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肠炎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治疗技术论述分析

2024-04-09 07:56汪家新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9期
关键词:换水弧菌草鱼

汪家新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种病害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草鱼的健康和产量。草鱼肠炎病就是草鱼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病害。本病起初以个别鱼发病居多,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可出现群体性发病,病害率和死亡率可高达30~90%。因此,对草鱼肠炎病的系统研究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草鱼肠炎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已有许多研究成果。通过分离鉴定病原,初步确定本病的病原为肠炎弧菌和横纹肌溶解性弧菌的混合感染。对草鱼肠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当水温在20~30℃,特别是28~30℃时,草鱼感染上述病原菌的几率较大。此外,养殖密度过大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关于本病害的防治,多数人认为应注重草鱼的营养调节与水质管理,并结合使用抗生素和中草药。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某一角度的分析,未能较全面和系统地综述该病的各个方面。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草鱼肠炎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技术,以期为草鱼肠炎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病原学

1、病原类型

肠炎弧菌和横纹肌溶解性弧菌是引起草鱼肠炎病的两种主要细菌病原体。它们的形态特征、环境适应性、理化特征和生活史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肠炎弧菌通常呈现为单杆状或成对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长度在1.0~3.5μm之間,直径在0.5~1.0μm。它们可以在30~37℃的温度下生长,有鞭毛,能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存活。横纹肌溶解性弧菌也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形态与肠炎弧菌类似,但某些菌株可能在尺寸上略有差异。这种细菌也具有鞭毛,能够在水生环境中积极移动。两种细菌均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分布,可以在多种水体条件下存活,包括淡水和盐水。它们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存,适应性强,可以在不同的营养条件下生长。这两种细菌都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但以28~30℃为最适生长温度。对盐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在低盐度环境下生存。一般在pH值6~9的范围内能够正常生长。可以耐受一些消毒剂和抗生素,尤其是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抗药性。肠炎弧菌和横纹肌溶解性弧菌在其生活史中可以通过水体传播,直接或间接感染宿主。它们可以在水生植物上形成生物膜,或者在水生动物的消化道内部生存。感染宿主后,会在其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疾病。当草鱼同时被这两种细菌感染时,它们可能会在宿主体内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毒力。

2、致病机制

肠炎弧菌和横纹肌溶解性弧菌主要通过鱼类摄食感染,也可以通过水体传播和接触传播。当鱼摄食到受污染的饲料或水体中的病原菌时,病原菌会进入鱼体肠道,引发感染。细菌进入鱼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定植并繁殖。这两种弧菌都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内毒素会导致鱼类肠道炎症,外毒素则对鱼类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病原菌在鱼类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导致鱼类肠道黏膜受损,屏障功能减弱,病原菌更容易侵入鱼体内部,引发全身感染。同时两种细菌混合感染草鱼,会加重病情,导致鱼类出现严重疾病。这两种弧菌的毒素和生长代谢产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协同致病作用,使病情更为严重。细菌感染草鱼后,会抑制鱼类的免疫反应。这使得鱼类对抗病原菌的能力降低,从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二、流行病学

肠炎弧菌和横纹肌溶解性弧菌混合感染致草鱼肠炎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传染源角度来看病鱼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带菌但未表现出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另外含有病原体的水体、池塘泥土、植物等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使用未经消毒的工具、设备、网具等也会传播细菌。细菌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包括了水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和人为因素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水循环在池塘或开放水体中传播。健康鱼类与病鱼或其排泄物的直接接触也可以受到病原感染。通过摄入含有病原体的水或饲料也能导致病情的快速蔓延。人为活动如转移感染鱼类、使用受污染的饲料或水源也会造成该种疾病的加重流行。幼鱼比成鱼更易感染。受到压力、营养不良或已有疾病的鱼更容易受到感染。此外,新引入的鱼群可能没有对当地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力。从流行季节来看,春末、夏初和夏末,温度升高,病原体活性增强,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更易发生疾病。雨季水质变化大,病原体通过洪水等扩散,且鱼类抵抗力可能下降。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

