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24-03-26 08:35陈凤霞
求知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感优势培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数感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将其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数感的培养质量。简要介绍数感的概念,分析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独特优势,并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小学数学;数感;培养;优势;策略

作者简介:陈凤霞(1988—),女,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中心小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数感的新要求。小学是学生系统化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也是构建数感的黄金时期。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将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引入数学课堂,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感官,是提升学生数感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数感为目标,借助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性教学工具,优化数感的培养模式,引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其在信息资源的支持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数感的简述

数感这一概念最早由Tobias Dantzig(1954)在其著作《数:科学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数感是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以及对数量变化的辨识能力。根据数学新课标的明确表述,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量的多少和相对大小关系,能选择恰当的算法进行运算,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做出解释等。概括来说,数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数和数量具有良好的直觉。数感是学生认知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强化学生的数感,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他们的数学素养发展铺平道路[1]。

二、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培养数感的资源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各种教学资源作为支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使用数学教科书和为数不多的配套教具,总体来说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对于学生的数感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具有超越时空的优势,互联网平台是一座“宝库”,各种教学资源可以随时获取和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丰富数感的培养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图片、视频、微课等信息化素材,为学生打造一个立体化的数感发展环境,弥补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这样,数学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数感的培养资源也会更加鲜活,并且源源不断,从而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2]。

(二)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和数量的感知能力是建立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感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直觉,它只能培养不能教,它需要与真实事物相对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和构建。另外,数感还涉及对数量变化的识别,这需要学生在把握数字意义的基础上,敏锐地察觉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传统教学手段很难有效地呈现这种动态变化,导致学生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效果大打折扣。而信息技术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化静态为动态,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例如,针对一些固定的数值,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材料,呈现同等数量的各类生活物品,让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物品,体会数字所表示的数量,形成直觉上的数感。又如,针对数量变化,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等形式的素材,生动地演示数量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的直觉认识,提升数感的灵活性和敏锐度。

(三)信息技术能够创新数感的培养方式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数感培养的过程中,只有教学内容和形式新颖,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数感培养方式较为单一,除了常规的教学,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导致学生的体验感不强,难以有效构建数感。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认识和感知数字,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数感的培养方式必须有所創新。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搜索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数感的方式能够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不断地创新。教师可以将信息资源与各种数感训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包括观察、讨论、计算、实践等等。利用信息化材料,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趣的学习需求,以形式新颖的训练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数的奥秘,从而创建新型的数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数感发展质量。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数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字意义的理解往往来源于视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观察事物的数量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情境具有可视化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的事物形象,可以简化学生对数的理解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征,开发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信息素材,如生活物品、小动物、玩具、动漫形象等,创设生动的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开启视觉等感官系统,对情境中的事物展开观察,进行认数、数数等训练活动,感受数值的大小,了解数的量化功能,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数字王国”,有效地体验数感[3]。

例如,在“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数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正确地读、认、写5以内的数,理解每个数的含义,掌握1—5的顺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创设多媒体情境时,出示了五张图片,分别是1只小猴、2个桃子、3只小鸟、4朵红花、5个气球。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屏幕上。教师板书1—5的数字,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五位数字‘小客人,你们能在屏幕上找出与数字对应的物品或动物吗?”学生观察后回答:“‘1对应1只猴子,‘2对应2个桃子,‘3对应3只小鸟……”教师:“你们真棒!每个数字都能找到对应的物品或动物。这些数字除了能表示屏幕上的事物,在生活中还能表示什么呢?”学生立即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品,纷纷做出反馈:“我有1个同桌。”“教室有4扇窗户。”“我有3支铅笔。”……教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真不错!是啊,很多物品都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但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请大家再看看屏幕上的五张图片,如果按照从少到多来排序,应该如何排?从多到少呢?”学生:“从少到多是1、2、3、4、5,从多到少是5、4、3、2、1。”这样,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引导,学生经历了观察和体验数感的过程,掌握了数字1—5的含义。

(二)引入互联网资源,促进学生在运算中发展数感

运算作为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联系,以及数量变化的因果关系。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独立的计算程序,还要引导他们在运算过程中理解算理、体会数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资源如恒河沙数,运算教学所需的任何材料均可从互联网获取。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运算课题,引入图片、视频、案例等互联网资源,加速学生对运算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启发他们探索数字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直觉思维的灵活性,推动他们在运算中发展数感[4]。

