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教学
——以“运算律”单元教学为例

2024-03-21 07:09江苏宜兴市城北小学214200薛彩霞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5期
关键词:分配律算式乘法

江苏宜兴市城北小学(214200) 薛彩霞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主题引领单元教学,要做到:1.目标制订,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选择与主题相匹配的核心素养表现;2.主题确定,结构化整合教学内容,遵循数学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3.解决问题,综合本学科知识和方法运用,综合运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调整和优化主题探究的进程,以此促进数学课程育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运算律,即运算的规律。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过程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具体计算。在运算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深层次的潜在结构,并用符号表达这种具有一般性的规律,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单元内容分析

“运算律”单元内容及相关内容见表1。

表1 “运算律”单元内容及相关内容

(一)目标制订指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内容要求是:探索并理解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以此为基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笔者从学业要求、具体表现、素养指向三个方面,制订了单元学习目标(见表2)。

表2 “运算律”单元学习目标

对学业要求,从“教”的角度入手,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具体表现,从“学”的角度入手,细化学生探究的具体行为表征;对素养指向,从“评”的角度入手,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单元学习目标从学业要求、具体表现、素养指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更具体、操作性更强,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适切。

(二)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

基于儿童立场,由“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生成“学习逻辑”。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理念和课程内容,设计单元主题“寻找算式中的小秘密”(如图1),并将单元主题进行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图1

通过主题引领,整体建构单元知识,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反思,促进学生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与合作等重要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主题引领情境化设计

《课程标准》对运算律内容的教学提示是: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

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开心农场”,结合“寻找算式中的小秘密”这一单元主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创设农场探险活动情境。通过开展农场探险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深入持续的规律探索,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活动中,调动现有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实践

(一)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使推理有序

运算律的学习过程通常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看到一个数学现象—进行类似的试验推理—从众多案例中抽象概括—用符号表示所发现的规律。以加法交换律为例。

1.学习例题,初步发现问题

师:操场上有28 个男生跳绳,17 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跳绳?

生1:28+17=45(人),一共有45人跳绳。

生2:17+28=45(人),一共有45人跳绳。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3:结果相等。

2.小组讨论,说理“相等”

师:用多种方式证明28+17=17+28。

生4: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证明。28+17和17+28都是求跳绳的人数,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生5:可以通过计算证明。因为28+17=45,17+28=45,所以28+17=17+28。

生6: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如图2)来证明。

图2

生7:可以利用加法的意义来证明。算式28+17 和17+28 都是求28 和17 合起来是多少,所以28+17=17+28。

3.举例对比,总结规律

师:照样子写出其他类似的算式,观察比较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研究,学生深刻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借助丰富、有趣、高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归纳、类比,有助于学生积累研究经验、培养推理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二)多种方式验证规律,让推理有据

如何让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形象化?这需要教师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以乘法分配律为例。

1.以问题引导反思

(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

师:不计算,怎样证明(5+2)×3=5×3+2×3?

2.小组合作,多角度思考

组1:可以利用乘法的意义来证明。左边算式(5+2)×3 表示7 个3 相加,右边算式5×3+2×3 表示5个3 加2 个3,实际也是7 个3 相加。两个算式都是求7个3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组2:可以画图证明(如图3)。两个算式都是求圆片的总数,故两个算式相等。

图3

组3: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证明。长5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和长2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与将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7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如图4),故(5+2)×3=5×3+2×3。

图4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这一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不深刻。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已有经验,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乘法的意义、数形结合等角度,进行验证。通过数与形的碰撞,可以使学生巩固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抽象数学规律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

(三)回顾反思解读算理,提升思维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学习中,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没有从运算律进行推理。在教学运算律后,教师可以借助运算律,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计算法则进行再认识,促进学生对计算法则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乘法分配律的回顾反思为例。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哪些知识应用过乘法分配律?

生1: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有用过,如72×6 的笔算(如图5),把72 各数位上的数依次与6 相乘,依据的是乘法分配律。

图5

生2: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也有用过,如128×16 的笔算(如图6),先把128 各数位上的数依次与16 各数位上的数相乘,再把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加,依据的也是乘法分配律。

图6

通过回顾,学生经历了用运算律解释以往熟悉运算的算理和算法的过程,并通过数学图式和语言解读,体会到运算律是运算的固有规律,是确定算理算法的重要依据,加深了对运算律的理解,形成了初步的推理意识。

(四)绘制思维导图,完善知识结构

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内在要素相互关联组成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作为素材,通过感知与理解、抽象与迁移、体验与感悟,完成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架构,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

对“运算律”单元知识点的梳理要做到全面准确,不仅要注重对不同运算律进行分析和比较,还要注重对运算律进行分类比较。笔者引导学生绘制“运算律”单元思维导图(如图7),帮助学生整体构建对运算律的认识。

图7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教学内容的本质及其所体现的核心素养表现为统领,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进行整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设计单元主题,串联各知识点,整体建构单元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内容的本质、关注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更有效地建立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分配律算式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