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在“文言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08 13:50
中学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白话文文言逆向

王 玲

随着统编新教材中文言内容比例的增加,一线教师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积极寻求文言文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文本创作时代与当代学生相隔久远,遣词造句、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痛点。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基础,因此,打开文言文翻译教学的通路,对于改善文言文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极大帮助。逆向思维法在教育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能引导学生调整思考角度,从全新的视角出发辩证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将其运用于文言翻译教学,对于改革和创新文言翻译教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一、逆向思维:文言翻译教学中的“反弹琵琶”

逆向思维也被称为求异思维,是针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和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思维模式,强调“反其道而思之”,让个人的思维朝着“常规思路”的对立面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基于问题反面进行探索,以获取不一样的思考结果。随着教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进,逆向思维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从相反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

传统的文言翻译教学以“串讲法”为主,教师带领学生先逐字逐句地对文言文进行解释和翻译,再在此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疏通和整理,接着对段意进行梳理概括,最后总结文本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这样的教学虽然让学生学会了这一篇文言文,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主解读能力,也导致学生对文言翻译的学习兴致不足。传统的“串讲法”教学内容少、教学速度慢、教学效率低,文言翻译有必要跳出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转换教学角度,提升整体教学效率。高中生生理和心理成长进入追求个性化的阶段,与常理相悖的东西对于他们更有吸引力,“反弹琵琶”的飞天、“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更符合他们的个性化追求,在文言翻译教学中合理引入逆向思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习视角和方法等都十分有利。

二、逆向思维在“文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翻转翻译逻辑:先确定谁不译

文言翻译的教学一直都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先确定哪些字需要翻译,然后发挥文言字词积累经验,依据“增、删、补、留、调、换”六字法逐字逐句地翻译文言文。在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字词知识积累,这种翻译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需要花费的时间长,效率低,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限,这是文言翻译的思维方式和方式方法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翻译逻辑之下,虽然学生最终能完成任务,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已经陷入了思路的困局。要想实现突破,可基于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先确定“哪些不用翻译”,运用这种逆向思维来进行文言翻译,可以打开文言翻译的新思路。

翻转翻译逻辑下的文言翻译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感,比如对下列句子进行翻译。①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本句中有哪些字“不用译”。首先,“祁国公”属于爵位名称,“宗说”为人名,“祁国公宗说”与“南宋名将岳飞”的结构是一样的,不需要翻译。在这样的翻转翻译逻辑下,第①句8 个字,只剩下三个字需要翻译。其次,怎样让学生明白“宗说”是人名。传统的文言翻译教学是依据句式结构逐步分析,通过对“宗说”后的句子意思的分析判断“宗说”为人名。在逆向思维的翻译逻辑下,可直接调取已有的学习知识经验,先判断“宗说”为人名,再对其后的内容进行翻译。我国古代称谓的常识,往往是“身份+姓名”“官职+姓名”“爵位+姓名”“籍贯+姓名”等形式,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宦者令缪贤曰”,“宦者令”为官职名,“缪贤”为人名。在常规的文言翻译教学模下,是根据文言翻译后的知识总结出古代称谓的惯例,而基于逆向思维的翻转翻译逻辑,可以直接将已经掌握的古代称谓惯例应用在新的文言语句翻译之中。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完成对文言翻译的高效学习,并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布置例题,巩固锻炼学生的逆向文言翻译逻辑:②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③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针对②和③,先确定谁不译,御史、东郊、常州、商英、僧德洪等官职、法号、地点、人名等不用译,换而言之,运用逆向思维,先定名词,因为“名词不用译”。

基于逆向思维的翻转翻译逻辑式文言翻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增、删、补、留、调、换”六字法文言翻译逻辑,让学生把握名词不用译,再通过不用译的名词反向理解需要译的部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找到了“便捷”的文言翻译技巧。

