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探讨

2024-03-19 04:15彭祎广西贺州市交通建设发展中心
财会学习 2024年7期
关键词:干部职工激励机制预算编制

彭祎 广西贺州市交通建设发展中心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的主要运行主体,其预算资金的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在财政紧缩和社会对公共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效率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显得尤为关键。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要求对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进行有效监督,还需确保每一项支出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内部控制作为提升预算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手段,其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在内部控制框架下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成为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重点。研究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预算绩效管理,对于推动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脱节

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的脱节。这种脱节体现在预算制定时对绩效目标的模糊性,导致在后续执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绩效导向。预算编制侧重于资金的分配,而不是如何通过这些资金实现特定的绩效目标。一旦预算确定并开始执行,管理人员很难将资金使用与预期的绩效成果紧密关联起来[1]。绩效目标的缺失或不明确使得评估变得模糊,无法衡量实际支出与预定绩效之间的差距。此外,由于缺乏绩效考量,预算编制阶段也往往忽略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导致实际执行中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使得预算过程中的资金分配与绩效目标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接,削弱了预算资金使用的战略性和目的性。

(二)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指标的制定上既不全面也不具有针对性,导致无法准确地衡量和反映项目执行的绩效。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侧重量化指标,忽视了对质量性指标的评估,这种偏差造成了对事业单位绩效的片面理解,无法全面评价其对社会价值的贡献[2]。同时,评价指标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适应变化的管理需求和环境条件,这使得绩效评估结果往往无法反映实际的管理状况和项目执行效果。此外,评价指标体系常常过于复杂,缺乏操作性和易理解性,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和应用,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由于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难以依据客观、准确的标准来评估预算执行的成效,进而影响了对绩效不佳项目的及时调整和优化。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及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影响了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提高公共福利方面的能力。

(三)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监督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构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跟踪审计不足,缺乏有效的后续监控和评估体系,使得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绩效成果难以得到及时和准确的反馈。这种缺失导致了对资源使用的不当和滥用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增加了财务风险和效率损失。同时,激励机制方面,事业单位普遍缺乏与绩效挂钩的奖惩制度,使得员工在预算执行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3]。由于绩效结果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利益,工作人员在预算管理和绩效提升上的动力不足。此外,缺乏激励机制也意味着优秀的绩效无法得到适当的认可和奖励,难以形成正向激励和优化预算执行的良性循环。这种监督与激励机制的缺陷,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削弱了公共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信心。

(四)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而目前的状况是人员素质整体有待提高。这一问题表现为管理人员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日常工作中,这种素质的不足导致了对预算编制、执行、监控以及绩效评估等环节的不熟悉,无法有效地运用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来指导工作。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足,他们难以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快速发展和更新,缺乏创新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管理人员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解读数据,难以基于绩效结果做出合理的预算调整和资源分配[4]。这种专业素质的不足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造成了诸多问题,如决策失误、资源配置不当、绩效目标与实际执行的脱节等,进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预算绩效管理队伍,难以满足现代公共管理对效率和效果的双重要求,也难以提升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能。

二、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高的具体举措

(一)推进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紧密结合

事业单位在推进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步骤。首先,事业单位应确立绩效目标,并将其融入至预算编制的每一个阶段。这意味着在预算的起草、审议、批准以及执行阶段,绩效目标均应作为核心考量因素,确保资金分配与绩效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其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与绩效目标对齐的持续监测和评估。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小组来实现,在推进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紧密结合的实践中需采取一系列策略。第一,确立以绩效为核心的预算编制原则,即在预算编制之初,明确将资金分配与预期成果紧密对接。这要求事业单位在预算过程中深入分析各项支出与绩效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确保每一项预算安排都可以对应到具体的绩效指标。第二,事业单位要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收集过往绩效数据,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预测和合理设定。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需要制订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明确责任分配,确保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监控,并与既定的绩效目标保持一致[5]。第三,为了确保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的有效结合,事业单位需采取透明化的措施,比如公开预算信息和绩效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第四,事业单位应通过定期召开预算绩效评审会议,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审,这样既能及时调整偏离预算或绩效目标的项目,也能为未来的预算编制和绩效管理积累宝贵经验。通过这些方法,事业单位可以实现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应采取综合性方法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事业单位需深入分析自身的服务内容和管理目标,结合行业标准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既全面又具体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要反映经济效益,还要能够衡量社会效益、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维度,以实现对事业单位绩效的多角度评价。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适应性,事业单位应定期对指标体系进行审视和更新,确保其能够反映最新的政策导向、服务需求和管理挑战。在构建评价指标时,事业单位还需注重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避免因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维度。同时,事业单位要确保指标具有可测量性,即每个指标都能够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准确评估。此外,事业单位应建立起一个包含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内部审计及外部专家的参与,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事业单位还应促进评价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预算编制、资源分配和绩效改进的依据。通过建立指标与预算编制的直接链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反馈到预算决策中,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事业单位能够识别绩效短板和提升空间,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持续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6]。总之,事业单位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精心设计指标,注重指标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测量性和适应性,建立起一个结合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并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指导预算编制和管理改进,以此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在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以确保预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绩效目标的实现。这包括构建一个透明的监督体系,通过公开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成果,使得外部监督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事业单位的责任感和透明度。同时,内部监督也不可或缺,事业单位应定期自我审查预算执行和绩效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和会议讨论的方式,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在激励机制方面,建议实施绩效相关的奖惩制度,为达成或超越绩效目标的团队或个人提供奖励,而对于未能达标的则要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和改进措施。激励制度的设计需兼顾公平性和竞争性,确保能够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业单位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持监督激励机制的实施。该系统能够实时跟踪预算执行和绩效成果,提供数据支持,便于管理人员做出科学决策[7]。此外,应当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作,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让监督激励机制的运行更加透明。为了保证监督激励机制的长效运行,事业单位需建立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需求,定期对监督激励政策进行评估和优化。通过上述措施,事业单位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干部职工的士气,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是确保有效预算执行和绩效提升的重要环节。为此,事业单位需采取多方位的培训和发展策略,以扩充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包括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涵盖财务管理、绩效评估、政策分析等领域,帮助干部职工掌握最新的预算编制和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同时,引入行业专家和学术机构举办讲座和研讨,不仅提供理论支持,还能分享行业最佳实践,激发干部职工的思考和创新[8]。此外,事业单位应鼓励并支持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和进修,参加相关的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可以设立跨部门交流平台,通过轮岗和实习等方式,让干部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积累实践经验,增进对其他业务环节的理解,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应用。为了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动力,事业单位还应与干部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将学习成果与职务职级晋升、薪酬增长等挂钩,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建立绩效反馈,为干部职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事业单位还需注重培养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寻找改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人才队伍培养措施,事业单位能够确保其预算绩效管理团队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实践中,事业单位应持续关注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将其视为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核心要素。通过不断优化内控体系,事业单位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其宗旨和目标。同时,也要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保持其活力和效能。

猜你喜欢
干部职工激励机制预算编制
北京环卫集团50名干部职工下沉抗疫一线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迎新年 淮委领导节前慰问干部职工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489 名干部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