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课程背景下生理学课程思政深化拓展建设#

2024-03-28 21:12买文丽徐策高瑛刘行海周圆媛张团笑杨坤丽敬华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理学一流育人

买文丽 徐策 高瑛 刘行海 周圆媛 张团笑 杨坤丽 敬华娥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南充 617000)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到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已然成为高校各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1]。2019 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由此可见,教育部意以课程思政为精神引领,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实现育人与授业相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室提出了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依托,紧抓“40分钟课堂”主战场,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了“一理念、二融合、三团队和四共同”的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1 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依托,构建生理学课程思政模式

1.1 “一理念”指将坚持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全程,在教学和师资培训中切实做到课程思政落地有声、润物无声。

教研室通过前期调研和实际教学经验,最终采用了运用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的原则,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在12 个章节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如介绍眼的暗适应时,引入交通规则中进入隧道要开灯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医学不仅仅限于医院,而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启发学生如何用医学知识为大众服务;介绍抗利尿激素时,介绍彼得·阿格雷发现水通道蛋白过程,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发现的思维以及在科研医疗中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偶然现象,勇于发现偶然后面的必然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敏感性远胜于教育的技术,因此法制节目、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都是课程思政的源泉,教师必须耳聪目明收集素材,心灵手巧编排素材,让课程思政的素材逻辑的自然融入生理学,诠释“无意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内隐性、自然性、暗示性”的潜隐性特点[3]。

1.2 “二融合”指知识维度(生理学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维度)以及人与知识维度(教师自身与课程)的融合。

1.2.1 生理学与思政融合是“真善美”形成的过程

传授生理学领域的“真”是一流课程教育的目的,融入课程思政的 “善与美”是一流课程教育的深华,而实现的渠道就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思政修养,这也是一流课程打造“金课”拒绝“水课”前提[4]。教研室制定了每月一次的“授业解惑”主题研讨会,医学专业课和思政专职教师联动,研讨挖掘课程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点是否契合,是否体现显隐结合,是否符合育人目标,并实时更新、精修生理学课程思政。通过以上教学活动,锻造一支“德业”兼备的育人队伍[5]。

其次,就课程内容拓展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师反复打磨。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挖掘生理学各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思政元素引申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医学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6],然后将这些凝练出来的“盐”融入生理学的“汤”。这是课程思政的第一重境界,即完成课程思政的文本取向[7]。

1.2.2 教师与课程的融合:教师是课程思政挖掘者也是将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的桥梁。

教师要有能力处理好“知”与“德”的辩证关系,“知”助力于“德”,“德”是“知”的真知[8]。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探讨课程思政元素可行性,在随机交叉听课中检验教师是否为真实的课程思政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把思政案例讲得感同身受,可提高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

这是课程思政的第二重境界,即完成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向[7],为一流课程建设夯实思想。

1.3 “三团队”指构建了“基础+临床+思政” 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融合式责任体系。

以基础和临床作为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的基石,以思政老师为指导。

人文社科学院的教授从理论的高度参与课程思政的论证,制定生理学课程素质目标是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具备多维度全面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影响机制的系统性思维模式。能力目标是具备运用哲学的思维审视人体功能的能力,树立生命的“整体”观让生理学在授业的同时传道,让爱与责任并行,激发医学生共鸣,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9]。联合医学遗传学和机能学打造以人体功能为主线的横向课程思政团队;联合临床学科参与以器官和系统课程为依据,纵向拓展生理学课程思政,使生理学一流课程专业知识在横向和纵向拓展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拓展课程思政;使思政的盐融入医学的汤中[10]。

1.4 “四共同”指构建了“教师+学生+网路平台+课堂”的四合一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

在课程建设中,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所思所悟互相分享,实现课程思政接收者到创造者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溶”和“润”。

其次,通过凝练的师生感悟,又成为课程思政库的新素材,保持课程思政库拥有“长流源”;第三,开放的课程思政平台,优秀素材,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实现课程思政的传承更新。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师生同频共溶,形成思政共同体。

这是课程思政的第三重境界,即完成课程思政的人本取向,实现师生相长与课程的融合[7]。从育人的高度提升一流课程建设。

2 以国家一流课程为依托,多元推进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2.1 课上课下、师生互动,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一流课程建设的主旨不仅仅是如何讲好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并自然融入医学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悟[11],继续传播课程思政。比如:一个学生因为住院拉下很多课程,学习生理学后,她用课程思政的感悟来鼓励自己“人生就像细胞兴奋的周期变化一样,总有高峰也有低谷,人只有真正经历了一些真切的不顺或挫折后才能领略到坚持的意义,毕竟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不会是柳暗花明,也许坚持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维持你的高光时刻永恒不灭,而只是给你绝地反击的机会不至于那么后悔。”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建立了自己对哲学中“度”的理解,从而静下心来,认识自己和自己和解,做更好的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成为优秀的医者,而贯穿专业的人文情怀则会让医者拥有仁心。

2.2 线上线下结合,学习资源短而不碎,专业融入思政

网络是一流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网络让教师的风采得到无线拓展,而不仅只局限于三尺讲台;教研室按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且时间设计在5~10min,重点是在微视频中精心设计课程思政,让抽象的生理学知识变得具有温度。

2.3 虚实结合,虚拟世界的多元化互动,多元化空间传播课程思政

从小就在网络中生长的00 后,网络就是他们交流、表达自我观点的黑板,基于这一点,根据课程思政的情感目标设定讨论话题投放一流课程建设的网络平台,学生自发跟帖、相互辩论,让专业和价值观在虚拟空间真实的互动起来,形成一个不设限度的虚拟空间辩论平台。

为了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团队意识及如何整合力量更好的比拼,通过组队在学习通APP 完成闯关任务例。在闯关中求知,在闯关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形成价值观,让网络平台的无限拓展性为课程思政和一流课程建设拓展空间。通过学生反馈栏目,建立班群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群里进行及时交流,这样的群聊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虚拟世界的多元化互动,通过讨论加深课程思政。通过以上建设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一流课程建设目的。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建设的灵魂,一流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只有二者有机融合,生理学课程才能成为有温度的课程,才能培养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医生。生理学以国家一流课程为依托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将人文融入医学,实现“德”“知”同向同行,全方位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速 “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欢
生理学一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