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2024-04-01 23:41唐玉林李晓红
种子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条斑病斑幼苗

唐玉林,孙 婷,王 东,李晓红,叶 艳

(1.灌云县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 连云港 222200;2.灌云县植物保护站,江苏 连云港 222200;3.灌云县下车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 连云港 22223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粮食安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研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稻产量和质量,为粮食安全带来了有效保障。目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且销售渠道相对于之前进一步拓宽,这对水稻的栽培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种植户要选择应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后期管理,重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水稻健康生长,从而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栽培地和品种的选择

1.1.1 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栽培地

水稻喜欢潮湿的环境,不惧高温,因此种植户应根据水稻生长特性,选择更适合的栽培地,要选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靠近水资源的地区[1],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灌云县地处黄海之滨,新沂河下游,位于江苏省东北部,34°11′45″—34°38′50″N,119°2′50″—119°52′9″E。年平均气温13.7 ℃,稳定通过10 ℃的活动积温为4 479.1 ℃,年平均无霜期为206 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09.4 h,年平均降水量为959.4 ㎜,温度、光照、水资源极为优越。县域内土壤为近代河流冲击和海相沉积母质发育而成,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富含K 元素、土壤保水肥力强,适宜水稻、小麦等作物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灌云县长期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较为完好的水利系统,为发展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这些独特的资源条件有利于粮食丰产丰收。

1.1.2 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

在开始种植水稻前,种植户应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特点,如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应选择穗大、籽粒饱满且抗侵害能力强的品种,保证水稻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可以先将选择好的水稻种植在试验田中,如果水稻发育情况良好,再大面积种植。

1.2 水稻种子的挑选与浸泡

选择完水稻品种后,种植户要对种子进行相应的挑选和处理,提升种子成活率,去除破损、发育不良或患病的种子。此外,还应晾晒水稻种子,晾晒48 h为宜。晾晒完成后,种植户要进行浸种处理,将水稻种子放在药剂中浸泡,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浸泡完成后将种子放在通风和阴凉的位置晾干即可等待播种[2]。

1.3 土地深耕

在栽培水稻之前,种植户要深耕土地,深度控制在20 cm 左右即可,深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疏松性,这样土壤环境更适合水稻根系发育,还可以增强土壤储水能力。种植户可以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物,可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3]。在深耕完成以后,水稻种植户要将土地中的杂草拔除掉,防止其与水稻幼苗争夺养分。

1.4 合理密植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水稻幼苗栽培密度。如果栽培密度太大,会造成幼苗之间出现相互争夺养分的情况,不利于其健康生长;如果栽培密度太小,会造成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无法有效供给水稻幼苗,满足不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从而导致水稻出现质量不达标、产量低等情况。因此,种植户在播种前要严格控制好水稻栽培密度,如果出现缺苗情况要及时补苗。

1.5 施肥管理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养分,而仅靠土壤中的养分无法满足水稻健康生长,因此种植户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种植户可以根据土壤实际情况对水稻适当追肥。在施肥过程中,应控制好施肥量,这时水稻幼苗很脆弱,如果施肥过量会烧毁幼苗。种植户应尽量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施肥,并且根据土壤养分分布情况选择肥料类型[4]。

1.6 返青分蘖与中耕除草

刚完成栽培的水稻幼苗根须较为脆弱,一旦受到损伤,将会影响其吸水能力,导致其因缺水出现枯萎的现象。因此种植户可以在浅水期适当施药,促进水稻苗返青,从而提高水稻分蘖率。此外,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田间杂草会与水稻苗争夺养分,影响水稻长势,针对这种情况种植户要做好定期除草工作,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1.7 灌溉技术

种植户应制订科学的田间灌溉方案,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合理灌溉,并控制好每次用水量,种植户要充分考虑水稻各个阶段的需水量。在刚出苗时,水稻对水分的需求较少,保持正常湿度即可。在孕穗期时,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在抽穗期时,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一旦水分不足就会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5]。

2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2.1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稻飞虱具有很强的趋光性,一般在5月中旬,该害虫的发生概率最高,并且其繁殖速度极快。稻飞虱会给水稻生长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坏,其会汲取叶片中的汁液,如果没有及时防治,会造成水稻幼苗死亡,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6]。

2.2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

稻纵卷叶螟又被称为卷叶虫,属于迁飞性害虫,并且繁殖速度很快,一旦发生稻纵卷叶螟虫害,水稻叶片表面有白色针头状颗粒,卷叶螟隐藏在水稻叶片中啃食叶肉,导致水稻叶片发白。

