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式

  • 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奠基者
    验、中国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代号FSW-0)中的红外地平扫描仪和摄影胶片的高空性能试验,为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八公里也了不起”。中国的探空火箭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王希季率领团队做出T-5火箭样品后,1959年12月,刘少奇、邓小平和陈毅等在上海饶有兴趣地参观了T-5火箭。1960年4月18日夜,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和国防部五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一行,冒着连绵的春

    中华魂 2023年6期2023-06-13

  • 王希季“箭”击长空拓天疆
    回,最初是通过返回式卫星实现的。而王希季,正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模型接到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的重任后,王希季全身心投入新任務。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研究与讨论,他和团队最终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弹道式返回基本方案。在无数次艰苦试验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飞上蓝天,又在3天后按预定地点顺利返回地面。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此后,王希季继续负责多个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前进道路上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6期2023-06-09

  • 转动式含永磁回路磁系统分类与吸力矩特点分析
    统称为永磁回路返回式磁系统。至此,继电器中的含永磁回路磁系统分为极化磁系统和永磁回路返回式磁系统两大类,分类汇总如表1所示,其中IW为线圈磁势,Fm和Rm分别为永磁等效磁势和永磁等效磁阻,R1、R2、R3为工作气隙磁导,Ф1、Ф2、Ф3为回路磁通,Ф0为工作气隙磁通。表1 含永磁回路磁系统分类与简化等效磁路由表1可以看出,极化磁系统又分为桥式和差动式两种,差动式极化磁系统具有2个工作气隙,桥式极化磁系统具有4个工作气隙,永磁回路返回式磁系统具有3个工作气隙

    机电元件 2022年6期2023-01-18

  • 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制造技术
    垒 甄铎 廖航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制造技术王垒1,3甄铎1,2廖航1,2(1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94)(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实验室,北京 100094)(3 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天津 300450)结合某种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构型及高强度的性能要求,为了保证航天器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着水后总体结构的完整性,文章重点研究一项水域回收用航天器浮囊制造技术。该技术以FL-131聚氨酯胶布为材料,制造工艺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2年5期2022-11-15

  • 林华宝:踏破荆棘为“返回”
    收系统,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7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对此,林华宝功不可没。林华宝成绩优异,大学时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这和他想成为一个水利专家有关。他非常渴望未来有一天能够亲自参加建设一座大桥或建设一座宏伟的水电站,所以一直为此而努力。不过,他的梦想却因为航天而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有过留学经历的优秀毕业生林华宝,被中国科学院选中后分配到新成立的力学所。报到的那一天,时任所长

    太空探索 2022年7期2022-07-16

  • 他总是看得更长远
    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参与过多艘神舟飞船研制过程的技术把关……这位造火箭的“两弹一星”元勋,穷其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国人的太空梦想殚精竭虑。“他把困难留给自己”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4月24日晚间从酒泉发射的,由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送入太空,卫星入轨后很快飞出国境。第二天晚上8时29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火箭飞经北京地区上空,第三级火箭上的“观测裙”反射出太阳光,在空中形成一个地面上“看得见”的亮点。

    环球人物 2022年17期2022-05-30

  • 被送上太空的种子
    或试管种苗搭载返回式太空舱,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高真空、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的共同诱变作用,使生物自身产生基因变异,再回到地球上,经过科研人员多代筛选、培育,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那我们的餐桌上有“太空育种”产品吗?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我国的太空育种始于1987年,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培育出700多个航天育种新品种。除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品种外,还研制出花卉、中草药新品种。现在,很多

    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2年2期2022-03-24

  • 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两弹一星”元勋
    ,王希季去担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返回式卫星是指在太空轨道完成任务后,再将部分结构送回地球的卫星。卫星升空本不易控制,让它自动降落在指定区域,更是难上加难。相比其他环节而言,回收实验火箭头是返回式卫星方案落地中最具价值的工作。因为火箭头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能让科研人员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王希季作为试验队的负责人,也时常主动参与这项既艰苦又危险的回收工作。1975年11月2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顺利升空又返回,好几天没睡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11期2021-11-23