草鱼肠炎病的潜伏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宿主免疫力、病原菌数量和环境条件等。一般情况下,草鱼肠炎病的潜伏期为3~7天,但在某些情况下,潜伏期可能会更长。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摄食减少,生长速度减缓。体色暗淡,无光泽,体表粘液减少,鱼体消瘦。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肠道充血,部分病鱼肠道出现炎症性肠炎、肠道出血等现象。游泳无力,行动迟缓,常停留在水体表面或底部,容易受伤。病鱼出现竖鳞、皮肤溃烂、肌肉出血等现象。随着病情加重,病鱼可能出现死亡。

2、病理变化

草鱼肠炎病病理变化常常会涉及多个器官,特别是肠道、肝脏、脾脏和肾脏。肠壁充血、出血和水肿。黏膜上皮细胞可能出现坏死,导致肠腔积液和蛋白质沉积。观察到肌纤维的溶解和坏死,这是由于横纹肌溶解性弧菌释放的毒素。肠腺会因细胞的坏死脱落而受损,影响消化功能。肝细胞水肿、坏死和炎细胞浸润。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胆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浸润。脾脏肿大,炎细胞浸润,以及脾脏结构的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肾小管腔内可能会有蛋白质沉积。肾间质可能会有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鱼鳃上皮细胞的坏死、鳃丝融合和出血。皮肤溃疡和肌肉组织中的出血及坏死是常见的特征。混合感染时,这些病原体可能会产生毒素和酶,这些分泌物可以直接破坏鱼类组织或者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

四、预防与治疗技术

1、预防技术

①加强营养调节

根据草鱼生长周期和水温变化规律,采用优质的饲料,科学调控饵料量与频次,避免鱼体营养失衡。同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维生素C、纤维素和免疫刺激剂等,以增强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常用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强鱼体免疫力,防治草鱼肠炎病。饲料添加量为50~100mg/kg。维生素E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增强鱼体免疫力。饲料添加量为5~10mg/kg。维生素B族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有助于鱼体生长和免疫力提高。饲料添加量为5~10mg/kg。免疫增强剂主要涵盖了黄芪多糖,酵母细胞壁,虫草菌丝体。黄芪多糖具有增强鱼体免疫力、抗病毒和抗炎作用。饲料添加量为100~200mg/kg。酵母细胞壁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增强鱼体免疫力。添加量为每千克饲料100~200mg/kg。虫草菌丝体具有抗病毒、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添加量为每千克饲料100~200mg/kg。根据鱼体大小、生长阶段和水质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饲料投喂量。一般情况下,草鱼的饲料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1%~3%。采用定时、定量、定点投喂方法,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同时,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

②完善水质管理

保证水体中溶解氧≥5mg/L,电导率在100~500μs/cm,pH值6.5~8.5。避免鱼类养殖密度过大,适时流换水体。通过净化和消毒处理疫病鱼池,杜绝疫病源。定期向水体投放一定剂量氧化锌或硫酸铜等抗菌药物,抑制肠炎病和横纹肌溶解性弧菌的滋生。氧化锌和硫酸铜是常用的水体抗菌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水体中的细菌性疾病。然而,这些药物的添加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药物说明书来确定,因为添加量过大会导致鱼类中毒,而添加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氧化锌的添加量通常為水体1~2g/m3,但最大添加量不应超过5g。硫酸铜的添加量通常为水体0.5~1g/m3,但最大添加量不应超过2g/m3。添加硫酸铜时,应将其溶解在水中,然后均匀泼洒入水体。同时也可以使用复合益生菌制剂加强水质调控。水质调控常用的复合益生菌制剂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聚磷菌、硅藻土菌。芽孢杆菌具有分解有机物、抑制病原菌生长、提高水质透明度等功能。硝化细菌负责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助于净化水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聚磷菌通过吸收水体中的磷元素,降低水体磷含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硅藻土菌具有吸附和降解水体中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功能,改善水质。水质恶化时如水体出现异味、藻类过度繁殖、透明度低等现象。水质定期维护主要是在每月或每季度使用一次,以保持水质稳定。养殖密度较高时也可以应用,由于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增多,水质容易恶化,需增加使用次数。复合益生菌制剂的使用量需根据水体体积、水质状况、养殖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而言,水体使用量为1~5g/m3。具体使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将复合益生菌制剂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使益生菌活化。活化后的益生菌制剂与水按一定比例稀释,确保浓度适宜。稀释后的益生菌制剂均匀撒入水体,以提高与水体的接触面积,促进益生菌发挥作用。在投放益生菌制剂后,适当搅拌水体,以增加益生菌与水体的接触机会。观察水质变化、养殖动物生长状况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次数和剂量。

