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家校共育的对策研究

2024-03-28 07:54蒋妮佑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蒋妮佑

摘  要:新时代下,家校共育的共同目标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各自独立又统一的关系。家校共育,需要相关人员整合多方的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构建“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蓝图。文章分析了家校共育的现状和时代背景,解读了新时代的家校共育理念,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全方位的平台,阐述了家校共育实现的对策。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一、家校共育的现状和时代背景

(一)家庭教育意识的缺失和弱化

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家庭教育是培根的教育、品德的教育、人格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心理学上也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影响人格的形成,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上也因为亲子关系等问题,酿成了诸多悲剧。

家庭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双减”政策的提出,回归到教育的初心,是对教育方向的纠偏和调整。正是因为时代教育改革的引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一辈子的学校,所以家长应该在“双减”政策下重视并落实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崇尚真善美的心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自我正确、客观的认知,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孩子做好长远的人生规划。

(二)家校教育的定位、边界不清

受文化素养、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的局限,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家长,在家庭中,主要注重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对物质生活状况的满足,仅通过分数去评价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品德、情感、兴趣爱好、劳动素质、创新能力等具有深远意义和能持续发展的成长要素。家长将教育的主要责任归结于学校,一些教师也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工作任务,这样的趋势导致家校教育的定位不清,责任分工不明确,边界模糊。

(三)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单向输出,效果甚微

当下,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來自对自身角色和责任定位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家校之间有效和深度交流沟通的途径和机制,导致部分教师会抱怨家长不体谅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育人责任的重大,家长会抱怨教师不体谅家长工作的疲惫。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家长也局限于对学生和学校的简单观察,或是简短地与教师交流,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没有参与到学校的运作机制中。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家长即使有建构家校共育的好想法,也只局限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去实施,收效甚微。

二、新时代家校共育理念的新解读

正确定位家校教育的关系,是落实家校共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双主体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各自的职责,二者应该各司其职,各扬其长,厘清边界,发挥各自的功能。家庭教育因为包含亲人关系的血缘性和亲密性,是育人的基础工程,所以应该保持它独立的功能。学校教育因它的专业性和主动性,还体现着国家的政策和意志,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给予家庭教育更多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引领,使其更加专业、规范。家校共育的“共”,是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家校共育的“育”,便直指教育的根本问题和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校共育的共同教育目标就是立德树人,通过聚合多方位的教育力量让学生的身心、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德”的内涵,即政治之德、思想之德、道德之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丰富资源,国学经典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根,这为探索实现新时代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宝贵的资源。

三、实现家校共育的对策

(一)成立家长进修学校,家长与学生共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不卸任的家庭导师。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教育水平决定的。大多数家长没有专业的育儿理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家长时常因为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无知陷入无奈、无助和迷茫的境地,甚至因为错误的处理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身心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孩子长大后,又将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错误家庭教育模式继续传递给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因此,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了解孩子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增长家长的育儿智慧,是当务之急。

在家校共育的融合中,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整合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环境,确定内容、讲师、时间和上课地点,以传统文化家风、家训、家教等内容,育儿专题讲座、亲子互动、家庭教育的案例为载体,每天利用网络空间对家长进行授课。通过学习,家长增长了教育智慧,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通过家长的改变、践行和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身正示范去影响孩子,带动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在这样的家校协同前提下,家长也更加配合学校的教育,家校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二)营造“书香”家风家学,亲子共读润心田

在家庭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不仅仅是智育,更是德育、美育、感性教育的实现途径。亲子共读增进了亲子关系,成为两代人沟通和链接的桥梁。亲子共读最好的教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每天早上和晚上,家长可以抽出半个小时同孩子共读三本经典,采用相互跟读、分角色诵读和交替诵读等方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家长通过带领孩子诵读,切身体会了正确指导阅读的方式,纠正错误的阅读观念,从而营造出浓厚的书香家庭氛围和精神熏陶的人文环境。浓厚的家风学风氛围,将促使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并且家长和孩子在反复诵读圣贤经典的过程中,精神和心灵自然都得到了教化和熏陶,德行也一点点修习起来。《周易》里面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孩子在大声诵读中,自然熏习到“大人君子”的大格局,正气满满,德行教育自然建立。

