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大题小做”应该明辨“小题大做”

2024-03-20 14:24张春凯
记者摇篮 2024年1期
关键词:反扒鲇鱼民警

庞 芳 张春凯

就新闻主题的表现手法而言,写小题材的新闻,应寓以大主题;写大主题的新闻,则要善于寻找小切口。若剥离褒贬之意,“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包括角度和主题的选取等,时常会触发新闻人的从业自觉和新闻敏感度。在紧张的采写节奏下,能娴熟自如地把“小题”放大,需要对新闻有一定的敏锐识别、判断、驾驭和引领能力。由于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具有的不可再生性,错过了可能就永远失去了,也因此,选取一个新闻事件的角度和切口,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由此呈现出的新闻主题,也会增加鲜度和厚度。

一、一条鱼同样可以鲜一锅汤

“你确定吗?”这是前些年央视主持人王小丫在一档著名综艺节目里的一句常用语。其实,这同样适用于记者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落笔前的角度和主题论证。

以一条大鱼为例。据报道,沈阳一王姓钓友在距沈阳40 多公里的马虎山大桥处钓到一条大鲇鱼,鱼体长1.4 米,重46 公斤。在这篇报道中,第一部分讲述了钓鱼、中鱼、遛鱼以及将鱼分块分送亲友的经过。第二部分很详细地复述了这条鱼成菜后的口感,并在小标题中加以突出:比一般鲇鱼肥,鱼肉很细腻等。第三部分科普了一些知识,如辽河自古就是大鲇鱼的故乡,辽河里的鲇鱼,有2根胡须的、4根胡须的、6根胡须的、8根胡须的。这次王先生钓到的大鲇鱼,就是2根胡须的,属于本土鲇鱼,辽宁俗称“怀子”,并提及这种鱼目前几乎都出自辽河,濒临灭绝。文中还详细记述了这位钓友过往在此钓点的战绩:分别钓到过26斤、39斤、63斤的鲇鱼。

此事到此结束,再无下文。

假如这位记者在写稿前反问一下自己“确定吗”?这是最优选的角度吗?也许,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报道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当时,“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每年春夏禁渔的法律法规也已经全面实施,国内各大水系呼吁制定垂钓法规的声浪不绝于耳。当这样一条“鱼”摆在新闻人面前时,是看鱼是鱼、照本宣科地写一篇报道,还是以此为由头直指更深远的主题?这其实不只是关乎鱼味的腥与鲜,也表明新闻的导向与价值判断。

在辽宁的自然水域,两须鲇鱼十分稀少。作为媒体,在失去先期引导放生的时机后,本可以“借题发挥”。以这一事件为例,可以是“见山是山”写一篇报道了事,也可以“见山不是山”地在客观报道新闻事件同时配发评论,探讨这种为一己私欲祸患生态的行为,倡导文明垂钓,呼吁建立健全垂钓法律法规等。还可以“见山后还有山”地将这一事件以接续报道的形式铺展开来。以媒体的力量,联系和整合相关领域,如钓鱼期刊及网站、生态及野保部门乃至对地方法规建立有推动力的单位和个人,有组织、有步骤、有指向地将大鱼之死引向深入。

因为各种原因,新闻人有意锻炼和加强“小题大做”的能力,能有效防止“大题小做”的遗憾操作发生。

二、别浮于事件的表象

因为烹饪手法的不同,一条鱼可以腥一锅汤,一条鱼也可以“鲜”一锅汤。这同新闻的采制很像,同一条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不同的记者、不同的新闻部门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其“烹制”出的“菜品”不仅味道上可能不同,在营养价值,即新闻价值上也是不同的。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记者应该持有一种冷静的心态。即便内心热血沸腾,也要让自己尽快平复情绪,保持客观,这会让高价值的新闻显现真容。

《本溪日报》周末版的记者有过这样一次采访“蛇王”的经历。当时,兄弟媒体力荐,说有一位养蛇人十分厉害,他养了好多蛇,包括一条通体雪白的灵蛇,特别是他自制的蛇药堪称特效,在那时本地尚无蛇毒血清的情况下,为一些蛇伤患者解决了大问题,还对一些贫困患者给予关照。在进行了相当充分的采访准备后,记者前往“蛇王”的居住地采访。他家紧邻一处很著名的旅游景点,依山傍水,窗明几亮。刚一见面,他就向记者亮出了那条长度近1.5 米的白蛇。那蛇温顺亲人,也很习惯在人的手臂上游走。采访中,几位见证者,包括“蛇王”救治过的患者和亲友,分别讲述了亲眼看到的“蛇王”的能耐之处。从不同侧面让“蛇王”的形象很快丰满起来。再加上“蛇王”本人恰到好处的“补白”,让一个可读性、样板性都很强的特种养殖业典型呼之欲出,再辅以白蛇及蛇池中其他蛇蜷曲成团的图片,一篇报道似乎可以交差了。

