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培与田间管理

2024-04-01 23:41王天峰
种子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病菌棉花

王天峰

(东明县长兴集乡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504)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用棉花制作成的棉织物保暖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棉花种植是我国农业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棉花种植过程中,通常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亟须完善棉花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以促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棉花的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

1.1 生理特性

棉花具有喜光的特点,对光照条件的要求比其他农作物高,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有适合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棉花根部的再生能力比较强,根部受损后,能够长出新根。此外,棉花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较高,并且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够同时进行。

1.2 生长发育规律

棉花生长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生育期。

1)出苗期。棉花出苗大概需要7~10 d,从棉花播种之后到50%棉花幼苗出土这一时间段即为棉花出苗期。

2)苗期。苗期50~55 d,从棉花出苗之后到50%棉花现蕾这一时间段即为棉花苗期。

3)现蕾期。从棉花现蕾开始到50%棉花长出花朵这一时间段即为棉花现蕾期,现蕾期约30 d。

4)花铃期。从棉花开花到50%棉花吐絮这一时间段即为花铃期,花铃期45~50 d。

5)收获期。在棉花吐絮期到收获这一时间段即为收获期,收获期70~80 d。

在棉花生长的过程中,苗期和蕾期是棉花营养积累的关键时期,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为保证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奠定基础[1]。

2 棉花栽培技术

2.1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2.1.1 种子的选择

棉花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优良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保证棉花的质量。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选种原则。

1)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以此为依据来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棉花品种。

2)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抗逆性强和抗病能力强的棉花品种,以保证棉花的出苗率。

3)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选种的规定,到正规厂家购买种子,保证种子的纯度、净度和发芽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4)在选择棉花品种之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选择市场需求高的棉花品种,才能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

2.1.2 种子的处理

选好棉花品种之后,种子的处理也很关键。1)挑选种子。保留饱满成熟的种子,将干瘪种子剔除干净。2)晾晒种子。在播种之前晾晒种子3~5 d,禁止放在水泥地或者砖地上晾晒,每天晾晒4~6 h 即可。合理的晾晒工作能够预防苗期炭疽病的发生。3)杀菌处理。当前一些农民选择浓硫酸对棉花种子进行脱绒以及包衣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处理之后的种子表面光滑,有利于机械设备播种,提高了种子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和出苗率。要控制好浓硫酸的用量和质量浓度,加入时要尽量缓慢,并且持续搅拌,让其和种子充分混合均匀之后堆闷2~3 min。完成上述操作之后需要逐渐加水搅拌,然后使用清水冲洗,直到冲洗种子的水的pH 值为5~7 即可,捞出之后晾干,准备播种[2]。4)药剂拌种。可选择药剂拌种处理,每100 kg 棉花种子需要施用40%甲基异柳磷2 kg,兑水2 kg 后搅拌均匀,堆闷4 h 之后即可播种。

2.2 地块的选择和处理

2.2.1 地块的选择

棉花种植地块的选择也很关键,肥力好的土壤能够为棉花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选择土质疏松和土壤肥沃的地区,并且地块平整,有利于排水和灌溉,沙壤土和轻壤土是很好的选择,可满足棉花生长对土壤的要求。

2.2.2 地块的处理

选好地块之后做好整地工作,可深翻地块,深度控制在25~30 cm。整地过程中遇到大颗粒土块要打碎,以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并且形成上松下实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棉花生根发芽,提高出苗率。另外,在播种之前还要将杂草清理干净,防止杂草与棉花争夺养分和水分。播种之前杂草清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有利于后期田间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2.3 施基肥

在整地的过程中配合施入基肥,要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圈肥和饼肥,搭配氮磷钾复合肥,满足棉花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要严格控制好肥料的比例,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60 t/hm2、磷酸二铵375 kg/hm2,钾肥和氮磷钾复合肥的施用量分别为300 kg/hm2和450 kg/hm2。

