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及有效的防范措施

2024-04-09 18:00岳明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9期
关键词:粘虫斑病玉米螟

岳明

随着近些年玉米品种同质化,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玉米,使得大田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逐年加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发生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基层地区群众在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控过程中,一味的使用化学农药开展病虫害防治,药物应用不规范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影响到玉米品质和商品价值,不利于提高种植效益,同时也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范围。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希望对更好的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确保玉米栽培安全有一定帮助。

玉米是全球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是农民的重要经济作物,加强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作物损失,保证玉米的高产和良好的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传统的农药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病虫害综合防治强调绿色、可持续的防治策略,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再加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日益关注,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够确保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有助于延缓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产生。通过轮作、病虫害监测、合理施药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药的依赖,保持防治效果的持久性。为此,就需要在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要认真做好玉米病虫害流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明确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流行趋势,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称为北方叶斑病),是由真菌Setosphaeria turcica(旧称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这种病害在玉米生长季节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它的发展和传播尤为严重。玉米大斑病主要侵染叶片,也可影响叶鞘,严重时影响玉米的整个生长。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均可发生,但通常在玉米长至一定高度后,即开始拔节后,病害才开始明显发展。该病原菌的孢子可以通过风、雨水和农具等传播到健康植株上,传染源通常是残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高湿度和适度温暖的天气(20-28℃)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连续的雨天、高湿度和露水是病害发展的主要条件。初始症状通常是叶片上的小圆点,随后发展成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灰绿色斑点,边缘有暗色边框,中心灰白色。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迅速扩大,最终可导致叶片大面积枯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减少产量。不同品种的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玉米的拔节至吐丝期是大斑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控制不好,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玉米小斑病

小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常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此外,种植密度过大、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等情况也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或暗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明显,病斑中央部分呈灰白色。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变黄枯死。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表现为长条形或梭形,病部组织呈现褐色或暗褐色。病害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在病害初期,病斑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可形成连片的病害区域。在严重的情况下,病害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

3、玉米銹病

玉米锈病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病害,由锈菌引起。玉米锈病主要由三个不同的锈菌引起,分别是小麦粒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zeae)、小麦革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和玉米锈菌(Puccinia sorghi)。这些菌主要以菌孢子和宿主植物残体为侵染源。玉米锈病在高湿、低温的环境条件下较容易发生。通常在气温为15-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连续降雨或露水滋生的情况下,病害发展最为迅速。锈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半透明的黄色椭圆形或线状斑块。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块上会出现黑褐色或棕色的孢子堆,形成类似锈粉的病斑。茎部也会出现病斑,病斑表面同样有黑褐色或棕色的孢子堆。当茎部受到感染严重时,会造成茎膜组织的破坏,导致植株倒伏现象。玉米锈病也会影响穗部,造成穗柄和穗颈的感染。受感染的穗颈和穗柄会呈现黑褐色的病斑,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锈病菌孢子可以通过种子传播,感染新一年的作物。这是玉米锈病长时间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途径。

4、玉米螟

玉米螟的幼虫体长约2.5cm,颜色从淡黄色到粉红色不等,身体上有细小的黑点,头部为棕色。成年玉米螟为一种小型蛾,翼展约2-3cm。前翅呈淡黄色,上面有暗色波状条纹;后翅灰白色。卵呈扁平状,排列成一片,通常产在玉米叶背面。蛹呈棕色,通常在土壤中或玉米茎内越冬。幼虫主要取食玉米的幼穗和须根,也会侵入茎秆内部取食,造成玉米植株内部损伤。幼虫取食玉米须根时,会造成玉米吐丝不良,影响授粉。在玉米茎秆内取食,导致茎秆内空洞,严重时可造成植株倒伏。取食玉米穗时,会导致穗部受损,籽粒减产,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玉米螟一年中可能有多代发生,与地区气候条件有关,在温暖地区一年可有3代或更多代。成虫主要通过飞翔传播,幼虫会随着受害的玉米穗被风、机械或其他方式传播。成虫活动时间通常在黄昏或夜间,这是成虫交配和产卵的主要时间。