  • 一种对深空探测器信标信号的无源定位方法
    、小行星的采样返回式探测器等),可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进一步了解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而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深空采样返回探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示位能力相对较弱,在地球返回时的着陆区范围较大,返回时机受地面气象条件关联性大的特点。对携带样品的高速弹道式再入深空返回器实现快速空间定位、安全回收,提高着陆预报精度,是确保整个深空探测航天工程任务圆满顺利完成的关键。根据搜救任务组织模式,构建测控信息网、搜救卫星信息

    深空探测学报 2021年3期2021-08-29

  • 探究工程机械总装中装配线传输设备的应用
    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设备2.1 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设备结构形式通常情况下,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设备结构形式包含板链式传输机与单链牵引轨道支撑小车。双链式传输机主要是通过驱动装置、传动轴总成、膨胀装置与总成、中间机甲、盖板、紧急停止装置以及预警装置等部分所构成。另外,双链式传输机的设备参数必须要在作业过程中联合生产模式与产品进行确定[1]。2.2 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设备运行特点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低速、荷载力高的状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1年5期2021-04-03

  • 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两弹一星”元勋
    ,王希季去担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返回式卫星是指在太空轨道完成任务后,再将部分结构送回地球的卫星。卫星升空本不易控制,让它自动降落在指定区域,更是难上加难。相比其他环节而言,回收实验火箭头是返回式卫星方案落地中最具价值的工作。因为火箭头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能让科研人员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王希季作为试验队的负责人,也时常主动参与这项既艰苦又危险的回收工作。1975年11月2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顺利升空又返回,好几天没睡

    思维与智慧 2021年33期2021-04-02

  • 上得去,回得来
    来分析,这就是返回式卫星。中國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返回舱着陆在当时,只有美苏两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返回式卫星,这种技术成为了他们争夺空间霸权、进行战略侦察、获取各种情报的主要手段。为了保护国土安全,中国要打破这种大国垄断的局面,同时为载人航天事业打下基础,于是返回式卫星的研究工作被批准正式开始。尽管当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已经顺利升空,但是返回式卫星要复杂得多,即使是美国,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的失败率仍在1/3左右。那么研制返回式

    科学之谜 2021年10期2021-01-03

  • 基于高兼容和可重复使用的回收舱设计
    94)0 引言返回式卫星是能实现载荷回收的空间实验卫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25颗返回式卫星[1]。传统返回式卫星回收舱的设计采用定制化方案,为了满足不同载荷需求通常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使得单颗卫星回收舱研制周期长、成本昂贵且载荷回收率低,同时不具有重复使用能力。从当前国内外的航天发展趋势看,可重复使用技术是世界航天强国争相研究的重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降低卫星研制成本、缩短卫星研制周期[2]。为降低研发成本,设计具有高兼容性和可重复使用特点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0年4期2020-09-22

  • 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后勤保障调控管理
    程的顺利开展,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越来越多,较其他非返回式航天器,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有着其突出的后勤保障特点,比如其任务参试规模庞大、多地互联、多阶段协调的统筹要求更加苛刻。目前我国对航天器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研究较少,针对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后勤保障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1-2]。文章针对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的后勤保障特点,将其工作项目按照三个关键,即关键属地、关键阶段、关键要素进行分类,识别各工作项目的影响因素,化整为零,抓住关键调控因子,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0年3期2020-07-09

  • 王希季: 返回式卫星开创者
    技术方案,更是返回式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的突破者……出生在春城昆明的王希季是白族人,自幼聪明好学。1938年,才上高一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西南联大,成功跃级为一名大学生。1947年,抱着“工业救国”理想的王希季又顺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喜讯如风一样飘至遥远的大洋彼岸,彻底搅乱了正准备读博的王希季的心。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返回祖国。1950年,王希季如愿踏上了驶向祖

    太空探索 2020年2期2020-03-09

  • 中国的太空育种实验
    太空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太空飞船等返回式航天飞行器,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枝叶细胞或者是试管苗等生命个体搭载到太空中,借助那里的超真空、微重力及宇宙射线等地面不具备的特殊空间环境,使搭载植物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然后再经过地面上的人工种植选育后,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品种。太空育种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于1987年开始投入这个领域,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太空育种研究,其中我国拥有的技术是最顶尖的。其实,在世界航

