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寒凝湿滞型肩周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4-03-29 08:55李灵浙瞿一新宋丰军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寒凝肩周炎耳穴

方 芳 蒋 越 李灵浙 瞿一新 宋丰军

肩周炎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好发于50 岁左右人群,若不能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1]。其病因可能与肩周受凉、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有关,早期肩部酸痛,后期组织粘连,出现严重功能障碍[2]。目前西医多采用止痛药物治疗,但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类后遗症[3]。中医将肩周炎归属于“筋痹”范畴,认为此病多由寒、湿侵袭机体,痹阻于肩,致气血不通而发病,主张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痹为治疗原则。温针灸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效果,耳穴贴压疗法具有调节神经、疏络止痛等作用,既往研究将温针灸联合耳穴贴压疗法应用于寒凝型相关病症的治疗效果较好[4]。本文拟探讨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寒凝湿滞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针灸科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月收治的64 例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2 例)和治疗组(32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受理号WZY2020-KT-047)。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5]相关标准:(1)多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及外伤病史;(2)肩周疼痛,夜间尤甚,可因天气原因诱发,肩关节活动障碍;(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压痛,外展功能受限,典型“扛肩”现象;(4)X 线检查阴性,久病者见骨质疏松。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文献[6]中寒凝湿滞型的诊断标准:肩关节及周围窜痛,遇风寒痛感加剧,遇温热痛感减轻;恶寒畏风,可兼有肩部重着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1.4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依从性好;(3)无交流障碍;(4)患者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1)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药物过敏史;(3)孕妇。

1.6 剔除标准 (1)自行添加其他药物者;(2)未按规定治疗者;(3)因不良反应自行要求退出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1 g,批号201531、210462),1 片/次,1 天1 次。连续治疗4 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1)温针灸:选取患者肩髎、肩髃、肩贞、曲池、外关等重要穴位为针灸点,常规消毒后使用针灸针垂直进针,捻转得气,于针柄处点燃2 cm×1.5 cm 的艾条进行艾灸,直至艾条燃尽,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 左右,隔日1 次。(2)耳穴贴压:以75%乙醇擦拭耳廓,耳穴取肩、锁骨、肝、脾、皮质下、交感、神门,将王不留行籽用医用胶布固定后贴于耳穴并固定,用大拇指和食指每穴按压,1 天3 次,3 min/次,贴压48 h 后更换对侧耳穴治疗,双耳交替进行。连续治疗4 周。

2.2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6]:包含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畏风、关节沉重症状评分。症状无、轻、中、重分别对应积分0、1、2、3 分,得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2)Constant-Murley 量表评分[7]:包括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日常生活4 项,关节活动度共40分,得分越高则关节活动度越好;疼痛分为无痛、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分别计15、10、5、0 分;肌力分级有0~Ⅴ级,总分25 分,分数越高则肌力越好;依据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评分,总分20 分,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血清指标:采集治疗前、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下出血和头晕等。

2.3 疗效判定[8]治愈:肩关节活动正常/无痛感;好转:肩关节活动度提高/疼痛感降低;未愈:肩关节活动度/疼痛感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 果

3.1 两组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肩周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畏风、关节沉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例数32关节疼痛 关节畏寒关节畏风关节沉重2.38±0.42 1.06±0.28 14.793<0.001 2.41±0.38 1.04±0.26 16.832<0.001 2.53±0.34 1.12±0.35 16.346<0.001 2.52±0.33 1.04±0.23 20.814<0.001 32 2.41±0.46 0.52±0.18a 21.644<0.001 2.43±0.35 0.58±0.15a 27.483<0.001 2.56±0.39 0.65±0.26a 23.051<0.001 2.58±0.35 0.53±0.18a 29.465<0.001

3.3 两组肩周炎患者Constant-Murley 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onstant-Murley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nstant-Murley 量表疼痛、关节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评分均升高,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Constant-Murley 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Constant-Murley 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例数32疼痛 关节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8.57±1.03 9.58±1.64 2.950 0.004 23.20±6.84 26.83±6.97 2.103 0.040 15.92±3.61 18.31±3.33 2.753 0.008 11.27±3.06 13.08±3.25 2.295 0.025 32 8.61±2.12 11.42±3.05a 4.279<0.001 23.24±6.92 32.06±9.94a 4.119<0.001 15.83±4.54 21.82±6.17a 4.423<0.001 11.30±3.11 16.46±4.17a 5.611<0.001