真是这样吗?记者习惯性地质疑。随后记者从白蛇的来历问起,关于其是自家孵化的还是野捕的,是白化还是属于新品种?“蛇王”的回答有些闪烁其词。接下来再问蛇池中数以百计的成蛇如何孵化、如何越冬以及繁育场所等一系列问题时,语焉不详的“蛇王”只对蛇繁育场所给出了正面回答,称其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村,并当场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其理由也很有说服力:繁育技术保密及幼蛇防疫等方面的考虑。记者表示理解的同时,进一步询问其贩卖蛇药和蛇类制品是否有相关证照等。“蛇王”拿出几样证件,但并不全面,对拿不出的证照解释说送检去了……次日,为考较真伪,记者前往“蛇王”所说的繁育蛇的山村。大半天走访得到的消息是:本村从来没人养蛇,倒是每年都有同“蛇王”一个姓的人,经常来这里捕蛇和收蛇。

经汇报领导同意,因“蛇王”有非法捕蛇和非法行医嫌疑不作报道。而一年后,一位蛇伤患者因服用“蛇王”的解药后死亡。获悉这一线索后,这次《本溪日报》周末版进行了整版篇幅的报道。其中有些素材和图片,还是之前采访取得的。

如果说烹鱼有鲜腥之别,那么同一个新闻事件因为视角和切口不同,其“鲜香度”也是不同的。

《本溪晚报》一位记者曾有过这样的实战事例,他接到的任务是采访报道一次表奖活动:一位警察在追捕嫌疑人时,不幸在一座大型水库中溺水身亡。闻讯后,居住在事发地附近的一位武姓农家妇女主动赶到事发地,潜入水底将牺牲的警察托出水面。在慰问表奖过程中,记者看到这位只身勇潜水底搜寻溺水者的弱女子,脸上时有悲戚之色。

在表奖活动现场,这位记者试图询问一些隐情,但得到的回答都是“没啥呀”。真的吗?疑问最终在表奖活动结束后记者在其家中深谈时揭开,而幕后的真相远比记者最初了解到的让人动容:在听到遇难警察战友的呼救声后,她赶往现场。在一众村民,包括一些青壮年男性都做看客的时候,这位十来年没下水游泳过的弱女子,为了救人,仅凭年少时河边戏水的记忆,毅然潜入水中搜寻溺水者。

那是一座超大峡谷型水库,恰逢雨季水位暴涨,下水三步后人即没影,且水底情况异常复杂,这些,常住这里的她当然知道的。她也没顾得上去想自己在水底若遇凶险,有没有人援手。尽管丈夫也在岸上,可他却不识水性。她没有犹豫,在没法回避的情况下,当着大家的面脱得只留短裤小衫潜入水底。她睁大眼睛在水底搜寻,可三次潜水都没能找到溺水者。她很急,早一分钟将溺水者救上岸,就意味着多一分生的希望。再一次浮出水面,她太累了,向岸上喊:“快来人,帮我一把……”她的本意是有人能带着浮具下水让她搭把手,这样出水换口气后,可以快速入水节省时间。岸上的人们无动于衷。见情势危急,不会水的丈夫抱着一个车里胎跳入水中,她搭手在车里胎上稍作喘息,然后又返身潜入水底。经过一番摸索,她发现了溺水的警察,但警察的腿部被水底的藤蔓缠住,她拽不动。眼见警察凶多吉少,她急速浮出水面,见岸上一位妇女的畜力车上有根绳子,征得其同意后,她快速解下再次潜入水底,将绳子一端绑在溺水警察的肩部,她牵着绳子另一端筋疲力尽地游向岸边……

本是一桩让人赞颂的义举,却不想给她带来难以摆脱的污言秽语。说她当一群人的面脱衣服是伤风败俗;说她光着身子下水捞尸会带来晦气;就连赶畜力车的妇女也跟她追着要11元的绳子钱……

就是多了一点留意和察言观色,一个中规中矩的表奖消息的角度,就有了闪展腾挪的空间。当这篇弱女子因救助溺水民警而遭来污言秽语的报道刊发后,《辽沈晚报》《羊城晚报》相继转发,一时间,围绕在她身前身后的各种闲言碎语一扫而光。半个月后记者再见她时,她用明艳的笑容表达了眼下的境况。

采访中,最有鲜度和厚度的事情很可能是一带而过或是一闪即逝的,没有谁会为此“敲黑板”或“划重点”,能不能识别、有没有观念识别存乎一心。

《本溪晚报》记者在采访一次民居火灾现场时,无意间听到一位家长说,家被大火烧到的老师第二天就去上课了。记者以此为线索,竟然捕捉到一件令人感叹的事实,十余位家中失火的老师在第二天齐上讲台,谁都没有扔下学生……这样的角度,当然比就事说事的火灾报道要好得多。

