策研究——基于湖北7个县市区的深度调研”(项目编号:HBSKJJ20233220)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赵静、余惠玲、张丹、卢艳平、赵佳。执笔人:赵静、张丹。赵静,湖北省发改委经研所副研究员。张丹,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强县高标准管护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南县稻虾产业富民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