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与有效综合防控措施

2024-04-09 18:00申杰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9期
关键词:草害吸浆虫纹枯病

申杰

小麦的病虫草害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变得更为突出。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加为真菌性病害提供了理想条件,同时极端气象事件的增多也导致病害暴发。人为活动引发的土壤失衡、化肥滥用和不合理农业管理使小麦更易受害。为对抗这一挑战,科学综合的防控策略则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包括轮作与品种选择、生态平衡的虫害防治、科学耕作与草害防控、锈病防治与土壤管理,以及吸浆虫防治与监测网络建设。相信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在当今农业生产中,小麦的病虫草害问题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挑战。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劣变化,小麦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病原体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而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繁发生更加剧了病害的爆发。同时人为活动引发的不合理农业管理也加剧了小麦的脆弱性。本文将探讨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科学综合防控策略,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对日益严峻的小麦生产环境。

一、小麦病害发生特点

1、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小麦病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为纹枯病、锈病等真菌性病害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这些病原体迅速繁殖,势必对小麦造成更大的威胁。特别是纹枯病,其在20℃~25℃的环境下发病率明显升高,使得小麦更易受其危害。

極端气象事件的增多也成为小麦病害爆发的诱因。全蚀病等根部病害对气候的适应性相对较差,而极端气象事件,如强降雨、持续高温,往往使得这些病害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这种暴发性的特点极大地加剧了小麦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此外气温的波动也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周期,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小麦作为一种寒冷季节作物,对气温的敏感性较高。气温的不断波动,尤其是出现极端的寒潮或酷热天气,容易导致小麦抗病性下降,为各类病害提供了可乘之机。

2、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在小麦病害的形成和传播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过度依赖化肥和单一品种种植破坏了小麦生态平衡,显著降低了小麦的抗病性。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失衡,使得一些病原体的天敌减少,病害得以滋生。同时单一品种种植使得病害更容易在种群中传播,形成爆发性的局面。

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也是小麦病害频发的原因之一。频繁的化学农药使用不仅对有益微生物产生负面影响,更导致病原体对农药的抗药性增强。这种抗药性的提高使得原本可以被有效控制的病害变得难以治理,进一步加剧了小麦病害的发生。并且单一作物结构也显著增加了病虫害的暴发概率。同质的种植结构为病害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传播环境,使得一旦某一种病害发生,其在整个田间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这种集约化的种植方式,虽然提高了产量,却也为小麦病害的蔓延创造了不利条件。

二、小麦虫害发生特点

1、生态失衡

过度依赖单一农业模式和频繁使用化学农药已经成为当代农业实践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这种做法却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失衡,特别是在小麦种植领域。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小麦虫害的暴发,这一现象在农业生产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过度依赖单一农业模式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失去了多样性。大面积的单一小麦种植区域让害虫得以迅速适应并繁殖,因为它们可以轻松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这种单一性也使得植物对于某一具体害虫的抵抗力下降,因为缺乏其他植物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对抗虫害的联合体系的障碍。其次,频繁使用化学农药加剧了这一问题。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还降低了小麦天敌的数量。天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控制害虫种群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农药的毒性,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这进一步为害虫提供了繁殖和传播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过度使用农药更是导致了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的增强。害虫群体中的个体,如果幸存下来,很可能具有对常规农药的抗性,这就需要更多或更强效的农药来应对。这种农药与害虫之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了环境中农药残留的增加,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2、气温升高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温暖气候变化对小麦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虫害频发方面。气温上升引发了虫害季节的延长,为害虫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生存和繁殖窗口,对小麦的威胁日益加大。

气温上升导致了虫害季节的显著延长。随着气温升高,虫害的活跃期相应延长,使得它们在农田内的存在时间更长。这不仅意味着更长的时间内小麦受到虫害的威胁,而且也提供了害虫更多的机会来完成其繁殖周期,从而加剧了它们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另一方面,适应高温环境的虫类,如螟虫等,可能在更多区域大量繁衍。高温环境使得原本适应寒冷的地区变得更加适宜这些虫类的生存,它们可能向新的地理范围扩散。这样的扩散不仅使得原本相对安全的小麦生长区域面临新的威胁,而且也加大了农业生产者控制害虫的难度。

三、小麦草害发生特点

1、农田管理不善

农田管理不善是导致小麦草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度耕作和不合理施肥破坏了土壤结构,为杂草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条件。这种草害通过竞争水分和养分,对小麦生长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影响。

过度耕作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频繁的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失去了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益的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对小麦有害的杂草则因此得以大量繁殖。这种破坏性的土壤管理实践为草害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同时不合理的施肥也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土壤酸化和养分失衡,还可能使某些杂草受益。这使得小麦与杂草之间的竞争变得极不均衡,杂草更容易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从而危及小麦的正常生长。而最终这种不善的农田管理,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养分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小麦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同时也为各类杂草提供了繁衍滋生的机会。杂草通过高强度的竞争,不仅抢夺了小麦的生存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麦的生态环境,使得小麦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影响到整个农田的可持续生产。

2、气候变化威胁

气候的剧烈波动直接威胁着小麦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下。其中干旱和暴雨成为小麦面临的双重威胁,直接削弱了小麦植株的生理抵抗力,为草害的滋生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

在干旱情境下,小麦植株的生长状态受到极大的冲击。土壤干燥使得小麦的根系难以获取足够水分,导致植株水分亏缺,生理机能紊乱。这种状态使小麦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草害的侵袭。同时,由于干旱条件下杂草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环境,与小麦展开竞争,加剧了小麦生长的不利局面。其次,极端的暴雨也对小麦产生负面影响。过多的降水导致水涝,使小麦根系处于氧气匮乏的状态,削弱了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杂草的快速生长可能导致土壤中养分的大量消耗,使得小麦等农作物面临养分匮乏的困境。这种生态系统内的不平衡状态可能进一步加剧小麦的脆弱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生态因素的干扰和侵袭。