亲子共读的坚持和推行,也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教师可以搭建网络亲子共读分享平台,网络平台上,有教师、家长、家庭教育专家。家长可以在亲子共读平台分享和孩子共读的视频、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等。家长每天写日志,记录生活中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孩子的教育发生过程,记录在亲子陪伴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成长,通过每天的日志去进行自我反思。家长共同分享家庭亲子共学成长的点滴和喜悦,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相互促进与帮扶,相互交流与学习。专家的适时引领及时给家长指明方向。教师通过家长每天分享的日志,对每个孩子更加了解和熟悉,从而更有利于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家校共育融合,孩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融合家校社共育课程,形成大素质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观念,应该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方合力的大教育观念。家校共育应当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所有领域都离不开教育,所有场合都可以是教育的环境,所有时间里,教育都可以进行。因此在家校社共育中,素质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在德育和智育上,针对语文课程,学校教育可以通过系统的语文理论学习、思政课学习,以及家庭教育中通过亲子共读经典和快速、大量阅览书籍来实现;对数学、科学课程,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数学理论知识学习、实操,家庭教育通过亲子共玩益智小游戏和“厨房小能手”来实现;对英语课,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亲子共读英语读本完成。

体育、劳育作为当下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教育可以通过系统课程和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进行,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亲子背诵,学习中医养生知识,进行植物的种植、采集、调制和家务劳动来实现。

在美育上,针对音乐、美术、政治和历史等课程,学校教育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以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设施设备,开放青少年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场所,亲子通过参观博物馆、走遍大自然等游学课来实现。

家校共育应该统一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合理的时间和距离控制下,不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让他们通过健康的信息网络途径与全世界、全国的爱阅读、爱旅游、爱学习的孩子结为朋友,进行高质量的交流;素质教育也应不拒绝考试,只是不在不该考试时考试。一旦需要参加考试时,孩子具有的素养已经远远超过考试所能涵盖的内容。

(四)传承传统文化,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

家校共育网络平台搭建亲子共度节日的分享活动。每逢节假日,学校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家长拍视频和图片,记录家庭欢度节日的美好瞬间,分享在家校共育网络平台。春节时,播放“年”的由来,拍下新时代的中国年;清明节,利用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家道、家风、家业、家训,哀思祖先,引导孩子当下立志,家长记录下缅怀的瞬间;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中华民族和党的历史,家长记录下家乡、祖国的变化和振兴;重阳节,学校进行“尊老爱老的孝道”教育,并让学生借此思索“自己愿意怎样度过一生”,家长记录下和孩子孝养老人的点滴、有爱瞬间。网络亲子共享平台是家校共育的很好的窗口,可以在家庭中开展“家风好习惯”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记录亲子共度的美好瞬间。

还可利用节假日实现家校联合。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组织节日庆祝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在学校带领孩子开展亲子表演节目、活动,进行才艺展示。开展的流程、形式、内容,都由孩子、家长共同策划完成,学校和教师共同配合。这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进来,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校融合。孩子的才艺展示也是家校共育的一个成果展示,因为父母的参与,孩子也自信感、成就感满满。这样的教育大融合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健康、和谐、轻松和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提升教师的全方位素养,为家校共育助力

家校共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多方面的素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需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资源,不断增加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每天开展系统、专业的家校共育的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家校共育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为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应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和完善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加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和非营利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学校、文化艺术团体等,对社会成员进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影响,并让这种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成为常态,促进全员育人,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文环境。

(七)制定相关法律,助力学生成长

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家校共育更好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用法律的方式明确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能使家校权责执行时更加明确,边界清晰。同时只有明确了家校教育中相对独立又统一的共育机制,以及学校、家庭教育各方代表的机构,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国亮. 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再认识[J]. 中华家教,2021(01):31-36.

[2]韩姝. 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J]. 公关世界,2021(11):123-124.

[3]张烁.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J]. 清风,2021(12):5.

[4]任志杰. 儒家视角下立德树人的礼仁路径探析[J]. 前沿,2018(04):36-42.

[5]孟丽娟. 家校共育:促进“我与孩子共成长”[J]. 中国德育,2018(15):35-38.

[6]吴东美. “双减”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家校共育实践路径[J]. 小学生:下旬刊,2023(11):85-87.

[7]李冉. “双减”背景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及策略: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33-36.

[8]窦延丽. 成长动力营:家校共育向阳成长: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2):74-78.

[9]李隽,李俊峰,胡胜男. 共筑家校成长共同体开创家校共育新生态[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1):7-9.

(责任编辑:张涵淋)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