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研究

2024-03-31 17:21钱月祥
成才之路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改革思政课

钱月祥

摘要:国家与区域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理论丰富、技能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改善高校人才供给情况,对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文章概述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并从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要求、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策略,指出教师可以通过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策略等措施,落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培养,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C961;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5-0001-04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以先进的育人理念为指导,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推进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变知识注入教学为启发教学,实现启迪智慧、开阔眼界、发散思维的育人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思想,通过应用新方法、组织新活动等方式推进教育改革。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明确教育改革的工作方向、原则,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从不同层面研究思政课程育人体系的优化策略,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够开创新局面、为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1]。此类人才以创新意识强、创造思维水平高、创新能力与创新品质良好为主要特质。其中,创新意识指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下所产生的创造新事物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可以作为个体开创新事物、新局面的动力和出发点,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品质的前提,具有新颖性、内涵丰富等特征。创新思维指个体为解决复杂问题,基于既有知识、经验与智力,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新设想并综合应用逻辑、非逻辑思维对问题内容重组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这类思维具有新颖、独到、反常规、多向性的特征,提倡运用除常规思路以外的新思路分析、解释、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发现。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外化体现,指个体基于自身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经验尝试用新方法完成规定任务的一种能力,如突破现状的能力、超越的能力等。创新品质指个体在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创新作风、思想、品性,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如提出新猜想、应用新方法、敢于冒险、勇于变革、不断创造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要求

1.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培养良好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的功能[2]。创新素养的培育要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根据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效。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愈演愈烈,我国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战略高度将思政育人资源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资源有机融合,确保人才能力提升的同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做好细节育人工作,坚守舆论阵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软件的舆论宣传作用,在各类平台发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有关的宣传资源及国家政策等。要通过舆论宣传使大学生明确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养其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

2.遵循教育基本规律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要深刻认识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3]。此背景下,高校应当明确人的思想品德、创新素养的形成发展规律,调整教学结构。首先,高校应将更多新技术、新专利的研发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案例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创新必要性的认识。其次,高校应基于相关研发案例组织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应用思想政治知识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使学生在辩证思考、多方讨论中认识创新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要影响,树立求新、求异的学习发展观。最后,高校应根据教学发展需要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驱动学生应用学习的新理论从不同角度出发解释、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对传统思政育人工作进行补充,又能创新思政育人方式。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原则

1.协同发展原则

协同发展原则即认识到“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转变教学方法推进这两项活动方式、细节的优化,实现协同发展[4]。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程多以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如使用课件播放理论知识、通过口述讲解理论知识。此类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不对等,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要遵循协同发展原则,在转变“教”的方法时驱动学生自主“学”,为学生基于已掌握的思政知识主动提出新观点,探索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形成新的学习视角与思维习惯提供发展平台。比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面对当下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端正人生态度?这可以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能够主动思考、提出新想法、形成新观点。

2.辩证教学原则

辩证教学原则即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5]。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创新思维主要指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发展需要经历建构知识、打破知识结构、重建知识系统这一过程。教师从正、反两个角度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展开不同论述,可以解决教学视野单一的问题,实现对学生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的有效渗透及辩证思维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坚持辩证教学原则,根据唯物辩证法提出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比如针对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围绕时政新闻,组织学生运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其本质,预判接下来会发生的事件等。这样可以驱动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不同觀点,使其在质疑、批判、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习惯,为其创新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策略

1.革新教育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是人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高品质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为其个性发展提供良好机会,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生成。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通过优化学生的成才环境满足其个性学习需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首先,应当根据“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改革,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意识。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对各门思政课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导入、理论讲授、思考辨析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质疑、反思的机会。其次,应当根据“全面发展”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改革,使学生在多项教育资源的启发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新事物,形成独辟蹊径的学习意识。教师可以从理论知识教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学习需要,通过历史文献、时政新闻等帮助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发现、分析、解释、说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灵活迁移知识、技能的应用机会,激发其创新意识。