    阅读(科学探秘) 2019年10期2019-12-09

  • 航天科技简讯
    中国新一代商业返回式卫星拟明年首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的新一代商业返回式卫星,预计于明年完成首发星飞行任务。这颗卫星返回能力可以上升到500600kg,在轨实验能力、数据服务、供电、留轨时间等都在向高性能方向发展。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透露,新一代商业返回式卫星在未来10 年将根据实验任务情况组织10~15 次飞行任务,满足国内外各方用户空间实验需求。该卫星还将在微重力水平、返回过程支持复用低冲击、在轨环境保障、温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9年4期2019-11-30

  • “中国首次商业返回式卫星服务”科学传播沙龙在京举办
    —中国首次商业返回式卫星服务”科学传播沙龙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吴劲风、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执行主任Christian Feichtinger、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童庆安到会并致辞。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出席会议。会议以主题报告和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商业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以《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发展研究》为题,IAF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主任朱林崎以《返回式卫星空间搭载实验应用

    太空探索 2019年1期2019-11-29

  • 基于轨迹优化的返回式滑翔飞行器最小航程影响因素分析
    6)0 引 言返回式滑翔飞行器是指从不同轨道高度返回大气层后以滑翔飞行为主要飞行模式的飞行器的泛称。返回式滑翔飞行器的最小航程设计可以使得其落区范围能同时覆盖远距离和近距离区域,实现返回落区的大范围调节和控制。目前关于最小航程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较少,一般是通过滑翔段能量管理实现纵平面内的大小航程调节[1,2],也有基于空间机动模式下的最大横程再入轨迹设计[3]以及最小射程调节[4],但关于飞行器最小航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很少见到。本文以类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9年5期2019-11-12

  • 嫦娥5号返回式试验卫星小麦育种材料研究进展情况
    0月经嫦娥5号返回式试验卫星搭载回收的小麦材料经低温干燥真空保存,2015年11月通过室内细沙育苗移栽到研究所安宁镇试验基地种植后成活25株182穗。2016年5月全部收获(即嫦娥5号返回式试验卫星试验第一代材料),观察、记载了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及单株的最高苗、有效穗等,进行了穗形、穗长、芒长、芒色、籽粒颜色、籽粒品质等室内考种分析。2017年11月15日,本试验在2016、2017年的育种基础上,对嫦娥5号返回式试验卫星搭载小麦材料开展进一步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5期2019-07-01

  •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
    射了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并在三天后成功回收了这颗卫星。自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回收技术的国家。什么是返回式卫星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是为了适应航天活动的需要而发展的。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另一类是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活动。在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中,需要获得尽量多的空间信息,而在航天活动早期,由于无线电传输技术受时代所限,多采用将信息存贮于信息载体(胶片、磁带等)上,并把信息载体送回

    百科知识 2019年9期2019-06-05

  • 太空问答?
    。为什么要设计返回式卫星?返回式卫星,顾名思义,就是发射到太空中执行完任务,还能返回地面的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完成预定任务后于11月29日成功返回。能够从太空返回的人类航天器固然是宇宙飞船等载人航天科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其设计初期也不是“无所事事”。航天科技的早期拍照技术远不如现在,需要利用底片,返回式卫星最初用作军事侦察及国土普查用途,它在天上拍的照片必需带回来地面进行冲洗和分析,不管是让整

    太空探索 2019年3期2019-04-09

  •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12期2018-12-15

  • 中国商业化“天地航班”即将开通
    —中国首次商业返回式卫星服务”科学传播沙龙在北京举行。中国商业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在会上透露,未来10年,我国新一代商业返回式卫星计划发射15次左右,常态化运营商业化的“天地航班”。目前,首发卫星正在研制之中,计划明年进行验证飞行。未来10年计划发射15星所谓返回式卫星,即在轨道上完成任务后,有部分结构返回地面的人造卫星。1975年11月,中国首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并安全回收,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除美苏之外,第三个掌握返回技术的国家。自19