2.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

在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纹枯病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在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的情况下该病害发生概率极高,为害性较强,并且传播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

纹枯病发生初期,近水面的叶鞘上先出现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会对水稻茎秆和枝叶造成严重影响。水稻需要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制造生长所需的养分,而一旦感染纹枯病就无法再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能量,最终会导致水稻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7]。该病害为害性较强,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大面积死亡,因此一旦发现该病害,要及时用药防治。

2.4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瘟病属于常见病害之一,发生原因是由真菌感染导致的。

在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稻瘟病都有可能发生,会对水稻的叶片和穗等部位造成影响。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为害秧苗、叶片、穗、节等部位,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颈瘟和节瘟。苗瘟因秧苗受害时期不同分为苗瘟和苗叶瘟。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在3 叶期前发生,秧苗变褐枯死;3 叶期后发生的病害称为苗叶瘟,常发生于晚稻秧田和覆盖塑料薄膜育秧的田块,我国北方稻区苗叶瘟基本不发生;我国南方稻区早、中、晚稻秧田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苗叶瘟,以晚稻秧田为重,发病症状与该田期叶瘟相同。叶瘟是指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发生严重,发生初期叶片产生水溃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穗颈瘟主要发生在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多发于出穗后,有的在叶梢中尚未完全外露时即受到侵染。发生初期病斑呈暗褐色,逐渐向上、下部分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色病斑,最后变黑褐色;发生后期病斑呈白色,长为3~4 cm。穗颈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始穗期发病常造成白穗,籽粒不结实,与螟害极为相似,但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茎秆上无虫蛀痕迹,因而两者之间易于识别。节瘟发病迟或发病较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加,穗轴和枝梗发病症状与穗颈瘟相似,严重时分枝变白。

2.5 水稻细菌性条斑的发生特点

水稻细菌性条斑属于检疫性病害,是由真菌感染所致。一般情况下,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菌脓可借风、雨、露水等传播进行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台风暴雨造成水稻出现伤口,导致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该病害会加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会发生在水稻各个生长阶段。发病初期,水稻会出现暗褐色斑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斑开始大面积扩散。如果是在较为潮湿的气候环境下,病斑会逐渐变为黄色菌脓状,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下,病斑会呈现出难以脱落的菌脓。一旦水稻出现细菌性条斑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发病初期,病斑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散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 mm×10 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且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着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3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风险监测,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有效的监测和预测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大大减少种植户的损失。对此,农业相关部门要根据以往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水稻种植地实际情况,如气候环境和土壤肥力等,推断和分析该地区的病虫害发生概率。要掌握病虫害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种植户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合理调整栽培方式等手段,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针对病虫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区域,农业部门要将其作为重点防治对象。建立完善的水稻病虫害监测系统,科学监控病虫害的种类和来源,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方案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措施之一。该技术可以避免化学药物对水稻幼苗和周围环境的伤害。大部分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和趋色性,因此种植户可以在水稻种植区放置杀虫灯、性引诱剂、色板统一清除害虫。水稻种植户应针对种植区有害生物最易暴发的时期,提前制订好防治措施,利用有害生物的生长特性实施集中捕杀。同时,要注重保护好水稻种植区内有害生物的天敌,有效结合应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达到消灭害虫、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的目的[8]。

3.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是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种植户可以在水稻的种植区域投放害虫的天敌,利用天敌来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达到防治的目的。生物防治技术需要根据水稻种植区易患虫害的种类选择天敌,遵循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避免施用化学药剂对水稻造成伤害。

3.4 化学防治技术

在防治水稻病虫害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化学防治技术,种植户可选择施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来防治病虫害,该技术的特点是成本低、见效快、防治效果明显。但该技术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如果选择的药剂种类不合理且用量不当,会对水稻幼苗造成损害。长期施用化学农药会让害虫逐渐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有针对性,最好配合施用多种农药,提高施药质量。

4 结束语

水稻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确定水稻品种、水肥和田间管理等要点,种植户要切实掌握好这些关键环节,为水稻创造更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广大种植户要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制订科学的防治方案,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并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升水稻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条斑病斑幼苗
种玉米要用“锌” 幼苗不得花白病
不同干条斑紫菜和烤条斑紫菜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在番茄果实颜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及条斑病发生动态
条斑紫菜中磷和钙的亚细胞分布及其与富集砷的关系
默默真爱暖幼苗
“五老”倾注心血 呵护“幼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