四、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控措施

1、纹枯病综合防控策略

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常见而具有破坏性的病害,其防治需要全面的、综合的策略来确保有效性。在纹枯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病情常呈爆发性增长,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巨大威胁。

①轮作与品种选择是关键的防控手段之一

通过实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中断病原体的滋生周期,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选择抗病品种是另一项重要的措施,这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小麦抗病性,降低纹枯病对麦苗的威胁。

②合理的土壤管理是纹枯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湿润,可以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有机肥的使用还能改善土壤质地,降低纹枯病的傳播风险。

③定期巡查是早期发现病害的关键步骤

一旦发现小麦田中病株率达到15%以上,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这时可选择使用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当然纹枯病的防治也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生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高温多雨的气象条件下,增加防治频次,注意及时调整农药类型和浓度,以确保防治效果。

2、蚜虫防治与生态平衡

蚜虫,作为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庄稼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进行蚜虫防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对作物的直接保护,还需要思考如何在防治中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①生态平衡理念的引入是蚜虫防治的切入点之一

传统的农业防治往往以化学农药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迅速降低蚜虫的数量,但也会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生态平衡理念提倡在蚜虫防治中采用更加生态友好的手段,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②引入天敌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些天然小动物,如瓢虫、蚜茧蜂等,是蚜虫的天敌,对控制蚜虫的数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蚜虫防治中,我们可以使用人工手段引入天敌,如喷洒含有蚜茧蜂幼虫的水溶液,或释放购买的瓢虫进行天敌调控。

③农田的合理管理也是蚜虫防治中的关键环节

过度施肥、不合理的灌溉以及单一作物的种植结构都会破坏农田的生态平衡,为蚜虫提供繁殖和滋生的有利条件。在农田管理中,采用合理的密植和早春深翻等农田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缓蚜虫的传播速度。这种方法通过改变小麦生长环境,减少蚜虫的繁殖和迁移,降低了病害的发生风险。

3、草害防控策略与科学耕作

草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威胁不可忽视,因此在农业管理中,草害防控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结合科学耕作理念,我们能够在防治草害的同时,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①科学施肥是草害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过度施肥容易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助长杂草的滋生。因此,在农田管理中,我们要依托土壤检测结果,科学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搭配化肥,维护土壤的生态平衡,减缓杂草的繁殖速度。

②机械除草也是科学耕作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机械,我们能够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前提下,对田间杂草进行有效的清理。定期的机械耕作既可以削弱杂草的竞争力,又能够提高小麦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潮湿环境对小麦的不利影响。

③科学的灌溉管理也是草害防控的一环

适量的灌溉能够维持小麦的生长需要,但过度灌溉容易造成土壤湿度过大,为杂草提供繁殖的有利条件。因此在灌溉管理中,我们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科学调整灌溉水量和频率,确保土壤湿度适中,降低杂草的生长速度。

4、锈病防治与土壤管理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锈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病害。为了有效控制锈病的蔓延,综合的防治措施与科学的土壤管理至关重要。

①在锈病高发季节,及时的监控和防治是关键

当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立即采取防控措施。根据以往的防治经验,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这些药剂在实际使用中,以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为主。每10天进行一次喷施,连续喷施2~3次。

②保持土壤通风透光也是土壤管理的重要一环

通过机械翻耕和定期的土地整理,保持土壤的松散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减缓湿度过大对锈病传播的助推作用。此外在锈病的高发季节,密切监控田间状况,特别是叶片、叶鞘和穗部。一旦发现锈病的早期症状,立即进行化学防治。及时防治有助于控制病情的蔓延,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5、吸浆虫防治与监测网络建设

吸浆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小麦的吸汁活动可能导致叶片萎缩、生长迟缓,甚至影响穗部发育。因此,为了维护小麦的生长状况,实施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与建设监测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①建立一个全面的吸浆虫监测网络至关重要

这包括在农田内布设虫口监测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图像识别、传感器数据分析等,实时监测吸浆虫的活动。农业专家可以通过这个网络迅速了解虫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②及早发现吸浆虫的踪迹是防治的第一步

通过监测网络获得的数据,可以提前发现吸浆虫的迹象,使防治更有针对性。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可采用80%氟虫腈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每亩用水50kg,早晚喷雾,连续喷雾2~3次,可有效控制吸浆虫的数量。

③维护农田的卫生状况同样是吸浆虫防治的一环

及时清理废弃植株,减少吸浆虫的藏身之地,有助于控制虫害的蔓延。此外在肥料中加入微量元素硒,提高小麦的自身防御能力。确保小麦植株的养分平衡,使其在受到吸浆虫侵害时更具抵抗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小麦的病虫草害问题变得更为严峻。科学综合的防控策略成为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轮作与品种选择、生态平衡虫害防治、科学耕作与草害防控、锈病防治与土壤管理,以及吸浆虫防治与监测网络建设等系列措施,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抵御气候和人为压力对小麦生产带来的威胁。只有加强农事协作、推动科技创新,我们才能共同应对小麦病虫草害所带来的重大挑战,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056300 河北省武安市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草害吸浆虫纹枯病
青海省小麦吸浆虫的分布、发生条件及防控策略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麦田吸浆虫无害化控制技术探讨
天津地区早春麦田虫害和草害防治技术
芝麻栽培中灾害防御措施
新疆甜菜病虫草害种类及防治技术探讨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