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探索学校治理的重构之道

2024-03-27 15:47周明
教育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样板重构师生

周明

学校治理,指的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对学校的办学主张、教育实践和治理模式不断调适的过程。其与学校管理的不同点在于:主体不同,学校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者,而学校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本质不同,管理的本质在于组织和调控,治理的本质则更多的是服务。

重新审视,对学校治理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学校治理的主体往往比较单一,治理模式相对僵化,难以形成治理的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质量的提升。本文以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为例,剖析传统学校治理存在的不足。

在精神文化方面,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办学主张基本形成于21世纪初,其现有的办学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相对滞后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作为一所二类生源学校,生源呈现“扁平化”特点,由于缺乏优生领跑者,长期以来,师生普遍缺乏自信。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质量,各项管理只求“过得去”,缺失更加精致化的追求。

在治理模式方面,基本上是“金字塔”状的设置,从校长到科任教师,要经历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年级管委会等5—6个层级。这种治理结构的优势是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便于执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治理导向唯上是从,下级对上级负责,淡化各层级的服务功能;治理要求单向流动,但管理团队往往缺乏对基层问题的了解和认知;治理主体相对单一,几十人的管理团队,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基层问题。

在課程治理方面,面临着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背景,在如何落实新课标、实施新课程、应对新高考等方面,学校还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校本课程开设数量偏少,编写质量有待提升。在课堂改革上,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效课堂教学范式,“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学科融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与时俱进,对学校治理的路径重构

学校治理的重构,指的是在全面反思学校原有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办学文化、治理路径、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学校多样化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学校治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探索重构之道。

基于精致,重构学校的办学主张。一是重构办学追求。新一届学校管理团队在充分调研、传承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厚德精业”的校训。厚德,意为大德、深厚的品德。“精业”一词出自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精业,指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事业、学业。将“厚德精业”作为校训,意在引导全体二高中人在学校治理、教育教学、个人学业、人格品德等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力求更好,推进人格、学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重构治理标准。为了将“厚德精业”的校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在教学、德育、后勤、安全等各领域完善了工作标准,做到“干事有标准、评判有准绳”,让每一项工作都可量化、可执行、可检查、可考核,用最简洁的要求彰显了学校对教育教学的诉求,用标准化的要求,提升学校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标准化只是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有了底线的基础,才有进一步升华的可能。标准,为“立标而为”提供了方向,为“乘势而上”奠定了基础,为“宁静致远”提供了可能。

三是重构精神文化。在明确了“厚德精业”校训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要凝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校精神。之所以提出要凝练这样的学校精神,首先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彰显。“天生桥”是南京市溧水区最著名的人文景观,开凿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位于胭脂河上,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生桥”是溧水的代名词,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方向,意在凸显地域文化,意在引导溧水学子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其次是基于对校情的思考。面对师生普遍缺少自信的现象,借用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校园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师生的内在潜能。

打破边界,重构学校的治理模式。一是学生参与,打破 “师生边界”。学校对学生参与学校治理进行三个方面的引导:自主构建,学生管理制度由学生自主构建和完善,制度建设及完善的过程就是宣传发动和教育的过程;学校的社团建设充分发动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自主组合。自主检查,学生的一日常规、食堂的服务流程、卫生包干区的保洁情况等,都由学生会进行全过程检查,学校为检查的学生配发“小红帽”,“小红帽”治理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自主评议,针对宿舍服务、食堂服务、安保服务、教师教学等多个层面的服务情况,学生代表定期进行自主评议。

二是教师参与,打破“层级边界”。在治理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用成绩说话”的考评原则,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治理的业绩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我们把评议的主体明确为教师,由教师代表对每个教师一学年的表现进行逐项打分,将原来的“评先进”改为“算先进”。学校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能由原来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逐渐转化为监督、复核教师代表的“算先进”过程。公平公正的评审过程,让“用成绩说话”的考评原则得以彰显。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福利待遇、干部调整都做到了坚持“用成绩说话”,形成了正确的工作导向。

三是家长参与,打破“校园边界”。借鉴一些兄弟学校的做法,学校从四个方面引进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学校的民主决策,在涉及师生尤其是学生的重大决策上,学校定期听取家长代表的意见,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学校的教学管理,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参加巡课、巡考工作,不仅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的绩效,更助推了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进一步理解教师的工作,架设了家校沟通之桥;学校的课程建设,邀请家长中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科技、人文讲座,拓宽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渠道,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学校的教师考评,定期开展“家长评学校”“家长评教师”活动,把家长的评议结果,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参照指标之一。

以学定教,重构学校的课程治理。一是基于精准,构建课堂样态。“精准课堂”的本质是“生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上的时间、教室的空间、活动的主动权、探究的权利、创新的可能交给学生,力争让学生去做,并做出成效来。课改的本质是“改课”,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改革过程中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由教学技能向教学艺术转变,由知识渊博向视野开阔转变,由教学主张向教学思想转变,由教学质量向教学品质转变。

二是基于多元,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质、学校特色和时代特点,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拓展类课程,如“历史人物的另一面”“数学之趣”“物理之用”“生物建模”;传统文化类课程,如“带着诗词去远方”“二十四节气里的科学味道”“节日里的中国”“汉字的前世今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如“空中芭蕾——無人机”“魔力化学”等。

课程开发始终坚持趣味性原则,聚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坚持研究性原则,聚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始终坚持开放性原则,打破国家课程的边界,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

三是基于融通,完善课程实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着力改变“单科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学科融通”的新方式:探索“学科+”的实施方式。如“学科+学科”方式,让学科教师跨学科开课;如“学科+网络”方式,引进优质的网络资源,接入学校的课堂教学。探索“班级+”的实施方式。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小语种等学科试行“跑班制”教学,打乱原有的行政班建制;探索“学校+”的实施方式。引进外校的名师到学校开设大课,打破了名师的学校界限;和溧水周边的农业基地、工厂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业基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工厂一线,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农业实践结合起来。

且行且思,对学校治理的几点反思

学校治理应追求与时俱进。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学校的培养对象在变,治理主体在变,服务团队在变,所处的时代在变。学校发展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在流经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迥异的地点时,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学校管理者应当敏锐感知这些变化,主动把握这些变化,与时偕行,更新办学主张,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校本特色的学校治理之路。

学校治理应凸显人本情怀。新时代的教育应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把师生的发展放在学校的正中央。学校在治理过程中,应该把师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用单一的学业成绩去考核学生和老师,不用“同样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师生,助推广大师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治理应弘扬团队精神。学校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合作才能增效。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治理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共享的团队”,加强对教师思想的正确引领,践行团队核心价值理念。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学校让每个学科组确定本组的“座右铭”。比如,语文组的“座右铭”是“惊涛拍岸之声,是每朵浪花的和鸣”,数学组的座右铭是“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我们”……这些举措都在助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

学校治理应重视榜样引领。没有榜样,就没有前行的力量;没有榜样,也很难提升治理的效能,榜样的“牵引力”是团队发展的重要因子。我们在学校治理过程中,组织开展样板教师、样板班级、样板备课组、样板教研组、样板年级组等“五个样板”评选活动,并通过“评样板、树样板、展样板”等活动,鼓励样板团队、样板个人“走在前、做示范”,以先进师生的示范性,辐射和带动教师的团队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样板重构师生
长城叙事的重构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打造辣椒种植“样板田”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大样板”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