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田间病虫害防治

2024-04-01 23:41王言威
种子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病菌害虫棉花

王言威

(东明县长兴集乡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504)

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非常关键环节。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棉花品种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主要棉花种植地区的病虫害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不利于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

1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思路和目标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种植户应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加大对天敌的保护力度,尽量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从整体上提高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2 棉花主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2.1 棉花枯黄萎病

2.1.1 主要为害

棉花枯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病菌能够在土壤中存活8~10年,在整个生长阶段都能发病,尤其是4~5 片真叶期发病明显,棉花现蕾期和花铃期是高发时期。该病的病菌传播速度快,在患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的叶缘和叶脉会出现浅黄色病斑。病情扩散后,叶片逐渐失去绿色变成黄褐色,并且叶肉变厚,叶片的边缘卷曲明显,造成叶片由下往上逐渐脱落,发病严重会造成整个叶片枯黄,只剩下棉花秆,甚至造成植株死亡。田间种植实践表明,棉花枯黄萎病会造成棉花减产10%~30%,严重时会减产80%,多雨、高温高湿的年份发病率高,连作和大水漫灌的棉花田发病概率高。

2.1.2 防治方法

发现病害后焚烧患病植株,防止扩散。同时,将棉花和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做好棉花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工作,可适当增施有机肥,棉花生长后期阶段缺肥要及时补肥,施入尿素15 kg/hm2,兑水750~1 125 kg/hm2,均匀叶面喷雾防治。做好棉花枝干的修剪工作,提高通风透光性。在棉花收获后,通过深翻土壤减少病菌数量。另外,药物防治仍是当前主要的防治方法之一,可选择80%乙酸素200 倍液,每间隔20 d 喷施1 次,连续用药2~3 次。针对患病较严重的棉花田,可选择30%恶毒灵600~800 倍液,每隔10 d 灌溉1 次,连续用药2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2 棉花立枯病

2.2.1 主要为害

棉花立枯病又称烂根病和黑根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引起。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强,会直接通过菌丝体或者菌核的方式在土壤或者病残体上越冬,在第2年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成为主要侵染源。患病后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并且病斑逐渐扩大,发病部位因为浸水过多而凹陷,根部染病之后腐烂,可能2~3 d后死亡。

2.2.2 防治方法

在棉花种植前做好种子消毒工作,通过菌种能够消灭病菌,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将其放在35 ℃的温水中浸泡1 d,捞出之后沥干,可以选择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g 拌100 kg 棉花种子,完成后堆闷种子,能够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在秋季做好土壤管理工作,通过深翻将枯枝落叶和病菌翻入土壤下层,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降水后,通过中耕降低土壤温度,破坏病菌的生长环境。出现立枯病后,可以选择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隔7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 次,防治效果显著[1]。

2.3 棉铃疫病

2.3.1 主要为害

棉铃疫病主要为害棉花植株中下部的果枝棉铃,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病菌直接在土壤中或者种子中越冬,在棉花蕾铃期一旦遇到雨水天气会释放大量游动孢子,从而传播扩散。棉花染病后,基部和缝隙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病斑,3~5 d 后病斑逐渐变为黑褐色。一旦棉铃染病,会腐烂脱落,甚至死亡,导致棉花减产,严重田块会减产20%~30%,甚至更多,严重影响种植户收益。

2.3.2 防治方法

在日常棉田管理中,要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可适当增施农家肥、磷肥或者钾肥;合理灌溉和排水,禁止大水漫灌,在降水后要及时排出棉田积水;严格控制好种植密度,做好棉花枝干的修剪工作,可喷洒缩节胺等生长调节剂,避免棉花生长过度旺盛;发现烂铃要及时摘除,减少种植户的经济损失。出现棉铃疫病后,选择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者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50 倍液,每隔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3 次。

2.4 棉铃虫

2.4.1 主要为害

通常情况下,棉铃虫1年能够发生3~4 代,对棉花的花、叶、蕾、铃等多个部位的为害较大。成虫在夜晚开始为害棉花,白天隐藏在棉花叶片背面,有一定的趋光性特点。5~6 龄后会啃食棉蕾和棉铃,受到为害的叶片可能脱落。此外,棉铃虫蛹可在土壤中越冬,并且深度不一,会加大防治难度,成虫有一定的迁飞性特点,也加大了防治难度。

2.4.2 防治方法

加强对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在秋季翻耕土壤,破坏虫蛹的生长环境,或者将害虫翻入土壤深层闷死。在越冬前浇灌越冬水,能够减少越冬虫源的数量。在成虫产卵的盛期阶段,观察枝干是否有虫卵,通过人工摘除集中烧毁处理。选择灯光诱杀,在棉花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旦出现三代棉铃虫,选择毒死蜱杀灭棉铃虫,防治效果显著。在棉铃虫2 龄前,可以选择苏云金杆菌乳剂2 250 g/hm2,兑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选择1.8%虫螨克乳油3 000 倍液750 kg/hm2,每隔7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够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2.5 蚜虫

2.5.1 主要为害

在棉花出苗后,蚜虫就开始进行为害,伏蚜在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秋蚜在每年9—10月出现。另外,在棉花吐絮期间,蚜虫的密度不断增加,对叶片的为害较大,主要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发生卷曲和枯萎。蚜虫会分泌大量蜜露,直接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棉花出现其他病虫害的概率。出现为害症状后,植株生长变得缓慢,影响棉花现蕾,导致产量下降。

