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的不懈追求

2024-03-22 12:27
群众 2024年2期
关键词:探空火箭返回式两弹一星

□ 张 磊

王希季,1921 年7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曾荣立航天部一等功,是目前我国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需要,所以我们回来了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众多科学家与企业家投身科学与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梦想开始在王希季心里萌芽。1938 年秋,在一位同学的鼓动下,刚读完高一的王希季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从高一“跳”进大学校园的王希季,成为了学校的新闻人物。

一个只有高一文化程度的17 岁少年,要顺利完成大学课程,无疑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王希季白天上课认真听讲,每天晚饭后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图书馆“抢座”,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开始在班里名列前茅。从西南联大毕业后,1948 年,王希季顺利通过教育部举办的公费留学考试,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就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勤奋刻苦的他,很快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1949 年10 月,王希季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惊喜不已,萌发了回国的想法。此后,关于祖国的更多振奋人心的消息陆续传来,面对留美攻读博士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此时的王希季去意已决,中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几经艰苦辗转终于在1950 年初登上了回国的海轮。当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抬头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绝没有想到,10 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划过浩瀚苍穹,揭开国人空间探索崭新的一页。

1999 年9 月18 日,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当金光闪闪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戴在王希季院士胸前,他回忆道:“归国的动力,源自两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照片。照片中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对我影响很大。……我出国以前的人生都在支离破碎的中国大地上度过,现在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

要大胆,但不能当“傻大胆”

王希季曾说:“在技术问题上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为了支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他一次又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58 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37 岁的王希季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王希季的飞天梦开始了。当时没有一个人见过真正的火箭、卫星,他和技术副院长杨南生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废寝忘食地研读数据,边学边教,带领一帮平均年龄只有21 岁的“娃娃队伍”义无反顾地干了起来。1960年2 月19 日,我国第一枚自主设计、制造的探空模型火箭T-7M顺利升空,虽然只飞了短短8 公里,但成功迈出了奔向太空的关键一步。5 月28 日,毛泽东亲临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枚探空火箭模型,并鼓励大家说,应该是8 公里、20 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大多数国人对“数字化”概念还很陌生,当研究人员提出在卫星上装备应用计算机时,没有人敢拍板。王希季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有成功的把握,值得一试。于是他顶住各方压力,率先进行试用,实践证实效果非常理想。从此,数字化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得到普遍应用。当研究人员首次提出要在返回式卫星上试验一种新型国产彩色胶片时,因为试验风险太大,不少专家都持反对意见。王希季认为,如果彩片能成功,将会比黑白片获取更大的信息量,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在进行了缜密的分析论证后,王希季果断拍板决定不但要上彩色胶片,而且要多上。最后,当一张张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卫星照片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大家都惊喜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像这样的事例能举出很多,1987 年,王希季担任第9 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为国外客户提供搭载蛋白质晶体生长的太空实验。距离卫星发射只剩半年时间的节点上,有中国专家提出,想在卫星上搭载中国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晶体,却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冷嘲热讽。当时,摆在面前的是巨大的风险——需要在返回舱放置做砷化镓实验的晶体加工炉,炉中温度高达1200度,相当于在卫星中放置一枚随时可能会爆炸的小“炸弹”。带着团队整整实验了小半年,王希季大胆拍板,最终,实验取得圆满成功。王希季总结道:“要大胆,但任何新的事物去做总有风险、困难,不太了解规律的时候,不能当‘傻大胆’!”

要让空间成为人类的“第四故乡”

早在1958 年王希季就意识到,“发展航天技术的意义不等同于发展一般高技术,而是一项开拓天疆、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宏伟事业”。他认为,人类进入太空的重要目的就是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和扩大生存空间,“我们不能长期停留在进入空间的发展阶段,为能够发射卫星而沾沾自喜,要让空间成为人类的‘第四故乡’”。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王希季在各种场合都尽力阐述和宣传航天技术对我国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他的观点在科技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探测研究太空环境、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是发展航天技术的主导因素和主要任务,这一新的观点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1965 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正式启动,时任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王希季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把液体推进剂火箭与固体推进剂火箭组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既能够达到足够的运载能力,又可以节省许多研制经费,时间上也能够满足发射卫星进度要求的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运用这个方案研制成功的火箭,就是我国第一枚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这是中国航天器进入太空的第一次大胆尝试。1970年4 月24 日21 时31 分,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飞向了太空。我国由此成为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当收音机里传出“东方红”乐曲声时,喜悦和激动的泪水浸湿了王希季的面颊。在取得火箭技术一系列的突破之后,王希季又奉命担任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首任总设计师。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穿云破雾顺利升空,3 天后,回收舱准确地落到了预定的回收地点,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王希季是最早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之一,是“神舟”系列飞船总体论证的高层负责人。2003 年10 月15 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终于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梦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这也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提振国威的又一伟大成就。

猜你喜欢
探空火箭返回式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探空火箭在临近空间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时间控制器伴神舟飞船返乡之旅
——记轻工业钟表研究所362时间控制器
返回式卫星的华丽“转型”——我国首颗微重力实验卫星研制记
不该被遗忘的老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升起的地方
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攻关亲历记
中国探空火箭首获电离层顶原位探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