    环球时报 2018-12-072018-12-07

  • 唐伯昶:我与返回式卫星的48年
    技集团五院从事返回式卫星的研究。所谓的返回式卫星,顾名思义,就是发出去还能回来的卫星,从1974年,试验发射失利的那颗返回式卫星算起,到今天,我国一共进行了25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而唐伯昶,一颗也没有错过。为了报效祖国,报考航空专业唐伯昶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从小家境贫寒,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唐伯昶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幼小的唐伯昶对新中国心存感恩。高中时,唐伯昶爱上了诗歌和二胡,但是,唐伯昶真正的志向是学习一门祖国急需的专业,报效祖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30期2018-11-07

  • 返回技术靠得住吗?
    、中国、美国的返回式卫星。苏联和美国的返回式卫星主要用于照相侦察,所返回的是装着胶卷的小舱体。数字传输技术成熟后,照相侦察返回式卫星的发展就停止了。返回式卫星当然也可以用于空间科学实验,如今这项工作已经移交给了载人航天飞行器。早期侦察卫星只有一个胶卷舱,只有胶卷舱返回,相机就留在轨道上,等待着再入大气层烧毁。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后期发射的大型侦察卫星携带了多个胶卷舱,用完一个返回一个,但相机依然是不返回的。换言之,传统返回式卫星只是部分返回。但SRE-1却不一

    太空探索 2018年10期2018-10-12

  • 返回式卫星技术是怎样突破的
    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突破,不仅在当年轰动一时,也为后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尖端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三家拧成一股绳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全面撤走在华专家,使我国正在开展的尖端技术研究项目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聂荣臻激愤地说:“自己干吧,靠人家靠不住,党中央寄希望于中国自己的专家!”为了集中使用和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

    太空探索 2018年4期2018-04-09

  • 遥感卫星篇
    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 发展历程返回 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1号、2号、3号、4号共5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返回式卫星0号是中国第一代返回普查遥感卫星,采用胶片型相机。

    国际太空 2018年1期2018-03-02

  • 回首卫星研制历程 展望光学遥感新前景——王希季院士访谈录
    主持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工作。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星上搭载了我国首台胶片型航天相机系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遥感器研制技术的国家,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对地观测先例。为纪念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航天相机研制团队——“6711工程组”成立50周年,本刊采访了王希季院士。96岁高龄的王院士精神矍铄,欣然接受采访,并对航天光学遥感的相关问题一一做答。陈晓丽:作为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总师,在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您认为当时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7年5期2017-11-25

  • 实践十号返回卫星时间同步系统设计与验证
    0094)根据返回式卫星的特点,卫星在轨飞行包括两个阶段的时间同步工作模式:1)“返回舱和仪器舱在轨段组合体”时间模式;2)两舱分离后,“仪器舱留轨段”时间模式;因此,如何设计返回式卫星的时间系统,并进行优化使其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任务,是返回式卫星时间系统设计的关键点;返回式卫星时间包括时间产生、时间维护、时间发布及时间传输;返回式卫星时间系统设计就是为了满足时间用户对时间同步精度的需求,通过特定方法和必要手段对星上时间产生、维护和发布机制进行相应的系统设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7年8期2017-11-01

  • 时间控制器伴神舟飞船返乡之旅 ——记轻工业钟表研究所362时间控制器
    载人运输飞船及返回式卫星回乡之路需经过制动飞行(告别轨道舱,制动调姿)、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100公里上空,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着陆四个阶段。当返回舱降到距地面10公里时进入最后的着陆阶段,回收着陆系统启动工作,由程序控制器及362C时控器(备份),按预设时间程序发出指令,分别控制完成弹出主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减速伞、牵顶伞和主伞、抛防热大底、闪光灯供电……直到着陆前数秒缓冲发动机点火、脱主伞等一系列动作,完成回乡着陆。回顾362时控器研制经历了三个阶