2.3 播种技术

2.3.1 确定播种时间

农民要控制好棉花的播种时间,需要结合地温水平和晚霜期的情况来确定播种时期,当土层深5 cm处地温稳定在10 ℃左右时可以播种。适合的播种时间能够保证棉花健康生长。如果播种太早,地表温度太低,很容易出现烂种的情况。如果播种太晚,会造成棉花生育期延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户收益。

2.3.2 播种方式

在播种的过程中,保证播种行笔直,均匀一致,防止出现重播或者漏播的现象。如果采用条播或者点播,深度控制在4~5 cm,每穴播种2~4 粒,播种完成之后覆土,厚度为0.5~1.0 cm,然后轻轻镇压。如果选择机械设备播种,每穴播种6~8 粒。另外,还可以选择双行覆膜机械设备,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宽行和窄行的行距分别控制在80 cm 和40 cm,植株间距控制在15~20 cm。

选择单粒精播技术需要控制好播种深度,深播深度为3 cm 左右,浅播深度为1.5~2.5 cm。严格控制种植密度,可以结合土壤的肥力情况适当缩小穴距。

3 田间管理技术

3.1 棉花生长前期阶段的田间管理

3.1.1 补苗定苗

在棉花播种完成之后,要定期检查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要及时补种或者移栽。针对缺苗比较严重的种植地块,要及时补种棉花苗。在棉花齐苗之后,应该及时间苗,每穴保留2 株。在棉花长出3~4 片真叶时,可以定苗,每穴保留1 株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定苗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大苗和壮苗,去除虫苗和病弱苗。

3.1.2 炼苗管理

播种之后进行封闭除草,以减少杂草的危害,防止杂草与棉花争夺养分和水分。在播种之后应做好苗床管理工作,包括温度和湿度管理,能够促进棉花更好地萌发。一旦出现高热天气,要及时采取遮阳处理。当秧苗长2~3 片真叶时炼苗,在9:00—10:00 将薄膜揭开,16:00 之后及时覆盖薄膜。

3.1.3 适时移栽

在移栽之前施足基肥,采取双行栽植模式,将肥料埋入到土壤中,与种苗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幼苗烧根。在移栽之前的4~5 d,应该选择10%草甘磷兑水喷雾,能够有效地防治棉花田杂草。在秧苗3 叶1 心期时可以进行移栽,把控好地表温度,地表温度过低会影响棉苗生长,还要控制好移栽的深度。针对肥力较高的地块,棉花田的移栽量应控制在34.5 万~40.5 万株/hm2;针对肥力中等的地块,移栽量应控制在40.5 万~45.0 万株/hm2;针对肥力较差的地块,移栽量应控制在45 万~57 万株/hm2。

3.1.4 灌溉管理

做好出苗阶段水分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温度条件适当灌溉,完成播种之后应该安装滴水设施,在灌溉水中加入适量磷酸二氢钾或者腐殖酸液肥,用量为15~30 kg/hm2,能够更好地促进棉花种子发芽,保证苗壮。

3.1.5 化控管理

当棉花长出2 片真叶时进行第1 次化控,选择施入缩节胺和磷酸二氢钾,要控制好药剂用量[3]。

3.1.6 中耕

开展中耕除草工作。通过中耕能够提高土壤的疏松度,第1 次中耕的深度控制在8~10 cm,第2 次中耕的深度控制在12 cm,中耕2~3 次即可。

3.2 棉花生长中后期阶段的田间管理

3.2.1 科学施肥

要结合棉花的生长情况做好施肥工作,把控好施肥量和施肥频率,把握好最佳的施肥时期。棉花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肥量不同,在棉花蕾期,可施用尿素30~45 kg/hm2。在初花期到盛花期,施用尿素45~60 kg/hm2,搭配施用磷酸二氢钾。在盛花期,施用尿素75~90 kg/hm2。在结铃期,施用尿素30~45 kg/hm2。

3.2.2 适时打顶整枝

在棉花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打顶整枝工作,能够促进侧芽和顶芽生长发育平衡,保证棉花处于良好的生长态势。