③科学换水

在草鱼鱼病防控期间,换水是关键环节。当发现草鱼出现异常行为、食欲减退、体色变化等症状时,需要及时换水,以降低病原菌在水体中的浓度,减轻病害。草鱼养殖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换水,以保持水质良好,降低病原菌的滋生。一般建议每周进行1~2次换水。在季节变化时,如气温升高或降低,可能会影响草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此时需要加强换水,以保持水温稳定,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发病初期换水量建议在50~70%左右,以降低病原菌在水体中的浓度,减轻病害。定期换水时一般每次换水量为30~50%,可根据水质状况和草鱼生长需求适当调整。季节性换水时,应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换水量,以保持水温稳定,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换水方法包括了自然换水、机械换水、溢流换水。自然换水是利用水体自然流动,将新鲜水引入养殖池塘,使水体自然循环。机械换水主要利用水泵等设备,将新鲜水引入养殖池塘,将旧水排出。溢流换水是通过设置溢流口,使新鲜水从溢流口进入养殖池塘,旧水从溢流口排出。在换水时要注意确保引入的水源无污染,避免病原菌的传播。控制新旧水的水温差,避免水温波动过大,影响草鱼的生长和免疫力。在换水过程中,加强观察草鱼的生长状况、行为变化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④智能化水体调控系统

草鱼智能化水体监测系统可分为三层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磷酸盐等水质参数传感器,以及气象传感器(如气温、湿度、光照等)。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如LoRa、NB-IoT等)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接收数据后,进行实时处理、分析和存储,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预测和决策支持。选择具有较高精度和稳定性的水质传感器,如溶解氧、氨氮、pH值、水温等传感器。选择能够满足草鱼养殖环境需求的气象传感器,如温湿度、光照等传感器。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输设备,如LoRa、NB-IoT等无线传输模块。采用云计算或边缘计算技术,搭建数据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和存储。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养殖户提供决策支持。开发可视化监控界面,展示草鱼养殖环境各项参数,方便养殖户实时了解水质状况。对草鱼养殖水体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等关键参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情况,为养殖户提供决策支持。当监测到水质异常或环境变化时,系统可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养殖户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远程控制设备,实现水泵、投喂机等设备的智能化调控。存储历史数据,方便养殖户查询和分析养殖环境的变化趋势。

2、治疗技术

草鱼肠炎病防治期间,可以采用抗生素和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甲风霉素。氟苯尼考广谱抗生素,对许多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用剂量为饲料添加10~20mg/kg,连用5~7天。使用方法为混入饲料中投喂。恩诺沙星对许多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包括肠炎病。使用剂量为饲料添加5~10mg/kg,连用5~7天。使用方法为混入饲料中投喂。甲砜霉素对许多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用剂量为饲料添加10~20mg/kg,连用5~7天。使用方法为混入饲料中投喂。在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联合使用中成药进行综合辅助治疗。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了黄连解毒散、大蒜素和五味消渴散。黄连解毒散是由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使用剂量为饲料添加100~200mg/kg,连用5~7天。使用方法为混入饲料中投喂。大蒜素是从大蒜中提取,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使用剂量为饲料添加100~200mg/kg,连用5~7天。使用方法为混入饲料中投喂。五味消渴散由五味子、麦冬、天花粉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作用。使用剂量为饲料添加100~200mg/kg,连用5~7天。使用方法为混入饲料中投喂。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草鱼肠炎病,需要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控制饲料和水质,定期进行鱼病检测,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可采用疫苗接种、草药预防和治疗等方法,提高草鱼免疫力,降低发病风险。

(作者单位:232200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猜你喜欢
换水弧菌草鱼
杭州亚运泳池不换水的“黑科技”
见证!草鱼、加州鲈再度崛起
销量增长200倍!“弧菌克星”风靡行业,3天杀灭98%弧菌
见证!草鱼再次崛起
水培植物霎换水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自动换水
如何有效防控对虾养殖中的弧菌病
屋檐下的小草鱼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