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以及10减几的算法。教师播放了一段短视频:小兔子先挖了8个白萝卜,又挖了2个胡萝卜,休息时,小兔子吃了2个胡萝卜。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了运算问题:“同学们,小兔子一共挖了多少个萝卜?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8+2=10(个),8表示白萝卜,2表示胡萝卜,一共挖了10个萝卜。”教师:“非常正确!针对这段视频,大家还能再列一个加法算式吗?”学生回答:“2+8=10(个)”教师:“很好,调换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还是一样的。”接着,教师追问:“小兔子吃了2个胡萝卜后,篮子里还剩多少个萝卜?应该怎样用减法算式来计算?”学生思考后列式:10-2=8(个),10表示小兔子一共挖到的萝卜数量,2表示吃掉的2个胡萝卜,8是剩下的萝卜数量。随后,教师出示两道口算题:5+5=( ),10-5=( ),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并相互交流运算过程。学生反馈:这两道题的计算结果分别是10和5,两个算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这样通过对互联网视频的巧妙应用,学生能够自主辨识数量关系的变化,掌握正确的算理,养成良好的数感。

(三)借助信息化素材,带领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数感

小学生的行为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更倾向于参与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学习活动,这会使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为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无法得到充分开发,数感的培养效率也会相应降低。动手操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全面解放学生身心,使其在实践中感受数和数量。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要点,借助微课、动画等信息化素材,利用简单的物品和学具,设计“摆一摆、数一数”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识数、数数、写数,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局面,从而带领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数感[5]。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的数感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9加几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教师播放小猫钓鱼的动画素材,让学生认真观看,并数出鱼的数量,随后提问:“同学们,动画里的小猫上午钓了几条鱼?下午钓了几条鱼?一天总共钓了多少条鱼?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小猫上午钓了9条鱼,下午钓了3条鱼,一共钓了12条,列式是9+3=12(条)。”教师:“算式和结果都是正确的,那么大家是如何算出来的呢?请使用小棒学具,把计算过程摆出来。”学生立即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学生分别数出9根和3根小棒,得到总数12;还有的学生先摆出9根小棒,然后把3根小棒拆成1和2,将9和1凑成10,加上余下的2根小棒,得出12的结果。教师让该生上台用磁力教具做示范并讲解:“这名同学的操作运用的就是‘凑十法,对于9加几的进位加法,‘凑十法是最简便的算法。”最后,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练习同样的操作,感受“凑十”的数字拆分和计算过程。通过动画素材的启发,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实现了数感和计算能力的同步发展。

(四)利用智能化软件,辅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辨识能力,使其能够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数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对数字的理解层面,还要逐步迁移到解题和应用层面。以往教师所采用的应用题大多局限于教科书内,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参与兴致不高。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智能化教学软件不胜枚举,这些软件附带了海量的趣味练习题,且大部分习题内容贴近生活,配有生動的情景图,是锻炼学生数感应用能力的最优选择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立足数感的培养需要,充分开发智能化软件中的习题资源,如洋葱学园、天天练、小猿搜题、学宝等,突破教材习题的限制,引导学生通过对习题的分析和解答,建立起数量关系和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辅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数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通过基础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分数。在开展数感应用训练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智能化教学软件小猿搜题调取一道有趣的练习题: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分给三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月饼?题目的情景图是一块被切成三等份的月饼。学生结合图片分析题意后,快速地作答:“每个人能分得块月饼。”教师称赞:“回答得非常棒!那么假设要把月饼分给4个人,该如何实现平均分呢?每个人能分得多少月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反馈:“把月饼平均分成四等份,每个人能分得块月饼。”教师追问:“那和相比,每个人得到的月饼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认真思考后做出判断:“在月饼大小不变的前提下,块比块小,所以每个人分到的月饼变少了。”这样,通过开发智能化软件中的习题资源,学生能够将生活问题和数量关系结合起来思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数感。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丰富数感培养的资源,创新数感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强开发互联网资源、各类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通过情境创设、设计活动等路径,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数感,在运算中发展数感,在操作中形成数感,在应用中深化数感,使信息技术贯穿于数感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李海霞.浅析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7):63-65.

梁燕秋.信息技术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2,24(17):182-184.

胡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浅谈[J].读写算,2022(7):91-93.

赵丽敏.信息技术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教师,2020(25):65-66.

李辉德.信息技术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学周刊,2020(2):72.

猜你喜欢
数感优势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矮的优势
画与话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