2.逆向翻译套路:由现代译古文

文言翻译教学的惯常套路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通过综合运用通假字、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将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变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在传统的文言文翻译教学中,日常的文言教学以及课后练习都是以上述内容为主,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以便在后续的文言翻译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但是长期在这种简单重复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文言翻译的学习也成为机械的重复。而运用逆向思维来设计文言翻译的课堂教学内容,由现代译古文,使文言翻译的学习变成了一项极具趣味性的“新型挑战”,能激发学生对文言翻译的学习兴趣,实现对文言翻译相关知识的高效学习和文言翻译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文言专题学习活动中,可设计两种不同形式的翻译作业,一种是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另一种是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种新的作业形式能给枯燥的文言翻译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面对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作业,学生首先会对这种作业形式感到新奇,而后进入“无措”的状态,不知道怎样“写出”文言文。针对于此,对于白话文句式的设计要由简入难、层层递进,给学生适应的空间。例如:

①(这)有什么难办的?

②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就在这一场战役。

③第二年,甲军与乙军在清阳恶战一场,甲军打败逃向汉水。

④白居易由于太过忠诚耿直而多次被排挤,干脆就放纵自我喝酒作诗。

⑤为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表彰,他们的墓门之前被(人们)立了石碑。

五个句子层层深入,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思维模式有可能翻转不过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翻译,然后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了解古文言与白话文的表达差异。比如第①句,大部分学生翻译为“此有何难?”这种翻译结果是依据白话文句式进行“顺序翻译”,学生理解了此句属于宾语前置结构,但是忽略了文言文的行文习惯往往是“何难之有?”同理,第⑤句的翻译,有学生翻译为“于其墓门前竖一石碑,以彰其所行”,首先学生能明白此句为状语后置结构,但是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往往是“立石于其墓之门”。通过教师对学生答案和古文言表达习惯的解析,学生对逆向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认识到文言翻译过程中表达句式的习惯性问题,要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出发,转换思维模式,将其运用在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学习中。

逆向翻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文言现象,理解文言翻译的规则,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文言的探究能力。

3.逆向翻译思路:从“结果”找“经过”

整篇的文言文翻译是学生考试中最为头大的内容,也是日常学习中的一座大山。教师在开展整篇文言文的翻译教学时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对于与白话文表达存在较大差别的文言文,让学生简单地理解已是不易,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掌握所有知识点,则是难上加难。以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为例,老师教学的常规翻译思路是让学生先读文言文的文本,初读之后会有不理解的地方,结合文后的题目再读、深读,整个过程花费很多时间,也让学生形成无力感。而对于课文的翻译问题就更大,要求学生既做到准确翻译,又能精准把握文本核心内容。为了将文言翻译的教学“化难为简”,不妨采取逆向阅读翻译法,先分析结论,再去理解文本内容。

以解答文言文主客观阅读题目为例。逆向阅读法是先读文本后的选择题题干和选项,再在选项内容的辅助之下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最后将两者进行对比,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选项中会有错误项,学生在通读选项回到文本阅读中时,通过几个选项与文本内容的对比能发现问题,助力文言文内容的翻译。

再以日常文言文阅读翻译为例。常规的文言文翻译思路是利用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字句进行翻译,而采取逆向翻译思路,首先要总结“答案”,再在“答案”的加持下去翻译文言文。不同体裁的文言文在创作过程中有其既定的规律,以史传类文言文为例,完整的史传文章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开头介绍传主的基本信息,如姓字、籍贯、年少经历及其品格等;中间部分集中介绍传主的事迹及功勋,并对其思想品格进行充分展现,明确其功过;结尾往往是传主的离世及后世评说、子孙介绍等。有了“标准答案”后,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能迅速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详细信息厘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最后针对个别字词进行深入理解。

打破常规的翻译思路,运用逆向翻译思路,先找到“答案”,再从答案出发去理解课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效率,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三、结语

在文言翻译教学中引入逆向思维,创新文言翻译的思路与方法,将文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能有效将文言文翻译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入探究。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文言学习方法,真正实现文言翻译教学的高效性和创新性,助力学生翻过文言翻译学习的“高山”。

猜你喜欢
白话文文言逆向
逆向而行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胡适妙解白话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