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研究进展 *

2024-04-07 13:5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乳痛膻中周期性

申 斌 于 川

(1.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北京 101200;2.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1200)

70%的女性会经历乳痛[1]。乳痛是乳腺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乳痛症是指来自乳腺实质的疼痛[3],根据是否和月经周期相关,分为周期性乳痛症和非周期性乳痛症;其中周期性乳痛症约占2/3,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4,5]。大多数患者乳痛的疼痛程度可能与慢性癌症疼痛程度相似,略低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程度[6],影响其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

此病归属于中医学“经行乳房胀痛”范畴。针灸治疗乳痛既有特色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为探索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方案,本文对针刺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调周舒筋”针刺法的治疗思路。

1 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主要有常规针刺、电热针等方法。在取穴方面,李新光等[7]根据辨证施治,针刺治疗乳痛症52例;肝郁气滞证采用内关、中脘、太冲、足临泣、乳根等穴,气滞血瘀证采用章门、期门、乳根、太冲、内关穴,气血两亏证采用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乳根、肓门、百会穴;结果痊愈32 例,有效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孙慕艳[8]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46例周期性乳腺痛患者,针刺组取乳根、屋翳、期门、足三里、膻中穴,假针刺组取乳根、屋翳、期门、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向右侧旁开1寸处。该研究于患者经前1 周开始治疗,隔日1 次,1 个月经周期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9次;发现针刺可能减轻周期性乳腺痛,但效果不优于假针刺,可能是样本量太小之故。张学成[9]观察50例针刺缓解中重度周期性乳腺痛的疗效和安全性,针刺组选穴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足三里、三阴交,给予常规针刺;对照组则选择针刺组穴位的旁开非穴点,微针浅刺不得气。治疗期共3个月经周期,随访期共6个月经周期。研究发现与模拟针刺相比,针刺在治疗期间可以减轻中重度乳腺痛患者疼痛,特别是黄体后期的疼痛;但停止治疗后,针刺组远期疗效并不优于模拟针刺组,缓解疼痛的效果可能无法维持至3个月及更长时间。赵玮璇[10]对比交会穴处方组和常规取穴处方组治疗乳痛症的效果差异。常规取穴处方组为膻中、屋翳、乳根、丰隆、足三里、内关、太冲,得气后留针30 min;交会穴处方组在常规取穴处方组基础上,按患者疼痛的部位加用不同的交会穴,并采用龙虎交战针刺法。结果表明龙虎交战法针刺交会穴对改善乳痛症有较佳的疗效,同时对两胁胀满、纳呆腹胀的伴随症状也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在针刺方法方面,王子彦[11]观察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针刺组取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及膻中、期门、腹结、足三里、神门、间使、太冲、丰隆等穴;电热针组选穴同针刺组,加以电热刺激。每周治疗2~3 次,共16 次,8 周内完成治疗。结果表明,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的短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效果较普通针刺更佳;但长期效果与普通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昂等[12]观察国家级名老中医殷克敬教授运用“通调针法”治疗乳痛症的临床效果,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口服逍遥丸,每次8丸,每日3次;观察组采用通调针法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为4个疗程。结果表明,第1、4次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Cardiff乳房疼痛量表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从上述有关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研究中,可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诊断时部分研究对于乳痛症未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2)研究质量普遍较低,或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或未提及盲法,或缺乏对照比较,或对照组设置不合理,如设置为常规针刺方法或中成药物。(3)观察指标多为VAS评分、McGill疼痛问卷等主观评分,缺乏客观指标。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通过观察经前乳腺腺体厚度、筋膜压力等客观指标,来证实针刺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指导证据。

2 调周舒筋针刺法论治周期性乳痛症思路探讨

2.1 以调周为原则指导穴位处方周期性乳痛症与激素水平的变化、生活习惯、精神压力及其他因素有关。乳腺组织变化与月经周期相关,乳房形态随着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月经与乳腺在生理、病理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激素依赖[13]。有学者[14,15]认为,在雌孕激素影响下,小叶间水肿、导管腺泡增生,引起经前乳房胀大,乳腺体积可增加15%~25%;乳房筋膜小室中的压力增加,引起末梢神经压力增大,导致疼痛。也有学者[16]认为,周期性乳痛发作在黄体后期,其产生疼痛的原因可能与此时上皮细胞变性死亡、炎性介质释放,以及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的压力升高有关。

中医认为,乳腺气血在月经周期中呈现经前充盈、经后疏泄的生理变化。经前气血充盈,乳腺小叶、导管发生生理性增生;行经期血满而溢,气血得以疏泄;经后期气血渐复,乳腺小叶进入复旧过程。“调周”是根据现代医学月经周期-激素变化相关理论,及中医月经周期-气血阴阳变化特点而形成的周期性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与月经相关的各类病症[17]。周期性乳痛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前乳房胀满疼痛,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甚至缓解,因此应根据月经前后阴阳消长、气血变化的不同,来指导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穴位处方。

