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纪录片“翻红”的原因

2024-03-29 07:40付新
新闻传播 2024年4期
关键词:良渚贵阳频道

付新

(贵州广播电视台 贵阳 550002)

媒体融合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传播业态,纪录片从最早的电影形式、电视纪录片形式,到时下的融合视频形式,以其真实的本质力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目前,我国的纪录片行业已形成以央视纪录频道、卫视纪实频道为主力,新媒体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多元构建,并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大屏小屏共振的新传播格局。

一、纪录片在大屏端收视整体提升

2010年至今,我国纪录片产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以及互联网的介入,纪录片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数据显示,2013-2015年,我国纪录片产业投入规模高速增长,至2015年年增长率高达57.3%[1];2016-2018年逐渐实现平稳发展,2018年我国纪录片投入规模达到46亿元。

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以来,积极引导扩大国产纪录片播出需求,鼓励地方电视台开设纪录片栏目,倡导一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有力推动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充分播出和宣传推广。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公布的纪录片专题收视报告,基于2019年6月3日至8月9日期间,对16个央视频道、34个地方卫视频道、3个地方卫视纪实频道以及4个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纪录片收看情况的监测,数据显示纪录片整体收视势头强劲。一大批纪录片收视率破0.5%,超过多数晚间黄金时段综艺节目。央视相关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每集平均收视率为0.216%。其中,排名位居前三的《瞬间中国》《手创中国》都是平均时长仅为90秒的短片类纪录片。从整体上看,各类别纪录片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相当,大部分相差范围在7%以内,播出供给量与观众需求基本匹配,能够基本满足观众收视需求。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卫视频道纪录片播出425部[2],开设100档纪录片栏目,累计播出28708集纪录片。CCTV-9纪录频道作为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以其丰富的题材和专业的视角全方位为观众展现立体中国和全息世界,自2021年8月起收视份额逐步攀升,已连续8个月收视份额突破0.5%。2023年以来累计收视份额达0.60%,较2021年同期提升14%,上星频道组排名较去年同期上升6位,观众规模共计5.71亿人,观众人均收视时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7分钟。频道2023年在纪录片市场占比约三分之一,较2021年有所提升。2023年以来市占率也稳中有升,平均收视率较去年同期上涨21%,远超上星频道9%的提升幅度。截至20234月19日,“央视纪录”“CCTV纪录”等总台纪录频道相关新媒体账号2022年在第三方平台上发文共计2912条,累计阅读量达1.8亿次,播放量超3.5亿次,频道对台网纪录片市场的综合影响力更为凸显。

二、纪录片在新媒体端发展快速

短而精的微纪录片有明显更大的网络市场,纪录片在新媒体端的观众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腾讯视频的数据显示,2020年初,其纪录片观众70%是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爱奇艺平台纪录片观看人群中,19岁至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50%,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达14%;哔哩哔哩(B站)申请上市的招股书显示,其用户中有81.7%出生于1990年至2009年之间。

我国纪录片在网生时代呈现出产业格局融媒化、生产创作网络化、内容形态网感化相结合的特质。在流量与用户驱动下,制播主体更倾向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进行内容生产与分发,追求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匹配。

三、各平台作品分析

A.央视级媒体——《奋进的中国》

央视级媒体站位高,视野广阔,资源充足,在内容、制作、技术、传播等方面更具有媒体责任心和全局意识,创意思维更通达。

央视纪录频道(央视9套)2019年改版推出九大首播时段,打造融媒体跨电视端、移动端、PC端的短视频时段;2021年改版加强原创、追求年轻化以及“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等定位,拥抱互联网,打造风格化新纪录片形态;2022年以来收视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创近五年内上星频道最好排名,分周数据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天编排包括黄金时段在内多个播出点,推动包括《奋进的中国》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纪录片多点发力,带动传播实效。

《奋进的中国》是一组短视频化的系列纪录片,以每集5分钟的浓缩时长,以小见大地展示了中国劳动者朝气蓬勃的风貌。

(一)《奋进的中国》小体量、大能量

1.播出数据对比

央视9套在4月30日—5月4日陆续播出了5集短视频纪录片《奋进的中国》。5天的节目播出收视数据相比央视9套今年1至5月全天时段全面占优,以5分钟的极小体量,却取得较好的收视表现,值得分析研究。

2.节目结构及特点

《奋进的中国》5分钟片长,聚焦成都大运会场馆、大连湾海底隧道、合肥科学岛、常秦长江大桥、白鹤滩水电站等大型工程建设。从全片结构看,《奋进的中国》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片中许多数字揭示了这些工程的壮观:运用“30列高铁的重量”“2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1艘中型航母的排水量”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数字的抽象和对比的具象,直观展示了工程的浩大。

