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
—— 以《祝福》教学为例

2024-04-08 13:50
中学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鲁镇祝福鲁迅

丁 瑛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围绕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互助,并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加强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学习感悟,也能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在小说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建构、深层探究、学科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活学生的审美鉴赏意识和文化感知能力。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小说教学的实际要求,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小说教学融合起来,以此凸显学习任务的驱动性以及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祝福》以“我”的视线为主要线索,展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无情批判,同时也略带嘲讽意味地展现了以“我”为代表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此篇小说的魅力,教师可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而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一、 整体分析,把握要点

1.课程分析

《祝福》是一篇现代小说,从其文体和主题来看,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可知,这一任务群的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因而,在《祝福》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还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小说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思想。另外,根据课程标准中“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等相关要求,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开阔的表达空间,鼓励他们续写、改写重点语段或整篇作品,让他们在审美鉴赏和文学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审美创作和文本赏读能力,帮助他们增加鉴赏经验,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品味[1]。

2.教材分析

《祝福》一文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多篇经典小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等,构成了一个以小说为主要素材的专题单元。从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来看,其人文主题为“小说中的人间百态”,在阅读小说时,要引导学生立足小说的创作背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观察和分析小说中复杂的社会现实,溯源小说人物的命运轨迹,体会他们在人生历程中的苦痛挣扎。此外,围绕“要注意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等具体要求,要指导学生查阅背景信息、品味小说“三要素”,在文本鉴赏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感悟小说的社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想、表达见解。

《祝福》是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从编排的顺序看,教材编写者将其作为小说单元的范例,旨在引导教师做好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把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并将有效经验迁移到其他小说文本的阅读中。因而,在《祝福》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设计阅读任务时,务必要注重内容和任务的典型性,确保学生在“学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学方法”“用方法”,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由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过渡。

3.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文体特征,也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经验,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故乡》等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他们也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能够独立阅读文本、产生感性认知。但是,从总体上看,此阶段的学生尚且缺乏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很难全面地认知和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难以深入理解小说背后映射的社会风貌和深刻主题,在解读小说文本价值时还存在一定困难与障碍。而且,《祝福》一文的写作背景为旧中国,这与当代高中生的生活背景有所不同,学生对旧中国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等了解得不够全面,自然也无法理解小说中的民俗习惯以及人物的具体行为等,这也在无形中拉远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由此可以看出,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指导学生解读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以及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是《祝福》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教师要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串联文本内容、教材资源、课外材料等,带领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关联各项要素,解读小说的文化内涵,了解小说中的社会风貌,并从整体上把握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2]。

二、 设定目标,明确导向

基于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分析,教师把握了《祝福》的教学要点,了解了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从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情感价值等多个维度,设计驱动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解读小说文本[3]。依据上述诉求,教师在小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要提前设定目标,让学生明确阅读和实践的导向。综合整体分析的结论和成果,可从如下五个维度设定目标。

①了解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以及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②在文中圈画出重点词汇和语句,比较分析“我”和其他鲁镇人对祥林嫂死亡的看法与态度,尝试解析“我”的真实体会,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

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原他们的形象特点,并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了解“看客形象”的深层内涵,由此解读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④依据小说中的矛盾和冲突,深度探索小说的主题,并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的个人经历,挖掘小说的深层主旨以及鲁迅先生对“人与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⑤尝试运用文学评论、随笔等方式,多角度地评析《祝福》这篇小说,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创新见解,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

三、 创设任务,推动实践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祝福》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文本全貌、理解小说主题,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以及卓越的文学造诣。

1.课前任务——知人论世,走进文本

课前任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梳理信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以上目的,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提前查阅和搜集与鲁迅、《祝福》相关的资料,使他们带着材料走进文本,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

《祝福》课前任务设计

【走进鲁迅】

阅读鲁迅先生的人物传记,查阅相关百科消息,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并尝试以人物年表或时间轴等方式还原鲁迅的人生轨迹。

【走进《祝福》】

阅读《祝福》,了解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的核心观点,围绕“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等基本问题,全面了解《祝福》的文本内容,并将文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做好批注和标记,为课堂阅读和学习活动储备资源。

2.课堂任务——疏通内容,理解主旨

通过完成课前任务,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设计课堂实践任务,指导学生疏通小说的内容。

《祝福》课堂任务设计

【梳理情节】

阅读小说《祝福》,按照以下时间节点,围绕“祥林嫂”这一核心人物,运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节点:①到鲁镇前;②初到鲁镇;③来年春天;④来年底;⑤又过了两年;⑥一年秋天再次到鲁镇;⑦重回鲁镇的第一年;⑧重回鲁镇的第二年;⑨重回鲁镇第三年;⑩距离初到鲁镇大约有十三年。

【还原人物】

圈画文本中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尝试为“祥林嫂”绘制人物肖像图,体现她的外形、神态等特征,并结合祥林嫂的经历,深入探讨“祥林嫂是否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过”这一问题。

除了情节、人物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矛盾冲突等要素,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学习任务,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素材和支架,以便他们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3.课后任务——回顾课堂,精准评价

基于课前任务和课堂任务的实践成果,教师也要重点设计课后任务,以课后任务为载体,带领学生回顾课堂中的阅读成果,引领他们展开精准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祝福》课后任务设计

根据下列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①能够准确理解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和语句,把握鲁迅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并能针对相关情节、人物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思辨式的互动和讨论。

②能够综合运用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层面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评述和分析,并发表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③能够深度挖掘小说的文本思想,体会其思想意蕴和美学价值,并能尝试探索不同的鉴赏角度和审美方法。

④能够理解《祝福》中的文化现象,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从整体分析、设定目标和创设任务三个维度入手,以《祝福》为对象,在高中小说教学中运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等要素展开了深层解读。借助这一方式,学生不再停留于“讲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而是在分析情节、研读语言、解构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说中映射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因素。基于此,学生逐渐强化了小说阅读的深度,理解了小说形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能初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会其创作意图。

猜你喜欢
鲁镇祝福鲁迅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