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河流向我奔来

2024-03-24 18:59
放学后 2024年4期

202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

“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矩。如今,我们也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

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大学毕业后的我,感觉自己书读得够够的了,厌倦起独坐寒窗的时光,一本书都不想碰,一页纸也不愿翻。就这样晃荡了几个春秋,晨昏颠倒,庸庸碌碌。等到一起长大的同伴都跑远了,才惊觉自己还在起点位置兀自怔忪。

我在人生这条线段三厘米处的时间节点上陡然醒悟:别做废柴,躺平久了真没劲,得跑起来、跳起来,头顶的光也该亮起来。我开始逼自己,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若不是忙于工作,那就必然是阅读与写作。假若一上午没读几个字,没写一句话,没为下周的工作拟一个计划,定一个方案,我就成了罪人,一个愧对自身、虚度光阴的罪人。

我在早起时给电脑充电,给平板充电,给手机充电,给电动牙刷充电,也不忘拿本书给自己充电。这样的紧迫让我产生了自己做饭费时、费事的错觉。而当我将住所周边的外卖都尝遍了,再也提不起兴趣之后,我重新认识了做饭的意义,心甘情愿穿着棉睡衣混迹菜市场,和大妈们排成一路纵队,等待肉铺老板将排骨剁成细块,也并不嫌弃那些递过来的、沾满油腻和血污的塑料袋。

清洗、炖煮、煎炒,我在锅铲与锅的碰撞中获得某种愉悦。

我恍然明了,这才叫日子。任何为过日子而涮洗的碗筷、清理的灶具、打扫的垃圾,都是仪式感的随赠品。

我渐渐厌恶爆辣、烧烤和奶茶,那些刺激味蕾的元素已不匹配我观云听风的心。只在兴起时跳舞,只在静心时饮茶。学会了把不满掩埋心底,笑的时候淡淡的,哭的时候默默的,不惊扰他人,不震慑自己。

某天运动时,我猛然感受到心脏在痉挛,像是它被揪起来,再用劲拧成结。从未有过的体验,让我天真地认为,是身体开的小玩笑吧?这种奇怪的信号并没有引起我的警觉。正当我想压一压、忍一忍时,它用剧烈的跳动、急促的呼吸阻止我进一步动作。我像是被束缚在失去氧气的密闭空间,又像是密封袋里的一尾挣扎的活鱼,张着嘴惊慌失措地找寻窗户吐纳空气。

还没来得及走到室外,我就被迫躺倒在地,无力再耗费一点一滴精力,仿佛生命的存储已丧失殆尽。我把手掌放在胸口,感触心脏透过胸腔与我的手剧烈撞击,它的高频率与高强度,让我慌乱也让我镇定。我试着用意识跟它对话:慢点儿跳,我乖乖的,你慢点儿跳。

我的手掌就按在胸口的位置,心脏不再狂热,减慢的速度与汽车驶离高速走向市区的速度一样,正常,安全,无虞。

这是时间给我上的一课,它在告诉我做事的量和度。不能超量,杜绝过度,瞬间的疏忽和自大,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结局。

相比展望未来,我更愿意回忆往昔。少年时的阅读乐趣源于家附近的一个报刊亭。我在那儿买过《儿童文学》《杂文报》和《小说月报》,这三种刊物我自头一回买下就没有停止,直至报刊亭消失。

之所以挑选这些刊物,是因为我想看看别人的故事,听听别人的声音。若是想看看孩童的故事,我就读《儿童文学》;倘若想看看成人的故事,我就读《小说月报》;假如想听听这个世界上更多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不拘一格地发声,我就读《杂文报》。我将短的文字放在中饭后午休前读,将长的文字放在周末或假期做完作业后读。有时候我的时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却有很多人用文字供养我的灵魂和一颗丰富的、甘于宁静的心。我没什么不满足的。

平凡岁月的浪漫,藏在日落黄昏时,藏在金黄暮色里,藏在漫天云霞中。时间是个常量,时间有它的本味,当它的河流奔向我时,我端起了一杯白开水。

下水感悟

正当某些人为写作而抓耳挠腮时,ChatGPT诞生了。它突飞猛进的文学写作能力令人惊叹,能轻松超越大部分人的文学写作水平,但它是否意味着,能完成情感丰富的文章?

“守常”一词的外延较广,“守”意味着遵守、遵循,是指恪守、坚持;“常”可以是道、法、念、理等。守人处事之常、守传统文化之常都在其范畴中。在技术流背景下,“守常”相较于人工智能意义更重大,它启示着我们,写作应具有屹立不倒的精神诉求,在众声喧哗中,顽强生长出不可替代性,宛如某类稀有动物,蕴含着自身的气息、温度与力量。经由人的情感孕育、诞生的文字,会以拳拳赤子心印鉴时代之变和人性温良,用明眼慧心回顾历史、经历当下、展望未来,从而跨越词与物的界限,在不懈的奋进中一路高歌。

以“守常”一词为原点,我们可以生发出很多可以下笔的思路:

一、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

李大钊,字守常。在火爆热播剧《觉醒年代》里,人们常以“守常”来称呼这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李大钊取字守常,是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守常”即“固守常法”,意为坚持使之成为常态。他确实是个守常之人,从不以大人物自居。于学生,他是和蔼的师长;于家人,他是温柔的丈夫和父亲;于同志,他是英勇可靠的袍泽;于工人,他是真挚平等的兄弟。在那个遍地哀鸿、风云激荡的年代,恰恰是这位守常先生,在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一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了一条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觉醒之路,这正体现了“守常”“创新”的辩证关系。结合小学部编版教材中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一素材呼应题干中的“守理想信念之常”,以达到切中要害,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传统现代互阐彰显文化自信

将“守常”一词拆分开,先从“常”切入,可以理解为“学习之常”“工作之常”“生活之常”“为人处世之常”“优秀传统文化之常”“社会运行之常”等。可围绕自己的学习经历来写作,借此强调坚持珍惜时间、主动学习的主题;写自己身边的人,以具体真实事例体现他们坚守、热爱、奉献、责任、担当的品质;可以用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积淀来写作,借此宣传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诚信、善良、真诚的心灵与善举;可将目光投射至过去或未来,以“戏曲”“书法”“节日”“非遗”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为藍本,展现中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

再来谈“守”。如何突出“守”,就需要写作者从所选素材中深挖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来龙去脉,从细枝末节中体现“坚守”的内涵,明确立意,提炼中心。

可微小,可宏大。话题回到开始,在科技迭代的洪流中,批量生产精彩的文本只能“仿真”而非“真”,任何文本都可能被AI模仿,甚至足以乱真;但抛开表象,人所写出的文章仍具有技术无法拆解、模仿的特质,比如性情、胸怀、灵魂……这也算是写作意义上的一种“守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