3.4 两组肩周炎患者PGE2、TNF-α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PGE2、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GE2、TNF-α 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PGE2、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PGE2、TNF-α 水平比较(分,±s)

表4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PGE2、TNF-α 水平比较(分,±s)

注: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PGE2 为前列腺素E2;TNF-α 为肿瘤坏死因子-α;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例数32 PGE2(ng/L)TNF-α(pg/mL)195.46±14.58 140.25±10.06 17.631<0.001 25.13±7.46 17.26±4.92 4.982<0.001 32 197.27±14.42 105.53±11.62a 28.023<0.001 25.04±7.35 10.52±3.04a 10.327<0.001

3.5 两组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6 两组肩周炎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恶心呕吐2 例、头晕头痛1 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9.38%);治疗组皮下出血和头晕各1 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未经特殊处理,2 d 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1)。

4 讨 论

中医学将肩周炎归属于“筋痹”等病范畴,主要病机以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为主,常见寒凝湿滞型,其治疗原则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痹为主。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96.88%比78.13%),证实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能提高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畏风、关节沉重评分更低,提示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温针灸手三阳经穴位肩贞、肩髃、肩髎可解痉止痛,改善气血运行,达到通而不痛的目的;针刺少阳三焦经之经穴—外关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曲池穴可协同发挥疏经通络、消肿止痛功效。艾灸温经通脉、行气血、平衡阴阳,善于治疗寒邪痹痛,针灸借助艾草的温通性及灸火的热力给予人体温热刺激,达到温经散寒、除湿通痹作用。耳穴贴压选取肩、锁骨、肝、脾、皮质下、交感、神门等穴位,具有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理气通络、舒经活血的作用,还能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改善局部血运,恢复肩关节功能。

肩周炎为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致废用性粘连,激活炎性反应,释放疼痛介质,导致炎症及疼痛症状[9]。而TNF-α 是促炎因子,可刺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生继发性炎性递质,诱导活化巨噬细胞,加重炎症[10];PEG2 是强烈致痛因子,具有提高炎症反应中感受器兴奋性、降低神经兴奋阈值的作用,其水平升高可加重机体疼痛敏感性[11]。本研究治疗后两组血清PEG2、TNF-α 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血清PEG2、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能抑制炎症反应。药理学证实,艾草燃烧释放的抗氧化物质能附着于皮肤穴位,借助灸热产生温经通脉、散寒祛湿的作用[12]。艾灸温热透达肌层深部,联合针刺促进血管扩张,缓解痉挛,减轻疼痛[13]。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穴主“肩中热,指臂痛”,属手少阳三焦经的肩髎穴主“肩痛不举,臂痛”,属手太阳小肠经的肩贞穴主“手麻木不举,肩中热”,针刺此肩三针穴可通过肩-手泵机制促进炎性物质吸收[14]。针灸曲池穴可降低炎症疾病大鼠机体内TNF-α 水平,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使胆碱能发挥抗炎作用[15]。针灸外关穴可激活炎性疼痛应答信号通路,进而保护机体免于各类炎性因子的刺激,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16]。艾柱灸于针尾加热肩髎、肩髃、肩贞、曲池、外关穴能增强活血化滞、温经散寒、除湿通痹作用。人体全身经脉、络脉皆可上行于耳廓,因此机体百骸与脏腑疾患在耳窍处均有相应反应,肩周炎与分布在耳廓上的多对神经均有密切关系[17]。耳穴贴压可刺激痛觉感受器,其冲动不断传导,从而产生镇痛效应,结合针刺起到松解粘连、解除痉挛、改善局部血供、加快代谢的作用,最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Constant-Murley 量表各项评分升高,且治疗组相比对照组评分更高,提示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能改善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的肌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同时本研究治疗组不良反应(6.25%)与对照组(9.38%)无差异,表示两种治疗方式协同性较好,安全性良好,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综上所述,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寒凝湿滞型肩周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但能改善症状,抑制炎症反应,还可提升患者肌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寒凝肩周炎耳穴
杜小利教授辨治痛经临床经验撷英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