2.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概念的过程,其基本形式为概念、判断与推理[6]。创新是指在确切目的驱动下,以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根本,通过变革事物整体或部分使事物得到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思维即人类在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包括开放、批判、创造、组织协调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实现对问题的化简与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更多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1)翻转课堂。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基础,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和经验,两者存在辩证统一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更多想象、猜测、顿悟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新的想法,形成创新思维。翻转课堂提倡“先学后练”,即让学生先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知识,在课内就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通过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掌握问题精髓,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可以解決学生被动学习、思维固化等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猜想,在课上提问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顿悟原理,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灵感,逐步提高创新思维水平。比如,教学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整理“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五部分理论知识,借助微课组织学生在课前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前对所了解的文字资料提出看法,结合社会生活经验顿悟理论内涵。课上,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应用课前所学知识回答单选、多选等问题,促使其进行反向思考,形成逆向思维。由此,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联想思维与逆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借助真实或模拟情境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现实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体验、参与、感知的过程中提出猜想、进行假设,形成自主发现的创造性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应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切入课程主题,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感知;可以运用历史照片、新闻、艺术作品(绘画、歌曲、影视剧)等多种类型资料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思维;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入热点新闻,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政治、经济等时政新闻,在角色扮演、欣赏表演的过程中产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事件本质的兴趣,继而发展其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创设感染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情境感知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关键,发展学生基于思政知识、生活经验提出新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思维。

(3)问题教学。创新思维方法有很多,如基于已知信息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思考从而发现新知识的辐射思维方法;不被固定思维规则制约,根据直觉猜想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与其本质属性关系的直觉思维方法;受外部刺激突然迸发出的领悟或理解的顿悟思维方法;基于多个或多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而推理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类比思维方法等。高校思政课内容较多,所涉及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媒介,驱动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不同角度给出解答,避免学生重复以往学习经验给出重复答案。比如,教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答这一问题。比如从近代史角度出发,回顾受奴役的近代史,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纪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农业、商业、工业等产业在新中国的发展状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列举相应案例,帮助学生养成基于客观事实应用辐射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3.创新实践策略,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外部表现,做好其培养工作,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的新要求[7]。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践。组织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发现问题矛盾并提出独特解决观点的逻辑能力、基于已具备的资源创造新事物的创造能力有积极的意义。思政课教师应当基于实际教学条件组织校内外实践育人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实践中感悟新方法、探寻新出路,形成创新能力。

(1)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活动课与理论课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过多的理论教学会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增加校内实践活动课,既可以避免学生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中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又可以增加应用、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实践探究,基于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新的经验。组织校内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课程教学视角出发组织时政新闻解读活动、社会事件辩论活动等,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交换想法的过程中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给出策略,形成周全的设计能力。教师还可以从综合教学视角出发组织“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专业竞赛活动等,要求学生基于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就社会热点写一篇专业论文,提出新颖的观点与解决相似问题的办法,以锻炼学生的科研、管理等能力。比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武汉、西安、无锡‘取消限购,9月已有12城全面取消限购”的新闻,要求学生从科研与应用的角度利用已掌握的政治、经济知识写一篇论文,深入阐述经济发展趋势,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校外實践。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将更多现实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借助实践任务、应用项目驱动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扩展思维视角,思考因果关系,从而训练学生触类旁通的创新能力。校外实践活动大致分为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与社会机构的负责人沟通,组织参观展览、实地调研、公益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出独特观点提供实践机会。教师还可以与校企合作伙伴沟通,积极组织顶岗实习、小组创业等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要求其在参观过程中记录下能反映中国近代史的文物,以训练学生聚焦中心、发散思考的创新能力。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的“低碳出行”宣讲活动等,以锻炼学生聚焦本质提出观点的独创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品质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基于教育改革需要更新育人理念,研究科学育人方法,采取新颖的实践教学策略并完善考评体系,推进育人环境的优化。要做到以上几点,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立足实际,根据大学生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企业用人要求、产业升级要求积极探索教学优化措施,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欢.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3):16-18.

[2]张晓英.“五育”学生管理模式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J].成才之路,2022(33):9-12.

[3]赵彦.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大学教育,2022(11):211-213.

[4]吴斌,郭福,陆媛.等.论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2017(09):65-68.

[5]谢剑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略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7(05):52-57.

[6]张革英,王串.多维视角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J].大学教育,2022(01):100-103.

[7]周凤妮.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89-91.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Qian Yuexia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4,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rich theories and solid skills can improve the supply of talent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reform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t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can implement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ink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innov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ing practical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ducation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教育改革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