从内容表现看,这五个选题集中凸显了我国大型工程项目遇到的挑战、困难;同时“硬话软说”:在描述成都大运会场馆建设时,借用“西岭千秋雪”“花重锦官城”等古典诗句展示了成都的浪漫与文化底蕴,将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建设用“温软可人”的风格进行了描述。从人文角度看,5集影片在展示工程浩大的同时,也呈现了劳动者的智慧勇气和奋斗品质,展示出我国劳动者的敬业奋斗精神和高超技术。

(二)纪录片的转型和探索

近年来,以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为代表的我国媒体,在纪录片发展转型之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CCTV-9纪录频道2022年以来收视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创近5年内上星频道最好排名。今年1至5月,CCTV-9累计收视份额达0.60%,较2021年同期提升14%,观众规模共计5.71亿人,观众人均收视时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7分钟。[3]

从央视9套的数据变化,也许能看出我国纪录片发展的蓬勃趋势。随着受众年龄的“轻量化”及受教育程度的“高量化”,现在一些纪录片受真人秀类节目的启发和影响,直接放弃解说词,纯粹靠主持人、现场采访或人物原声进行串联。两种类型之间有越来越趋向融合、跨界之势,破圈趋势明显——《奋进的中国》仅混剪宣传片一项,在抖音就获得85.6万点赞,3.8万评论,2.3万收藏。同时,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变现能力)也在不断拓宽,例如《人生一串》就借助品牌效应,开出了线下实体店。未来,好的纪录片可以诞生更多延伸产品,甚至制造线下商机。

B.省级地方卫视——《良渚文明》

近年来历史纪录片在表达形式上出现了许多变革,如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戏剧化的呈现方式,说唱、脱口秀等元素尝试,效果颇佳,由浙江卫视摄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良渚文明》就是近期的一部优秀作品。

(一)数据方面

《良渚文明》于2022年5月2日至6日22:00在CCTV9央视9套播出。该片总时长200分钟,分5集,每集40分钟时长。B站中国蓝TV(关注数7719)于2022年1月18日发布完整版均长40分钟的5集内容,截至7月6日的播放总量为2593,点赞24,转发25,收藏95;B站UP主“种花乐未央”(关注数20.7万)2022年5月2日上传均长38分30秒左右的5集剪辑版内容及2分30秒的宣传片,截至7月6日,播放总量1.1万,点赞338,评论74,收藏950,转发88。

(二)内容特点

1.汇集多学科研究,全面深度诠释历史真实

历史纪录片还原历史真实,通常主要涉及历史学和考古学,但《良渚文明》在此基础上,还涉足涵盖了气象学、地理学等领域,并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角度,深入浅出地向受众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地理起源、聚落成型等情况,全方位地解析了良渚这个早期城市文明的典型代表,深入展现了良渚文明物质的丰富、精神的统一以及社会组织的高度协作等,大大丰富了历史内容,提升了历史纪录片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2.格局开阔,展示良渚文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良渚文明》跳出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视线拓宽至史前地理环境变化、地球文明发源、人类与远古野生稻合作等视点,对良渚的稻作文明、先进的手工业[4]等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对以麦作农业为物质基础的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以及中国版图上与其同期并驱的多文化区发展、东北的红山玉作文化等进行了多种类比,由此,从良渚局部区域出发的该片,站到了历史与地球的全局高度,客观呈现了良渚文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事实。该片将严谨的历史及其涉及的多学科研究成果以通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借用数字特效打造三维动画,还原良渚文明当年的诸多场景、古建筑及地域风貌,补充了历史回溯的脉络路径,借助多种科技手段,达到文化普及效果。

C.新媒体——《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是腾讯视频2022年推出的自制系列纪录片作品,全16集,每周四中午12点更新,目前更新到第4集,评分9.0,热度6472。

这个系列从大众关注的热点切入,用新工具、新数据、新研究,带着观众重新认识当代生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多重新鲜感

1.形式新兴

该片用“桌面电影”的概念来拍摄科学纪录片,这种新兴的桌面纪录片形式十分新颖。

桌面纪录片就是将电脑上的信息呈现录屏后再剪辑制成的纪录片,具有二次原创特点,在网络环境中开拓面广,受限小。

2.视角新颖

大部分纪录片的视角主观性强,类似主宰者审视,权威、亲切,但缺乏真实的平等角度,《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选择的是青年理工工作者的研究角度,因为感兴趣,因为想知道而去搜索寻找答案,像是跟着一个偶遇的人去探索突然感兴趣的问题,这个角度很平等,同时很有网络生活的亲切感。