5、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指一组能够影响玉米生长的蚜虫,包括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和其他几种可能会危害玉米的蚜虫。这些害虫通过吸取植物汁液进行营养摄取,对玉米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玉米蚜体型小,一般呈绿色或黄绿色,体型扁平椭圆形,成虫体长约1.5-2.5mm。玉米蚜是常见的种类,除此之外,谷蚜(Sitobion avenae)等也可能危害玉米。蚜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一年中可以繁殖多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能快速增长。虽然被称为玉米蚜,但它们也可能寄生在其他禾本科植物上,如,小麦、大麦等。在温带地区,蚜虫可能会在冬季以卵形态越冬,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可能会全年活动。许多蚜虫种类可以通过翅膀迁移,寻找新的寄主或逃避不利环境。蚜虫通过口器刺入植物导管吸取营养,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变形、发黄、卷曲,严重时植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会粘附在植物表面,吸引蚂蚁,并且蜜露上会滋生煤污病(黑色真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蚜虫是许多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它们可以在吸食过程中将病毒从一个植物传播到另一个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蚜虫种群能够迅速增长,对玉米造成大面积的为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①优选玉米品种

优选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是减少病虫害发生流行率的有效方法。选择对常见病害如玉米大斑病、玉米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蚜等有抗性的品种。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的品种,这样的品种生长更健康,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更强。在确保抗病虫性的同时,还需考虑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成熟期等农艺性状,确保经济效益。考虑品种的整体表现,包括生长周期、产量潜力、耐逆性等,确保在提高抗病虫害性的同时,不会严重影响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例如可以选择使用郑单958、伟科702、登海605、良玉99、联创808等接种。在选择优质玉米品种的同时,还应该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同一个品种,一个区域可以主推2~3个玉米品种交替种植,这样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提升植株的抵抗力。

②合理轮作

玉米合理轮作制度是一种农业管理实践,通过有计划地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玉米和其他农作物来打断病虫害的生命周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并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轮作可以减少特定害虫和病原体累积,因为它们在非寄主作物生长期间无法有效繁殖。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根系结构,可以帮助改善土壤孔隙率和水分保持能力。轮作增加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促进有益生物的存在,如授粉昆虫和天敌。某些作物,特别是豆科植物,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增加土壤氮含量。通过轮作,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一般适宜与玉米进行轮作的农作物有大豆、小麦、豇豆(长豇豆)、油菜、甜菜、高粱或其他谷物。

③加强种植地的翻耕整地与施肥

为了在玉米病虫害防控期间实现优质高产,种植地的选择、翻耕整地以及底肥施入方案至关重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土壤pH值适中的地块,以保证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避免连作地块,实行轮作制度,以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和蔓延。在秋季进行深翻耕,深度一般在20-30cm,以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越冬病源菌和虫卵。春季播种前进行浅翻耕,深度约10-15cm,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播种质量。翻耕后进行整地,使土壤细碎、平整,有利于播种和出苗。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一般每亩使用完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kg。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入氮、磷、钾等化肥,以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底肥施氮、磷、钾肥的比例可按1∶2∶1.5左右进行。根据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适量施入硼、锌、铁等微量元素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于土传病害较为严重的,可以在田间施入生防菌肥,如枯草芽孢杆菌等,每亩使用量控制在200-300g,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抑制病菌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

