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的名人身影
——《名人家谱丛考》编辑手记

2024-03-29 07:40刘英楠
新闻传播 2024年4期
关键词:氏族谱家谱郑板桥

刘英楠

(辽海出版社 辽宁 沈阳 110003)

《名人家谱丛考》是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于2019年12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本项目是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先生有关家谱研究的学术专著,作为卞先生晚年学术精品,是当下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项目自2017年开始选题策划、论证工作,至2019年最终出版,历时近三年。全书择取南朝至近现代十余种名人家谱,包括钟嵘、刘禹锡、柳宗元、郑板桥、边寿民、董祐诚、赵翼、厉官恩、姚鼐、翁同龢、赵元任、陈寅恪、柳诒徵、钱穆、钱锺书等人家(族)谱,从中旁收广采珍贵的文献资料进行精密考证,使得这些名人的家世、生平、宦迹、文学创作等情况在家谱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文献烛照之下更为清晰全面,揭示出家谱文献中为世人所不知的历史真相,对于家谱中许多伪文献施以精核之考辨,去伪存真,足以破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为此书责编之一,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该书出版的全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学习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收获良多。

一、缘起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又称宗谱、祖谱、家乘等,是一种按照世系顺序,以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和重要事迹的文献,是中国人血脉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小一点的只记录某一支系某一家族的又称为“家乘”“家牒”“支谱”“房谱”,大一些的记录多个子系家族的称“通谱”“大成谱”“统谱”“世谱”,记载皇室家族的称为“玉牒”。此外还有记录众多姓氏的姓氏学书籍如“万姓统谱”“百家谱”之类。我国的家谱编撰由来以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殷商之甲骨、金文已有家谱刻辞。战国末流传的《世本》是家谱的开山之作。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但隋唐及其以前的谱牒多已亡佚。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不多。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直以来,家谱的记载与传承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家谱文献中所特有的丰富而珍贵的史料,是其他典籍所不具备的,其对于宗法思想研究、家族制度研究、家庭道德研究、民俗学研究、华侨史研究、历史人物研究、人口问题研究,甚至于经济史研究、民族史研究、教育史研究、宗教史研究,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史学大师梁启超称家谱为“史学瑰宝”,近代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也说,家谱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材料至丰富,且甚翔实”,并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两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柳诒徵说家谱是“中国最特别的一种书”,还说“要考校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点,最好是研究家谱”。近现代以来,家谱渐受重视,研究者愈来愈多。前人及今人在这方面用力甚多,成果丰硕。20世纪中晚期,涌现出一批学者和一批学术著作,代表性的有柳诒徵的《族谱研究举例》,潘光旦的《中国家谱学略史》《家谱与宗法》,罗香林的《中国族谱研究》等。

即便如此,学界对于家谱的研究与现存于海内外的超过四万种中国家谱相较,依然绠短汲深,利用率极低。大量流传于海内外的中国家谱无人问津,未被发掘利用。究其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历代家谱流传至今已至四万余种之巨,且因为各种原因分散在世界各地,少部分收藏于图书馆等机构,尚可经查访后有机会借阅,但另有一大部分家谱是作为私人收藏藏于个人之手,外界很难见到,自然也无从查访、研究;

二是四万多种家谱不啻于汪洋大海,研究者想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一种,无异于大海捞针;

三是现代研究者搜寻资料,大多借助电脑,然而四万多种家谱不可能都录入电脑,研究者想从中发掘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只有一处一处查访,一页一页翻阅,无捷径可走。

这些无疑都给家谱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有鉴于此,在有机会接触到家谱这一选题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认识到,通过相关名人家谱研究,考证家谱起源、沿革、编撰等一系列问题,为家谱研究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史料,为学人进行家谱研究提供一个文史结合的范例,是极具意义的一件事。