    钟表 2017年4期2017-09-28

  • 孙家栋:星斗焕文章
    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由于火箭上一个极其简单的导线质量问题,导致点火飞行后的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这次的失败让孙家栋刻骨铭心。他回忆说:“当时我在现场,夕阳背景下的戈壁一片火海,几百人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在沙地里一块块地捡残骸。”当时他鼓励大家不能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1975年11月26日,真正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预定着陆点。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36000公里高空发热,当时如不及时“退烧”,整个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22期2017-07-10

  • 返回式滑翔飞行器最小航程轨迹优化方法
    100076)返回式滑翔飞行器最小航程轨迹优化方法许泽宇,王洪波,康永来,卜奎晨,赵 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76)针对返回式滑翔飞行器在高马赫状态下的落区和航程难以大幅度调节的问题,采用 Gauss伪谱法和序列二次规划法进行轨迹优化,实现最小航程设计;提出了航程压缩比的概念,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和飞行约束体系,以类CAV-H飞行器为对象进行了仿真。研究表明,低空速度消耗和空间机动有益于减小航程;在指定纵平面内可将最小航程压缩至最大航程的42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7年2期2017-04-28

  • 本月网红上过天
    “实践”10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12天后,返回舱返回蒙古四子王旗,仪器舱再留轨工作3天。作为航天任务中的一员,“实践”10号稍有些惊喜地上了多个头条,成为了网络热搜词。由于大名有些拗口,下面我们就用网名“实10”代表它吧。微重力的奇妙幻境本次“实10”的重要任务是微重力实验。有小伙伴就要问了,微重力就是重力很小的意思吗?很抱歉地通知您,猜错了。按照我们的理解,重力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但是即

    航空知识 2016年6期2017-04-19

  • 聚焦『实践十号』
    ,我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2006年“实践八号”发射成功后,我国返回式卫星沉寂十年后的再次“回归”。与“老前辈”相比,它有以下三大创新点:总装与环境试验精度更高、隐患更少 总装与环境试验是卫星研制生产的最后一关,也是检验卫星“钢筋铁骨”能否经受得住高低温、高强度震动等恶劣空间环境的大熔炉。“实践十号”卫星研制过程中,通过红外笼虚拟仿真系统、试验工装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进一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6年5期2016-09-06

  • “实践十号”卫星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涉及了19项科学实验,是迄今为止我国单次卫星任务中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实践十号”卫星的回收舱于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随后被顺利回收。“实践十号”傍晚从太空满载而归,科学家们忙着拆箱看宝贝,直到深夜。10年的期待“实践十号”是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是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第25

    科学Fans 2016年6期2016-07-25

  • “实践”中的创新
    将我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倾角为43°的近圆轨道,进行中国空间科学新的实践,卫星名称为实践-10。中国返回式卫星有着悠久的卫星工程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发射,到实践-10,这是第25颗、第7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了。其中,1974年发射的第1颗返回式卫星因为运载火箭失利,没能进入预定轨道;1993年我国的第15颗返回式卫星,因卫星自身故障,回收舱没有返回地球。从整个卫星工程来说,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率达到92%,无论是运载火箭还是卫星,在世界上这都是

    国际太空 2016年6期2016-07-22

  • 悉数实践-10卫星的“第一”头衔
    用了我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在研制过程中依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技术突破。与以往返回式卫星相比,实践-10拥有一连串“第一”的头衔。1 我国第一颗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为开展多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而专门量身定做的返回式卫星。卫星的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较以往返回式卫星均有进一步提升,是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

    国际太空 2016年4期2016-07-05

  • 科学实验当先锋 —访实践-10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
    空间科学实验的返回式卫星,请您介绍一下实践-10卫星的研制背景和相关情况。总师:实践-10是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一颗返回式卫星,于“十二五”期间立项研制,该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5颗返回式卫星。该卫星任务使命是承载19项空间微重力科学及空间生命科学项目开展在轨实验,并携带回收载荷安全返回地面。该项目于2012年12月30日完成立项并启动工程研制。卫星的科学目标主要有两项:一是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规律、重力变化对运动规律的影响(10