3.2.3 灌溉管理

在棉花生长过程中要做好灌溉工作,在棉花现蕾之后,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加。在棉花开花之后,对水分的需求量约占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的50%左右。棉花吐絮之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对水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因此应结合棉花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做好灌溉工作。

3.2.4 去除老叶

在花铃后期阶段,应该将无效的花和蕾摘除,将下部分的空果枝及时剪去,有利于植株上部获得充足的养分,更好地促进棉花结铃。将老叶去除还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保证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3.2.5 化控管理

在棉花蕾期,可以选择助壮素900~1 350 mL/hm2,兑水之后均匀喷雾。每年的7月上旬是棉花开花时期,通过喷施助壮素能够防止棉花徒长。在打顶之后5~7 d,施用助壮素3 600 mL/hm2,兑水6 750 kg/hm2之后喷洒防治,能够有效控制棉花的徒长,并且减少蕾铃的脱落率。要严格控制好用药量,如果在用药之后的4 h 出现降水天气,要及时补喷药剂。

3.3 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3.3.1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苗期染病会造成幼苗死亡,或者导致叶片和蕾铃脱落,直接造成棉花减产20%~30%,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田间调查表明,该病的病菌通过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的形式能够在病残体或者带有病菌的棉花田土壤中越冬,第2年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病菌开始萌发,直接通过根部伤口以及表皮伤口入侵。在棉花收获之后,病菌还可能残留在土壤中或者在种子中越冬,会成为第2年主要的侵染源。适合病菌的萌发温度为25~30 ℃,气温高于33 ℃之后,病菌停止生长发育。一旦出现大范围的降水,会增加发病的概率。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做好种子的选择和处理。可利用晒种或者消毒种子来灭杀病菌;也可利用温汤浸泡种子,选择20%甲基立枯磷乳油拌种处理,预防该病的效果显著。2)合理轮作。选择玉米与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3)加强田间管理。控制好氮磷钾复合肥的施用比例,增强棉花的抗病能力。4)化学防治。在出现病害之后,选择70%甲基拖布津1 500 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3.3.2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叶片为害较大,导致叶片出现黄色病斑,扩散之后病斑面积变大。长期干旱会导致叶面萎缩,造成大量叶片脱落。该病的病菌生存状态会受温度的影响,当土壤中的含水量为20%左右时会影响菌核的生长发育。一些残留在棉花田内的枯枝落叶带有大量病菌,可以直接向土壤中释放菌核,导致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增加,造成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应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的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棉花的生长环境。2)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棉花品种,加大对优良品种的研发力度。3)通过深翻土壤来加快病残体和病原菌的消解速度,减少耕作层中病菌的数量,降低发病概率。4)药剂防治。在棉花现蕾期,可喷洒缩节胺等生长调节剂或代森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治[4]。

3.3.3 棉花立枯病

棉花立枯病又被称为烂根病和黑根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引起。病菌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能以菌丝体或者菌核的形式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在第2年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成为主要的侵染源。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种子的消毒管理,以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可将种子放在30 ℃的温水中浸泡1 d,捞出之后沥干,然后利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g 拌棉花种子100 kg,拌种完成之后堆闷种子,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在秋季做好土壤管理工作,通过深翻将枯枝落叶和病菌翻入到土壤下层,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降水之后,通过中耕来降低土壤温度,破坏病菌的生长环境。棉花在出现立枯病症状之后,选择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隔7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 次,能够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5]。

3.3.4 烟粉虱

烟粉虱每年能够发生多代,并且存在世代重叠的现象。适合害虫生长的温度为20~30 ℃,且相对湿度达到80%左右。烟粉虱若虫主要集中为害棉花的嫩叶,会吸食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褪去绿色。另外,害虫能够分泌蜜露,直接为害棉花的叶片和果实,甚至导致叶片和果实表面出现霉菌,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种植前要做好选种工作,选择抗病能力强且优良的棉花品种。在播种之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能够消灭土壤中的一部分病菌。

4 结束语

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有着广泛的栽培范围。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应采用高产棉花栽培技术,同时加强棉花的田间管理,保证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病菌棉花
无花果田间管理
棉花是花吗?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棉花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