2.5.2 防治方法

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选择适合的棉花种植时间,不能种植太早。在种植前深耕棉花田,并做好土壤消毒管理工作,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中的肥力分布情况,调整种植密度。在春季做好杂草清理工作,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减少越冬害虫的基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棉花田的周围种植苜蓿,为天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蚜虫的防治效果。蚜虫有一定的趋黄性特点,可以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蚜虫后,可选择4.5%高效氯氰聚酯乳剂750~1 200 mL/hm2,每间隔7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够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2.6 棉叶螨

2.6.1 主要为害

棉叶螨对叶片的为害较大,严重时会造成叶片脱落,叶片还会出现黄色病斑,导致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棉叶螨的发生直接受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会加快繁殖速度,尤其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会导致害虫大面积扩散,增加了防治难度。大雨或暴雨天气下抑制害虫的扩散和蔓延,并减少虫口密度。

2.6.2 防治方法

在播种前做好土壤处理工作,能够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控制害虫的传播和扩散。出现害虫后及时用药喷洒防治,选择广谱类杀虫剂和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坚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原则,科学防治。高温条件会导致害虫繁殖速度变快,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棉田的情况做好害虫防治工作。每年7—8月是棉叶螨高发时期,要加强防治,提高棉花抗病性。在降温和降水后,如果气温快速回升,会导致害虫蔓延速度加快,要重点关注该时期棉花田虫害的发生情况。针对虫害连片发生的棉花田,要保证药剂充足,避免漏喷,并且合理交替轮换施用药剂,减少害虫的为害[2]。

2.7 烟粉虱

2.7.1 主要为害

烟粉虱每年发生多代,并且存在世代重叠的现象。温度为20~30 ℃和相对湿度为40%~80%的环境有利于害虫生长。正常情况下,害虫会吸食叶片或嫩茎的汁液,直接导致叶片褪去绿色。另外,害虫能够分泌蜜露,直接为害棉花的叶片以及果实,并在叶面和果实表面出现霉菌,直接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2.7.2 防治方法

在棉花种植前,选择抗病能力强和抗旱能力强的棉花品种。在播种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在棉花田内放置防虫网,能够减少一部分害虫的入侵。利用烟粉虱的天敌进行防治,主要天敌有丽蚜小蜂,要控制好释放次数,并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发现害虫后选择药剂喷洒防治,可以选择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25~450 g/hm2,每隔7~10 d用药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够取得明显效果。

3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3.1 保证棉花种子的品质

在棉花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种子质量非常关键,应选择厂家正规、符合标准且质量高、抗寒和抗逆性强、健壮饱满和成熟度好的棉花品种,能够增强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另外,还应结合当地种植条件,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棉花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保证棉花产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 种子处理

选好棉花种子后,做好晾晒工作,能够灭杀种子的表面病菌,同时减少苗期的为害。选择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晒种,每天翻动2~3 次,连续晾晒3~5 d。做好种子浸泡工作,选择在35~38 ℃温水中浸泡24 h,或者选择在凉水中浸泡36 h,中间换水。做好种子催芽处理工作,温度控制在25~30 ℃,间隔3~4 h 翻动1 次,发现缺水时及时补充温水,当棉花种子10%露白时即可播种。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可以选择药剂拌种,如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15%涕灭威,与种子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搅拌,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3 地块的选择和处理

在选好棉花田之后,要做好田块清理工作,加强土壤的翻耕处理,深度控制在25~30 cm,并且将大土块打碎,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疏松度,使土壤处于上松下实的状态,能够促进棉花生根发芽。此外,在整地的过程中要施入底肥,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有机肥,并且严格控制好氮肥施用量,增施磷肥和钾肥,满足棉花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能够增强棉花的抗病虫害能力。做好土壤消毒工作,灭杀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4 播种技术

在棉花播种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播种时间,不能太早播种。如果棉花田的肥力较好,并且土壤环境温度稳定,当温度连续5 d 能够保持在15 ℃左右时可以播种,一些土壤墒情较好和湿度较好的田块可以适期播种。

3.5 田间管理

在棉花种植的过程中,科学开展田间管理工作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肥力情况,科学施肥促进棉花生长。在底肥充足的前提条件下,要把控好花铃肥,可以施入尿素150~225 kg/hm2。一旦后期出现缺肥症状,要及时补充肥料,补充尿素225 kg/hm2,兑水750~1 125 kg/hm2均匀喷洒叶面。遇到干旱时要及时灌溉,遇到雨季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病菌的积累和蔓延[3]。

3.6 提高棉花田的监测水平

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应明确病虫害的种类。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田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主要害虫有了新的发生特点,应明确害虫的发生规律,以便选择具体的防治技术。另外,加大对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可以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能够精准了解棉花田内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的为害程度[4]。

3.7 重视机械设备的应用

在传统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喷药机械设备使用的效率低,会影响用药效果,应利用先进的技术。与传统的大型喷药机械设备相比,植保无人机具有劳动强度小、雾化效果好的优点,并且药剂喷洒均匀,对棉花田的为害较小,防治效果显著[5]。

4 结束语

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会受到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棉花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虫害,不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主要论述了几种常见的棉花病虫害,简要说明了病虫害的为害特性以及主要的防治方法,同时论述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推动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病菌害虫棉花
棉花是花吗?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棉花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