本着这样的出版理念,我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谱类图书的整理、出版工作,与本书作者卞孝萱先生更是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卞先生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协助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章士钊校《柳文指要》、匡亚明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著有《刘禹锡年谱》《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等各类著作三十余种。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时光中,卞孝萱先生丝毫没有懈怠,以耄耋高龄,集中全部精力从事家谱文献研究,深入开拓文史研究的新领域,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与历年的研究成果以集大成的方式进行完整的表达和系统的总结,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卞先生深入挖掘家谱史料,展开精密考证,通过相关家谱实例研究,考证家谱起源、沿革、编撰等一系列问题,为家谱研究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史料,为学人进行家谱研究提供文史结合的范例。本项目稿件在卞孝萱先生2009年去世前已基本定稿。先生去世后,其学生武黎嵩受先生家属委托,对先生遗稿进行了整理,将极少部分先生生前未完成的书稿进行续补,使之完全,对相关史实进行补充,并对全部书稿的引文进行了核对,注明出处,使其更具完整性与精准性。

二、价值

本书通过相关名人家谱研究,考证家谱起源、沿革、编撰等一系列问题,为家谱研究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史料,为学人进行家谱研究提供文史结合的范例。在整理家谱的同时,又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相关研究,重点展示这些历史名人的成长环境,阐释相关名门望族的形成原因,挖掘历史名人成长过程及学术生涯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有许多材料是第一次面世,借助家谱文献的考论,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内涵,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化。其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证严谨,学术价值高

本项目作为原创性学术专著,揭露了诸多家谱文献中为世人所不知的历史真相,学术价值较高。卞先生在整理名人家谱的同时,又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相关研究,以极深的功力,钩稽出这些名人成长过程及学术生涯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有许多材料是第一次面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对史学、文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家谱中的史料真伪情况较复杂,一方面,修撰者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往往对自身家族有着特殊的情感,更不乏炫耀门第的想法与目的,故时有在始祖、谱序上做文章,假他人之名,试图鱼目混珠的情况;另一方面,后人为前人修谱,大多心怀敬畏,修撰者在编写过程中,大多会对祖先的生卒年、字号、婚姻、仕宦等情况进行翔实考证,使其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因此家谱文献中往往保有世人所不知的历史真相,而对这部分内容加以考证、利用,则是我们策划项目的初衷之所在。现据本书中所考《海虞翁氏族谱》《江都卞氏族谱》《迁淮边氏谱》略举三例为证:

1.众所周知,晚清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两代帝师,家庭显赫,而众所不知的却是翁氏本为邹氏后人。书中,卞先生通过对《海虞翁氏族谱》的研究,得知翁氏第七世为翁万春(号芳庵)。《海虞翁氏族谱》中记载:“东涧老人铭公墓,称为孝友笃诚光明倜傥之君子。”“东涧老人”即指钱谦益,其所作《翁芳庵合葬墓志铭》中有言:“翁自思隐公始大,诸孙鹊起,青紫映望。府君少负渊敏,思奋臂出其间。梦肠刻肾,攻苦绩学,屡阨童子科,垂老罢去。于是乎望尘息心,束身修行。横经籍史,以峙老学。作苦食淡,以治生产。夙夜曙戒,以教子姓。……宗有贵人,窭人子辄鲜衣危帽,矫尾厉角。府君每唾之曰:吾翮下有翼,不能垂天,肯窃他人羽毛吓腐鼠耶?”揭示了翁万春虽刻苦勤学,却厄于屋场,最终未能一第,并受到同宗有功名者刺激的情况。而《海虞翁氏族谱》更揭示出翁万春无子,不以侄继承,而抱邹氏之子为儿的事实。对于翁万春之子翁长庸,《海虞翁氏族谱》称:“本姓邹氏。父讳孟孝、字达所。生七日而芳庵抱以为子。幼孤,奉母至孝……”可见翁心存、翁同龢等名人,实际上是邹氏的后裔,本应姓邹,这是世人所未知的,十分有价值的学术考证。

