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思考

2024-04-01 05:57陈惠瑜
今日财富 2024年9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陈惠瑜

在当代社会,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凸显。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行政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不仅如此,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透明度、效率和过错问责的要求也在持续上升。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迫切的需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包含的要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行为,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通过制定制度、采取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包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石,一个积极的内部环境能够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得到自觉遵守,激励职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促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单位所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持续监测,识别和分析单位层面和经济业务层面的各种风险,从而确定哪些风险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控制活动是为防范风险而制定的各种策略和程序,包括审批、授权、核查、审计等各种活动;信息与沟通则能够确保关键信息在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流通,以支持单位的内部控制功能,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保障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得关键信息;内部监督涉及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定期的评价和调整,以确保其持续有效。综合以上五大要素,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构建一个韧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规范高效运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日趋繁重,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加复杂,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转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其各项活动都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进行;确保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降低无效作业和冗余操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舞弊、预防腐败的防线。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从廉政风险高发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环节着手,将不相容岗位分离、定期考核评估、巡视巡察、内部审计、纪检监督等制约机制有效嵌入廉政风险防控关键点,确保权力行使不会偏离法定轨道,从而降低腐败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透明度,规范、有序公开部门预决算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再次,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强调对流程的控制与优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浪费,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公共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拥有高效的外部反馈响应机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指明工作改进的方向、提供改进的动力。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失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等金融变量的变动,或因管理决策失误、内部控制不足等因素,导致单位可能面临的资金损失或未能达到预期盈利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因内部控制缺失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损失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资产损失风险,是由于单位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的资产丢失、损坏风险,例如,有的单位未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盘点相关规定,长期未进行资产盘点,造成资产账实不符;信贷风险,是单位作为信用提供者面临的回款不确定性,例如,有的单位对应收款项管理混乱,应收款项核算不完整、不规范,催收不及时或催收方式不规范,导致单位的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流动性风险,是单位在短期内可能面临的无法满足其现金支付需求的风险,例如,有的单位可能由于无法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或短期内有大量的到期债务,造成其无法支付员工工资或其他短期债务;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不足、管理失误、系统故障等因素导致损失的风险,例如,由于会计人员的失误或欺诈,单位的财务报表可能出现错误,从而导致损失或被罚款。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决定一个单位能否高效、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首先,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尚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带。许多制度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多种解读,从而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其次,对于已存在的问题,反馈和修正机制缺失。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被发现后,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处理,有的单位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周期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和修正机制,导致已识别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最后,与外部单位的合作和沟通不足。内部控制不仅是单位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与其他单位的互动,但很多时候,由于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合作并不顺畅,进一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薄弱

首先,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遵循了既定的规程和流程,就能够确保一切顺利。然而,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制度和流程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新的风险因子随时出现,没有及时认知和应对,这些风险因子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在行政事业单位,许多职工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训,他们不知道如何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即使有的单位为职工提供了培训,这些培训往往也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其次,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手段。现代技术,尤其是数据分析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单位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从而采取预防措施,但很多单位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工具,风险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管理阶段,导致风险盲点的存在。最后,单位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风险因素,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或其他目標,单位可能会忽视某些风险,或者低估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环境有待优化

有的单位过于重视效率而忽视风险,在这种内部环境中,控制活动被视为浪费时间或资源的行为,而不是保障单位稳定、安全和合规运转的必要手段。很多时候,由于资源紧张或其他原因,单位会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其他领域,而忽视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在没有明确责任和权力划分的单位中,职工对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职责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控制活动的落实和执行不到位。

(四)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缺乏专业、系统的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监督的范围和形式有限,例如,内部审计往往仅限于财务审计,而未覆盖其他关键的风险和控制领域,或者是未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等第三方力量作为监督的补充手段,造成某些盲点被忽略。其次,监督机制未形成有效闭环,有的单位对于监督没有设计反馈流程,监督实施后反馈整改没有跟上,监督的成果未被充分利用或得到适当关注。此外,有效的监督需要持续性,但有的单位只是在某些特定时点或事件后进行监督,导致一些长期、潜在的问题难以被发现。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需要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清晰的目标有助于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不应仅限于领导层或外部专家,而应鼓励各级职工参与,确保制度建设既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单位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单位还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反馈机制,鼓励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除此之外,内部控制制度不应孤立存在,而應与单位的其他管理机制,如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等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单位还应强化与外部单位的合作,通过定期沟通、共享信息,确保信息的双向流动和对称性。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意识的树立往往需要从领导层开始,当领导层重视并不断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时,这一观念会逐渐渗透到整个单位中。单位应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目标,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对单位的运营环境、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提高风险的可预见性。此外,单位应通过定期的培训活动,提高职工的风险意识,让他们了解如何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确保风险管理深入人心。职工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单位应畅通反馈和报告渠道、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在风险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职工,反之,对于忽视风险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来鼓励职工及时报告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会出现更加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单位应持续关注并及时引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领导层应着力营造正直、诚信、具有责任感的内部控制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行为为职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坚守道德底线,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单位应确保组织结构清晰、责权分明,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以保障信息的畅通和高效传递;每一项重要的控制活动都应有明确的负责人,确保每一个风险点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单位应定期对职工进行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鼓励职工之间、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开放沟通,让职工敢于提出建议和进行反馈,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单位应定期评估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环境与单位的目标和策略保持一致。此外,单位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审计或咨询,借鉴了解其他单位的实践经验,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提供参考和启示。

(四)强化风险防范和控制监督机制

首先,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建立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贯通融合的内部监督机制,赋予内部监督机构必要的权力和资源,确保其能够独立、公正地开展监督工作,从而有效地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监督机制应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审查,确保其与单位的目标和环境相适应,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其次,根据单位的风险特点和内部控制状况,制定定期的监督计划,明确监督的内容、方法和时间。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进行风险监测和分析,提高监督的准确性和效率,并定期邀请外部审计机构或专家进行审计和评估,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完整性。监督部门应定期将监督结果报告给领导层和相关部门,单位应根据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最后,可以建立风险举报机制,鼓励内部职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单位潜在的风险和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但必须对举报者的身份绝对保密,确保举报者的隐私和权益得到保护。

结语: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包括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薄弱、控制环境有待优化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满足公众的期待、提高服务效率、维护公共利益,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持续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以及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中稳健前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