    国际太空 2016年5期2016-07-05

  • 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地球 搜索回收任务圆满成功
    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单次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共开展了19项实验。实践十号是4月6日1时38分在酒泉发射升空的。在轨飞行期间,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进行不间断测控管理,确保其运行稳定、星地链路通畅、飞行控制准确高效、各项科学实验按计划实施。经过精准的轨道控制,使其瞄准预定着陆区域返回。16时15分,卫星回收舱与留轨舱分离。回收舱返回地面后,留轨舱还将在轨运行,待完成后续实验项目后,坠入大气层烧毁。据介绍,搭载回收舱返回地

    创新时代 2016年5期2016-06-07

  • 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圆满完成预定科研项目
    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起飞。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这是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之后,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发射的第二颗科学卫星,它是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单次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返回式卫星是指在近地轨道运行的无人返回型航天器。早期的目的是把卫星在太空拍摄的大量照片带回地面。美国、苏联、中国、日本等国均曾成功或部分成功研制出返回式卫星

    科学 2016年3期2016-05-30

  • 趣解“微重力”
    命15天,这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携带了等待开花的水稻、拟南芥,体态轻盈的果蝇,上千只蚕卵,细小的线虫,小鼠的胚胎……经过太空旅行后,这些“乘客”将随卫星返回舱重返地球,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帮助科学家揭示微重力环境和空间辐射对生命的影响,研究未来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之道。此外,实践十号的一系列实验也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在地球上生活,例如:更高效地开采石油,减少燃煤污染,在太空制造地球上造不出来的材料。那么,微重力到底是什么?实践十号又将怎样进行实验?

    大众科学 2016年5期2016-05-14

  • “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卫星成功回收
    星项目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中国第一个专用的微重力实验卫星。2015年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正样研制及环境试验已完成,交付卫星总体。2016年4月6日凌晨1时38分,“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按照预定窗口时间,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主要的科学目标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6年2期2016-01-04

  •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纪念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40周年
    日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40周年纪念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研制了6种型号,完成了24次发射,成功回收22次。返回式卫星是中国航天遥感事业的开拓者,在传输式遥感卫星未发展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国产的航天遥感资料都来自于返回式卫星。中国的返回式卫星的遥感资料主要应用于国土资源普查、大地测量等方面;在城乡规划、水利建设、地质资源勘探、河流海岸监测、考古以及太空育种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搭载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明显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5年6期2015-03-12

  •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的艰辛历程
    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力的提升,因此,科学家的智慧起到了极

    太空探索 2015年10期2015-01-18

  •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完成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完成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中第2颗拟发射的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目前已完成有效载荷正样研制及环境试验,交付卫星总体,预计将于2016年上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介绍,实践十号卫星是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卫星,也是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其科学实验项目面向国内外经过多次遴选,最终确定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微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等6大领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5年15期2015-01-10

  • 一种新颖的双齿轮齿条输送机构
    有通过式输送及返回式输送。齿轮齿条输送具有结构相对简单、占据空间小和输送效率高等优点,因此有广泛的应用。1 新颖的双齿轮齿条输送机构对于立卧三面六缸发动机缸体顶面两端面攻丝机床,要求自动输送且工件很长(829 mm),则只能采用双齿轮齿条返回式输送机构。为此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油缸双齿轮齿条输送机构,具体结构见图1。其工作原理为:活塞杆20向右退,带动小齿轮13逆时针转动,轴11带动大齿轮15逆时针转动,大齿轮15则推动输送齿条5接触轴承7、8向前移动,压板3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3年4期2013-09-29

  • 钱学森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开创
    、美国发现者号返回式卫星的设计、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的交会对接方案设计等[2]。钱学森先生还派这四位年轻人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去了解情况,1963年底他们完成了《中国1964-1973年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的编制。1964年5月,在钱学森先生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院以“四人小组”为骨干,又从其他研究室调了一些技术人员,成立了卫星总体室(七室)。1965年8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迁到北京,更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简称“七机

    航天器工程 2011年6期2011-08-15

  • 见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60年
    ,在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季希等专家的带领下,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并于11月29日成功收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世界航天史的一个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正是这次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同时这也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09年9期2009-09-17

  •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个航天器,其中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种航天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的“金牌”卫星。世界第三创造辉煌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11月29日按预定时间返回了祖国大地。该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和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

    航空知识 2009年12期200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