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AI时代,寻找教育确定的力量

2024-03-27 15:47王开东
教育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心灵人工智能生命

王开东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玉琨曾经谈到他和ChatGPT的一次对话。

陈老师问ChatGPT:“如果夫人说1+1=3怎么办?”估计这个问题ChatGPT从没遇见过,稍稍思考片刻之后,ChatGPT的回答是:“1+1=2,但夫人说等于几就等于几。”

这个对话让我们极为开心,但紧接着就是深深的忧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ChatGPT就能洞悉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文化,很快就做出中国特色式的变通,面对人工智能的大潮席卷,教育何为?教师何为?我觉得至少有三点需要关注。

教育只有真假之别,没有新旧之分

ChatGPT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新挑战,教育别无选择会被它影响,期待关起门来办教育,不仅不现实也毫无必要。我们无须害怕“新”的介质,而就此把教育中一些“旧”东西一股脑地扬弃。

如何认识“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关于新教育之“新”,曾有过一个很好的回答:“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新”都不是天外来客,“新”蕴含在“旧”之中,处理好教育中的“新”与“旧”至关重要。

教育求“新”当然很重要,但教育不能被“新”绑架,更不能唯“新”是从。不能只有“新”的才去追、才去做,“旧”的就是落伍的、蹩脚的、要被淘汰的。比如足球,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改革,今天学日本、韩国,明天学巴西、德国,今天用洋帅,明天用土帅,折腾来折腾去。我们的教育,也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改来改去,概念满天飞,名词术语层出不穷,到最后连人都不见了。

其实,教育真正的好东西,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真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旧不旧?几千年,老掉牙,但过时了吗?“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旧不旧?旧了吧,但过时了吗?

在ChatGPT席卷的今天,教育人一定要有定力,该坚守的教育常识一定要坚守。对教育常识的坚守,与孜孜不倦的创新一样重要。

教育不能只关注“智能”,更要关注“人工”

何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

人类给计算机投喂已有的海量知识,以及人工智能自身不断迭代的自我训练和互动学习,最终造就了近乎“全知全能”的机器智能,强大到未来无数人将不可避免地失业,小说《北京折叠》中的场景或许会真实再现。

我有一个导演朋友,他们极为注重电影的海报设计,以往每一帧海报可能需要数万元,而且耗时很长。但现在只需9美元,人工智能分分钟就能根据客户提的要求,设计出超乎想象的好海报。请问设计师的活路在哪里?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绝对无差错,未来更多的职业将灰飞烟灭。但这种AI的冲击力,更多是工作场域中的“取代”,也就是AI可以取代老师,但不能取代学生。AI“全面”“快速”“精确”,但也因此掐断了想象与美感。掐断想象,也就掐断了技术发展的空间。掐断美感,也就掐断了幸福的源头。中国的时间观向来与生命观紧密相连。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在ChatGPT的快速回答面前很难产生巨大的感动,在木心的《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的句子面前却生出恒久的向往。

换句话来说,AI确实强大,但我们不能只关心智能,不關心人工。关注人工,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这个智能不是凭空出现的,仍然是被人工投喂的,是以往人工智慧的集大成者,或者说是以往海量知识的一个数据库,能够随时调用而已。二是既然是被过去的知识投喂而成,那么这个智能无论如何强大,仍然是过去知识的累积,不能直面复杂的不确定的未来。三是人工智能尽管拥有智能,但毕竟是人工的,是人创造的,代替人劳动的,绝不可能代替活生生的人本身。

最后一点最重要。人一旦沉湎于智能的强大和便捷,教育一旦满足于心灵被知识充斥,人的精神就不再是思想的原产地,而变成了信息的中转站,种种幸福的廉价替代品将逐步消解了人的幸福体验,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要在无数渺小的真实中成就。朱良志说:“瞬间体验是要将人从时间的碾压中解救出来,让生命之花依其真性自然绽放。”没有了这些真实的体验,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将大打折扣,人的脑子就被吃光了,人的心灵就被掏空了,也就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的精神发育机制,人作为人也就不复存在,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原件。

教育面临的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人类学研究表明人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一出生便已具有成熟的本能系统,有皮毛可以御寒,有牙齿可以碎食,更重要的是,一生下来就能跑能跳,而人仅仅学会走路就要花费好几年的时光。这种必要性使人必须接受教育,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

从本质上来说,人的教育不是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一点,杜威在100年前就强调过了。“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习获得知识以适应需要的方法”,知识记下来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是要做两只脚的书橱,而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叶圣陶先生也再三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恰恰是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使我们更加明了教育的终极价值,我们今天所有的知识为王、知识改变命运等绝对化的理念都会被人工智能纠偏,所以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不是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而是教育中人的问题。

一是认识到“人”之尊严的不可替代。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人就是最终目的,人之外别无目的。人的价值观、美德、尊严、人格等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育的核心。

二是认识到成长是一个非连续性的过程。人的成长是缓慢的、挫折的、反复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试错、不断纠正、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取代。

人是需要慢生长的动物。这种慢,不是获取知识的慢,而是生命本身美好体验的瞬间感和心灵承载的悦适感的慢,成长的价值在于走向生命饱满的状态。饱满的状态靠什么积累?西方心理学讲“高峰体验”,中国人讲“斯时有斯感”。夕阳西下、桂影斑驳、月悬长空……这些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至美体验,是AI的“快”无法赋予我们的。

教育,是帮助心灵不断在真切的慢体验中学会突破。学生终究会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如果他遭遇的不是效率问题、生存问题,而是生命的困境,将如何化解?如果他因为职场危机而引发对生命的怀疑,如苏轼、姚鼐一般,将怎么办?如果他猝然撞上命运的痛苦而产生生命质疑,如贝多芬、史铁生一般,将怎么办?AI能否帮他在生命困境中顿悟?在走进泰山日出、赤壁水月、地坛四季的前后,姚鼐、苏轼、史铁生生活的实效性并无太大变化,但心灵却突破了困境之“小”,实现了天地之“大”,教育,在于给学生让生命安宁的恒久的力量。这种力量,只能从生命的纯粹体验境界中获取。

三是认识到真正的教育需要在场域中形成。人机互动不是教育的美好场域,教育应该是一场相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带着学生与一个文本、一首诗歌、一个人和一种情感猝然相遇,产生的心灵碰撞,这些才是真正的教育。杜威说,教育是一种“交流”。当我們面对面坐着,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表情和神态,甚至产生肢体上的触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通过交流,产生一个有意义的场域,我们才能够有一个意义共生的过程。一个人成长的显著标志是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在场域中作出判断,最终清醒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或策略,而不像动物那样屈从于本能。

四是认识到创造性只来自人本身。机器大脑深度学习展开工作,可以轻松碾压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我们辛辛苦苦获取的知识会变得毫无必要,教育必须超越知识。AI会给我们带来海量的知识,但无法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带来梦想,带来创造,带来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及其他高阶思维能力。

与其记住大量的事实和知识,不如训练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大脑;与其给学生无数确定无疑的答案,不如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其满足短期的功利主义,不如追求长期主义更高可能的不确定性。机器毕竟是机器,人拥有并不完美但真实的人性,这就是教育保持定力最重要的缘由。

猜你喜欢
心灵人工智能生命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2019:人工智能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唤醒心灵
下一幕,人工智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