三、没熟透的事不妨“捂一捂”

善于“小题大做”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一种对新闻事件自我发掘、自我发现、自我论证和自我结晶的过程,面对凌乱的新闻素材,心应该沉下去,眼界应该高起来。要给“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意识以正当的鼓励。有时为求精品,对有些新闻人物或事件不妨等一等、捂一捂。

《本溪晚报》的记者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派出所所长和教导员同时向其推介一位反扒民警,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力荐。这位记者在听取了这位反扒民警的事迹后,感觉一切都在常态之中,尽管他打处扒手的数字很高,但这些作为一个典型事迹还是缺少说服力和辐射力。记者很清楚,反扒民警的工作一定是在平凡中耀眼,不妨记住他、关注他,给典型成长以时间。

三年后的一天,这位记者在同那个所的领导谈起这位反扒民警时,已经不抱推荐想法的所领导无意间说起了这位反扒民警两件小事,一是把化装反扒玩得炉火纯青。二是针对扒手人赃分离之后定罪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使用密录设备用于反扒。这两件事使这位反扒民警的典型人物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从这时起,这位记者正式进入采访,此后,一篇反扒民警的精彩事迹火热出炉。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之大出人意料:先是省级跟踪报道这位反扒民警的事迹。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综合频道、社会与法频道等三个频道分别派出采访团队,结合各自的侧重点,跟踪采访了这位反扒民警,相继播出了他的反扒故事。其中最短的片子时长也高达22分钟。

一位反扒民警的事迹为何能为中央级、省级和市级媒体所共同关注,这其中有其降解社会沉疴的因素,也有其为疑难性的扒窃犯罪提供解决方案的因素,还有就是具体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尤其是画面表现力。比如,在央视跟拍过程中,就有现场反扒的桥段。

如果没有记者耐下心来的“捂一捂”,如果在三年前就将其作为典型推出,那么,这个报道和这个人物,大概率都会半生不熟地随时光远去,很难形成焦点效应并形成共振。即便后期跟踪报道这个人物的新作为、新事迹,但由于采用一种“切香肠”的方式,也让一个典型人物和突出事迹失去了完整性。另外,站位在自家新闻出精品、论得失的立场看,这种碎片化的人物报道,难以形成较强的公信力,且极有可能为其他媒体提供上佳线索,为他人做嫁衣。

人们现在对“炸点”这一网络热词不陌生。正常来讲,一篇新闻有新闻点也就够了。但在一些报道中,单有新闻点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炸点”。这就像双响炮。新闻点只是地面上炸响的那一声,“炸点”是腾起在空中的那一声炸响。结合到反扒民警的典型报道,记者等待的就是能在更高层面上响亮的事例。这是一种具有共情、代入和辐射作用的情节,也是能够为一篇新闻“出圈”助力的支点。

与此相映照,另一个事例可以反证“捂一捂”不仅需要一点耐性,有时还需要一些预先的判断和谋划。

在本溪的南芬区,就有这样一个村落,两个姓氏遵祖训,近300年不通婚。但这并不影响两姓间的和谐相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姓氏的人家除了不通婚之外,一切如常。《本溪日报》周末版的一位记者在采访林地保护问题时获知这一线索,深入当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成了一篇报道并让此事为人知晓。稍后,这位记者又将此稿稍加修改润色,转投《辽沈晚报》的社会新闻大赛并获奖。当时,作为话题和一次非正规的业务探讨,在大家热议此事时,就有一位资深新闻人表示,如果有一天这两个姓氏的人家通婚了,在辅以一些回村创业带动乡邻致富赢得爱情,或是科技助农和扶弱助困引发的爱恋,那简直是太完美了!

这位记者仅仅是少了一点预见,就与一条上好的新闻失之交臂。就在第一篇报道刊发几年后,两个家族中的一对青年男女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一鲜美的新闻“桃子”,为另一位碰巧遇上此事的记者所采写,在成就了新闻上的一段轶事同时,也给当时的记者留下深深的遗憾。

四、结语

在新闻实践中,遗憾总是会有的。然而,最容易令人后悔的莫过于因为识别能力和驾驭能力缺失,而把本应“大做”的题“小做”了。缓解的方式就是,记者要注重实战化训练,不仅要磨炼敏锐的嗅觉,还要具备一定的鉴别力、判断力、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些个体的“合情”放在公众的尺度下未必合理。在新闻的坐标下,不仅是让一些细枝末节显性,还要注重它是否具有特殊的光泽和内涵。另外,作为一种规避“大题小做”的捷径和方法,健全谈稿会和编前会机制也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反扒鲇鱼民警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鲇鱼捕老鼠
智多宝智斗鲇鱼精
反扒老将战斗在路上
鲇鱼钓老鼠
为什么“改革的鲇鱼”不生猛?
“攀钢杯”团的教育活动好点子征文/从“反扒”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