3.表达新爽

该片的实质内容是科普,带观众走出生活中一些关注热点的认知误区,在触及各种专业知识内容的时候却做到了逻辑清晰,大白话利落干净,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说表达新鲜又清爽,内容到达率高。

(二)生活属性与科学属性交融

从该片的主题而言,它属于生活纪录片,关注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何快乐吃糖》等四期内容分别涉及零糖代糖无糖纠结、网络核酸检测棉签传说、游戏技术的影响和现下的夏季生活,生活浓度充分,甚至可以直接定义为生活释疑答案片。

但另一方面,对于这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该片却用了大量的工具、数据和研究来回复,虽然被清爽的表达稀释了严谨性,但这些回复确实带着科学纪录片强烈的科技感和专业度。

(三)个性突出

该片以科普为内容核心,却呈现出浓烈的个性色彩,在语言风格、解说思路、图片编排等方面凸显出网络化趣味特色。前四集作品时长不一致,显现出创作方不拘形式的自由风格。

D.本土原创——《寻味贵阳》

《寻味贵阳》于2022年3月25日起每周五在贵州卫视播出,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共三集(《山语》《水韵》《城记》),抓住地域特点,从美食角度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贵阳。

(一)节目方面

一是节目唤醒乡愁。《山语·烟火的岁月迷宫》开篇从贵阳“山水之城”的特色入手,将山林食材与传统美食汇聚成贵阳独特的美食文化。二是美食与风土、人情结合,呈现“贵阳风味”。贵阳一方面保存了大量食物样本,另一方面杂糅了从中原到边疆的饮食习俗。三是加入了人情色彩,例如老人陈金堂和他的拿手菜血豆腐,就呈现出这道年味硬菜背后与邻里乡亲的友好纽带。这些融入当地人际交流往来的饮食习惯,汇成了带有情感温度的“贵阳风味”。四是凝练城市特色的美食文化名片。《寻味贵阳》的落脚点在“寻”上,寻觅一方之味,品尝百味人生,为城市打造专属的美食文化名片。这张名片以山水城为立足点,深度剖析贵阳美食与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的关系,在求真务实的前提下,给“寻味”系列注入原汁原味的视听享受。

(二)传播方面

1.传播数据表现不俗

《寻味贵阳》2023年3月25日、4月1日、4月8日在贵州卫视播出期间数据显示,观众中男女比例几乎各占一半;受教育程度上初中文化程度观众最多,占比高达50.99%。节目开播当天,据美兰德蓝鹰指数显示,美誉度达99.95,位列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名。[5]当天动静APP端相关阅读量亦超过了41万。

目前《寻味贵阳》在腾讯视频美食记录排行榜中位列第七。节目点赞数11000,评分9.0,热度6040,节目视频《回锅肉、酸菜血旺、庖汤猪杂,布依族的春节必备美食》播放量46.6万,点赞数198为最高。《寻味贵阳》更新完毕后,携程网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寻味贵阳#微博话题讨论量超3亿次。“等解封了就去贵阳打卡!”“好想坐在山间来一锅酸汤鱼!”无数吃货在弹幕上留下对贵阳美食和节目中展现的贵阳“山、水、城”的向往。据携程数据,纪录片播出期间,贵阳在平台的搜索热度环比增长32%。纪录片更新完播后至今,贵阳相关笔记内容访问量增长34%,贵阳相关笔记发布量环比增长25%。

2.“美食+旅游”营销模式激发观众探索热情

作为《寻味贵阳》的旅行平台合作方,携程推出一系列营销动作,进一步激发平台用户对目的地的探索欲和对当地特色菜的尝鲜欲。从携程美食林数据来看,《寻味贵阳》播出期间,贵阳美食搜索热度提升20%,肠旺面、花溪牛肉粉和酸汤鱼成为贵阳美食搜索量TOP3。

(三)商业潜力方面

《寻味贵阳》是节目创作与旅游市场的一次成功携手,其收视热潮显露出美食纪录片的潜藏商机,建议可尝试开拓营销新模式。据CSM收视仪网数据分析,纪录片观众大多以中年以上人群为主,消费力强,拥有一定的购买力,我们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相应的创作倾向定位。随着后疫情时代旅游热逐渐回温,可以加大与相关客户、与新媒体端的合作力度,在美食纪录片方面充分挖掘商机潜力,争取实现营收与形象宣传的双赢目标。

四、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与网络的交融已显现出发展潜力,可考虑进行纪录片多种题材的创作与融合传播,扩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和商业前景,开拓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新方向。建议以短视频为主,可以学习参考以小见大、硬内容软表达、活用新技术手段、注重个性化风格表达等成功案例的特点,争取实现营收与形象宣传的双赢目标。

猜你喜欢
良渚贵阳频道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荣宝斋贵阳
寒假快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