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甘露古镇漫谈

2024-04-05 16:02华卫国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泰伯风土市镇

华卫国

读罢《江南晚报》2022年10月11日B03版云也先生的《印象·甘露》(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深受鼓舞,为儿时曾经生活过的静谧、美丽的小镇终于被擦去历史的尘垢,开始重新展示她迷人的风貌而欢欣。然而,细考原文中关于甘露的起源与历程部分,发现存在不少与历史文献记载和逻辑相悖之处。为“甘露”这个原无锡县最古老“市镇”的真实悠久历史计,试作如下探究,并期方家指正。

原文“翻开道光年间《锡金考乘》卷三古迹一记载:甘露市,風土记,泰伯未至此时,一夕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中至少有四处与文献记载或逻辑常识相悖。其一,道光年间《锡金考乘》并非最早记载“甘露因雨成市”的文献;其二,所称《风土记》全名《阳羡风土记》,该书隋朝以后就已亡佚;其三,所述降雨时点各代地方志记述不一,各说各话;其四,“降雨”是自然事件,而“成市”是经济事件,两者具有不同的成立条件,而泰伯奔吴前后江南地区没有商品交换存在,把“降雨”和“成市”相捆绑缺乏逻辑依据。

一、那本亡佚的“书”

“甘露因雨成市”之说迄今可考的最早文献是南宋〔咸淳〕《毗陵志》,其卷二十五“广济院”载:“在县东六十里,唐乾符三年建,名甘露,《风土记》云:太伯时其地有甘露,故云。”元〔至正〕《无锡志》卷三记“甘露市,去州东六十里延祥乡。《风土记》云:吴泰伯未至此时,一夕有甘露降其地,后乃置市”。〔成化〕《重修毗陵志》延续〔咸淳〕《毗陵志》关于甘露寺的记载。〔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一记“甘露市,在县东七十里延祥乡。《风土记》云:‘昔有甘露降其地,后乃置市。”此后,直到清末各版本的无锡(含金匮)县志均从此说。

显然,有关“甘露成市”时间点相互矛盾的关键文字在于它究竟发生在“泰伯奔吴时还是前”,《风土记》原书是怎样记载的,成为决定因素。

《风土记》全名《阳羡风土记》,是由晋代周处所撰的记录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的岁时、祭祀、饮食、物产、地理等方面情况的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原书隋已亡佚。清嘉庆间荆溪进士王谟于群籍19种中采获97条编入其所著《汉魏遗书》,然刊布未广,版已被毁。所以,道光年间的《锡金考乘》显然已无据可考。现存的《阳羡风土记》是江阴金武祥于光绪二十年(1894)补校刊行的版本。查此版本,无“甘露因雨成市”的相关记录。因此,以地方史志记载为凭据的甘露因雨成市与泰伯奔吴相联系缺乏可供考证的文献依据。

二、那处商业的“市”

至今史学界公认古代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先于江南地区。《淮南子·齐俗训》云“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说明当年齐国就有商品交易的存在;而《战国策·徐策》中“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则进一步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的存在及其“朝满夕散”的“草市”特性。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说明西汉时期太湖流域地肥而人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孙吴政权在毗陵开辟了吴国最大的民屯区,太湖流域生产力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吴国派往魏国的使者夸口说“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甘露”这个昔日的风水宝地也就有了出现“草市”的充分条件。一般而言,由于甘露具有农区与渔区交接的自然地理优势,它的成“市”如果不是太湖流域最早但至少不晚于同一区域(高地产粮区)其他“市”。

三、那个军事的“镇”

在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除了商品经济的驱动以外,更普遍的原始驱动力是封建统治的需要,“军镇”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因封建统治需要而设立的城市或市镇。

最初的“甘露镇”就是这样的一个因统治需要而设立的军镇。《新唐书》“昭宗本纪”载:大顺二年(891),甘露镇将陈可言陷常州。此处“甘露镇”之“镇”是军事单位。

“军镇”始建于北魏而盛于唐。当时选择建镇的大多地处对外兵防关隘、对内控制要害处,即所谓“镇者,重也,压也。周以四方山之至大者为镇”[1]。当年延祥乡的甘露,就是这样一个扼住常州与苏州之间的通道要地,故“五代杨行密于此置镇,设镇将,以备吴越。唐大顺元年,孙儒陷常州,二年甘露镇将陈可言取之是也”[2]。

杨行密(852—905),五代时期南吴的建立者。中和三年(883)被唐朝招安,任庐州刺史。文德二年(889)任宣州观察使。其间,杨行密派手下大将田頵攻取了镇江、常州、苏州。尽管当时名义上杨行密是个“待分配”的虚衔寄禄官,但却也是造反起家、手握兵权的“方镇”之王。据何灿浩在《唐末方镇的类型》一文中分析,杨行密属于“在兼并中成为强藩,专力于兼并,却无意于朝廷控制权的争夺”的一类,他自知白手夺权,无根无底,采取“南向的拓境与北向的自守”策略,专趁乱局行走于李家皇朝和造反“藩镇”之间,边吃皇家饭,边夺皇家产。[3]乾宁二年(895),唐朝廷加封其为校检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复二年(902),又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

杨行密作为一个行伍出身最终成功的军阀,刚占据常州就在甘露设镇并派驻镇将,可见甘露在当时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甘露军镇的设置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表征着甘露在延祥乡、无锡县乃至常州府范围内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奠定了后续宋元时期甘露市镇发展的基础。随着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军镇”也逐渐向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转变,甘露镇即是其中代表。晚至元末,甘露以“军镇”为起点,以酱醋类食品加工业为先导,逐步形成市镇,是无锡县唯一一个巡检、税课两司同设的市镇。

四、那座著名的“寺”

甘露镇因有甘露寺而远近闻名,甘露寺始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名叫“甘露禅院”,它和东侧由常熟人名相严讷题款的“悟真道院”共同组成甘露镇的十字中心。明代中叶,学士华察重建甘露寺与忠佑庙(即烈帝庙)于镇北,建筑规模愈加宏大,厅堂楼阁,鳞次栉比。众多名人留诗题词,书匾碑石林立其间。历史上还有两个规模颇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并流传至今:一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甘露看珠灯”早已脍炙人口,驰名百里;二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的甘露庙会,规模盛大,影响深广,信众遍及苏州、吴县、吴江、常熟、武进、上海等地,其香火旺盛,商贾云集,为古镇延续了商业繁荣。尽管入明以后,甘露镇“区域商业中心市镇”地位被近在咫尺的荡口镇所取代,但“以寺兴镇”,甘露镇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赢得了“金甘露”之美誉。[4]

1992年,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释、道同祀”的甘露寺,于1994年建成。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甘露寺亲笔题名,重新确立了甘露寺为江南古刹的历史地位。现在的甘露寺占地4000多平方米,寺内有烈帝殿、大雄宝殿、太平钟楼、戏楼、金刚殿、功德房等六大建筑群体,保持了明代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陈曦.娄塘志:范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无锡市太湖文史编纂中心.梅理志·泰伯梅里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何灿浩.唐末方镇的类型[M]//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439.

[4]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市图书馆.民国时期无锡年鉴资料选编[M].扬州:广陵书社,2009.

猜你喜欢
泰伯风土市镇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风土和历史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