①粘虫板防治技术

粘虫板,又称粘虫带或粘虫纸,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通过粘性表面捕捉飞行中的害虫来减少作物受害。在防治玉米害虫时,粘虫板可以用来监测或减少害虫数量,尤其是对于飞行的成虫阶段较为有效。粘虫板包括了黄色粘虫板和蓝色粘虫板。黄色对许多飞行害虫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蚜虫、叶蝉等。蓝色对某些害虫有吸引力,比如小菜蛾。作为监测工具时,通常每亩设置20-30块粘虫板。如果用于大面积防治害虫,可能需要更多的粘虫板,具体数量取决于害虫的压力和作物的价值。粘虫板的高度应调整至与作物的高度相当,以便能够有效捕捉到成虫。对于玉米来说,初期可能需要较低的位置,随着玉米的生长,粘虫板也应适时调整高度。一般来说,每2-3周更换一次粘虫板是较为常见的做法,但这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粘虫板应均匀分布在田间,不要仅仅集中在某一处。雨后或灰尘多的条件下,粘虫板的粘性会降低,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和更换。粘虫板可能会误捕非目标生物,如有益昆虫等,应尽量减少对这些生物的影响。

②杀虫灯防治技术

振频式杀虫利用高频振动波(通常在20kHz-70kHz之间)作用于害虫,破坏害虫的生理平衡,导致其失去生活能力或抑制其繁殖能力。这种方法对害虫具有较高的杀伤力,但对玉米和环境的影响较小。每亩设置的数量取决于玉米种植密度和害虫种类。通常情况下,每亩设置3-5台振频式杀虫灯即可。在害虫密度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设置数量。振频式杀虫灯应设置在离地面1.5-2m的高度处,以便更好地覆盖整个植株。同时,避免将振频式杀虫器安装在植株顶部,以免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田间布局时,振频式杀虫灯应均匀分布,确保整个田块都能受到覆盖。相邻振频式杀虫器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5-10m左右。在害虫活动频繁的时间段开启,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时分。在害虫活动较少的季节或地区,可以适当减少开启时间。关闭时间则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

3、生物防治

①天敌防控

玉米蚜虫和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它们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玉米蚜虫和玉米螟的天敌,以及在大田中培养和释放的方法、释放量和释放频率。玉米蚜虫的天敌有草蛉、瓢虫,玉米螟的天敌有赤眼蜂、拟步行虫。在苗圃或温室中繁殖害虫天敌,如草蛉、瓢虫等。通过人工饲养赤眼蜂,将其寄生在玉米螟虫体内。在玉米田中,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只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瓢虫等)。草蛉每亩释放量为500-1000头,瓢虫每亩释放量为200-300头,赤眼蜂每亩释放量为10000-20000头。草蛉和瓢虫根据蚜虫和玉米螟的发生情况,每隔7-10天释放一次。赤眼蜂在玉米螟发生初期,每周释放一次,直至玉米螟危害得到控制。

②生物农药防控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推荐使用菌根菌、拮抗性细菌制剂。菌根菌每亩施用2-4kg菌剂。拮抗性细菌每亩施用2-4kg菌剂。在播种前,将菌剂与农家肥混合均匀,翻入土壤。也可在玉米生长期间,通过喷雾器将菌剂喷洒在植株上,增加植株抗病能力。玉米锈病推荐使用锈菌宁,每亩施用50-70g,加30kg水稀释后喷洒在植株上。在锈病发生前或初期,喷洒锈菌宁溶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4、化学防治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推荐使用50-70g/L的苯醚甲环唑20-30mL,或20-30g/L的嘧菌酯10-15mL,兑水量40-50kg。根据病害发生情况,每隔7-14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玉米锈病推荐使用50-70g/L的三唑酮20-30mL,或者30-50g/L的丙環唑15-20mL,兑水30-50kg,每隔7-14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玉米螟推荐使用100-150g/L的苏云金杆菌30-50mL,或者50-75g/L的虫草菌20-30mL,兑水量40-50kg,每隔7-14天喷洒一次,连续1-2次。玉米蚜虫可以使用10-20g/L的吡虫啉10-20mL,或者5-10g/L的啶虫脒5-10mL,兑水40-50kg,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1-2次。

综上所述,加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涉及到粮食安全、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只有通过绿色、可持续的方法,结合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防控玉米病虫害,保障粮食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477200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马铺镇政府)

猜你喜欢
粘虫斑病玉米螟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