2.《黄侃日记》中对于家事的记载颇丰,除了对其父、生母、慈母的记录外,出现最多的人物,当为被其称为“九姊”的静仪,字里行间感情深挚,可见关系应极为亲厚。但是,静仪丈夫卞绥昌之名却一次也未曾出现于《日记》中。那么湖北蕲春黄家究竟是怎样与江苏仪征卞家联姻的?黄侃的九姊夫卞绥昌是个什么样的人?过继的外甥又是什么样的人?读《黄侃日记》者虽多,却无人能回答上述问题。在本书《从江都卞氏族谱看卞黄联姻》一文中,卞先生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重修的《江都卞氏族谱》,详细编制了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的简表,并考证出静仪的丈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的具体生平,得出具体信息如下:卞绥昌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嗣子喜孙,是绪昌第三子;等等。一直以来,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时常感到茫然,卞先生利用《江都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3.“扬州八怪”指哪八位画家历来说法不一。为了进一步细致考证,卞先生曾亲赴兴化,阅读郑燮家谱(抄本),又曾托淮安人丁志安访求边寿民家谱(稿本)。本次在对《迁淮边氏谱》进行考证的过程中,卞先生将自己珍藏近六十年,多为坊间流传之各种边寿民传记所缺载的重要资料公之于世,为研究边寿民以及“扬州八怪”,提供古老的又是崭新的第一手资料。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还有较多,都显示出本项目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扩展丰富,文献价值高

《名人家谱丛考》一书除了收录有大量卞先生对其花大力气收集到的近现代名人家谱的考证、研究外,更有先生针对每个谱主所做的延伸性研究,这些延伸不仅丰富了家谱研究的内容,也让我们对这些名人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略举几例于下。

1.在对钟嵘《钟氏宗谱》的考证后附录《〈钟氏宗谱〉窜改唐制诰考》,对《钟氏宗谱》中所载《(钟绍京)诰命第一通》 展开考据,将其与《册府元龟》 《唐大诏令集》 《全唐文》 《钟氏族谱》 四书所载的同一篇制诰进行比较、鉴别,进而指出其中的窜改之处。

2.在针对柳宗元《泾川柳氏宗谱》考证后附录《〈泾川柳氏宗谱〉 柳玭序辨伪》一文。以《泾川柳氏宗谱》卷首所载“玭公《原序》”为考证对象,从“玭公《原序》”中所署“赐进士出身第授吏部清吏司西舍人兼御史大夫四十三世孙玭字绍威号类贞题”这个头衔入手,广泛参考《旧唐书·柳玭传》《唐代墓志汇编》《旧唐书·职官志》等古籍材料,认为此署名不符合唐人的署名习惯,最终得出此偏序文属于伪作的结论。

3.在对郑板桥《昭阳郑氏谱》展开的考证下,更是罗列了《昭阳郑氏一世至十六世简历表》《郑板桥字、号、别称及庵、堂、寺、园等名一览表》《〈板桥诗钞〉铲版考》《〈板桥词钞〉 与〈郑板桥行书真迹〉勘对》《郑板桥佚词选释》《郑板桥题画残稿笺释》《郑板桥所撰对联选释》《秦祖永辑〈(板桥)印跋〉考辨》《板桥画派、书派考》《郑板桥杂考》等22项附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对郑板桥的生平、交游、作品等进行考证。

(三)视野宏阔,文化价值高

本项目所取名人在相关领域均有极高之造诣,借助家谱文献的考论,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内涵,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化。其中对于家谱中母教传统的发掘与阐释,为家谱研究增添了浓厚而温馨的亲情兴味,针对家谱中冒认祖宗、篡改文献等家谱撰写恶习给予严厉批评,对于家谱中许多伪文献施以精核之考辨,去伪存真,足以破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满足了研究者之需,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要之,本书全面反映了传统学人、一代大家卞孝萱先生的家谱研究特色和成就,开拓了文献学研究的新领域,解决了诸多前人未解之谜,富有学术继承与学术创新的双重价值,对于社会之认识家谱、学界之研究家谱具有切实、到位的参考价值。愿这本集先生智慧与心血之作,广结善缘,以文会友,以谱鉴亲,让家谱这一文献形式再放异彩。

猜你喜欢
氏族谱家谱郑板桥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迁琼《海氏族谱》研究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时间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