2.1.1 经前期 疏肝养心经前期为女性月经周期的第15~28 天,特点为阴盛阳生。气为阳,血为阴,阴长至重阴,重阴必阳,当阴转为阳则进入行经期,阴随阳泄。

因肝主疏泄气机,有学者称乳房为肝窍[18],若在此期阳长极致,气机郁滞,乳房气血过度充盈,则出现胀痛。《妇人规·乳病类》云:“肝经怒火上冲,乳胀而溢者”。《外证医案汇编·乳胁腋肋部》提出“气病则乳病”的病机,及“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的治则,更强调“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故在此期,应以疏肝理气为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根据“痛属于心”的病机,应从心主血与心主神志两个层面分析,心主血的功能失调,则“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而心主神的功能与疼痛感受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疼痛的感受以及表现疼痛的行为方式,与过分关注、心理暗示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19]。故此期取穴以肝胆经、心经穴为主。近部穴位可取膻中,其为心包募穴、气会,有开胸解郁之功;期门,肝经募穴,有疏肝理气之效;阿是穴,局部胀痛处。

乳痛症病位在胸部,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胸部腧穴是治疗本病的首选。现代研究[20]表明,乳房受第2 至第6 肋间神经的皮支支配,针刺治疗乳腺疾病的处方中,胸部常用的屋翳、膻中、乳根、期门、阿是等腧穴,均位于肋间神经在乳房处的分布区域,体现了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根据“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可取上背部与乳房相对的小肠经天宗穴,《灵枢·卫气》云:“胸气有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天宗同属于胸中之气街,可疏通胸乳之气,善治乳房病变[21]。远道取穴可取肝经荥(火)穴行间、输(原)穴太冲,以疏肝理气;胆经荥(水)穴侠溪、经(火)穴阳辅,以疏调胆气;心经原穴神门,以安神止痛;心包经络穴内关,以宽胸理气止痛。

2.1.2 经后期 建中滋阴经后期为女性月经周期的第5~13 天,以阴长为主,阴长期应藏而不泻,以使空虚血海渐复。此期经络输送气血以濡养乳腺组织,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类证治裁· 乳证论治》云:“乳房属胃经”,《素问· 骨空论》云:“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循腹里,上关元”。此期血海空虚、精血耗伤,若阴血不长,血海不复,乳腺复旧不全,则经前期阴血亏虚、阳生不利,气血失和而出现乳痛。《灵枢·经脉》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故此期应以建中滋阴为治则。

“冲脉隶属阳明”,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可助养冲脉,发挥濡养乳房组织的作用。近部取穴可取足阳明胃经库房、屋翳、膺窗、乳根、天枢、水道,以调阳明经气血通乳络。《千金方》中天枢穴可治“胞中痛,恶血,月水不以时休止,腹胀肠鸣,气上冲胸”。《圣济总录》云:“盖妇人冲任,为经脉之海,上为乳汁,下为月事”。水道穴临胞宫,有利水通经之效,水运则血行,经调则乳通。远道取穴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照海,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为强壮要穴,可健运脾胃,促进气血化生;三阴交为脾经穴,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健脾活血之效;太溪为肾经原穴,可补益肾气;照海有滋肾养阴之效。

2.2 以舒筋为原则指导针刺手法人体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体,表里脏腑及皮、脉、肉、筋、骨等,无不贯穿着层次的理念[22]。《黄帝内经》中早有专篇提出,因人体层次不同,针刺的层次也应有所不同,皮、肉、筋、脉、骨各个层次应该采用不同的刺法。例如《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

乳腺组织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浅筋膜含有丰富的脂肪、结缔组织、平滑肌纤维,乳腺腺叶、腺小叶和脂肪组织都有纤维组织包围,归属中医“筋”的范畴。有学者[23]指出,以调节局部血气为目的的针至病所更有利于取效。因此,乳腺局部穴位的针刺手法上,应以“舒筋”为原则,针刺深度应刺至皮下浅筋膜层,针刺角度多为平刺或斜刺。在针刺治疗中,为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针刺的方向常朝向病位[24]。现代研究[25]表明针刺镇痛应刺向病灶。针刺治疗乳痛症时,针刺局部的腧穴如膻中、乳根、屋翳、阿是时,针尖应指向病灶处。进针后,同一穴位可向疼痛位置进行多向透刺,一来可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来取穴少而刺激量大,使针感容易扩散、传导,以宣导局部气血,达通筋止痛、舒筋活血之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点刺放血具有加强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疏泄壅滞、畅通筋脉,筋脉通则乳痛自除。故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点刺放血的方法,常选用膻中、乳根、天宗等穴,以通乳散结[26,27]。

3 结语

针刺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腧穴发挥作用,临床通过穴位处方、针刺手法等来实现治疗效果。本文对周期性乳痛的针刺治疗方案加以分析论证,以“调周”为原则指导穴位处方,以“舒筋”为原则指导针刺手法,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提供更多思路。

猜你喜欢
乳痛膻中周期性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每天做做养心操
数列中的周期性和模周期性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为何会乳房胀痛
基于扩频码周期性的单通道直扩通信半盲分离抗干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