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04-12 09:47王琪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中国式现代化

王琪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能否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重大成就,坚定对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信心,关系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建立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强化阵地建设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育人;有效融入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维度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了青年群体在实现国家中心任务中的定位。新时代大学生能否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坚定对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困难的准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什么样内容、如何融入思政育人体系,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厘清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现状与分析

本研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整体认识,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成就的具体认识,全面总结了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认同的现状,并做出具体分析,为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采用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河南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并使用统计学相关软件进行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认同情况总体较好

新时代大学生普遍感受到了现代化建设在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基于本研究设计的三个维度,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的分析,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认同表现为:第一,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认知情况、情感归属、行为倾向等方面都能够自觉地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大学生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改变,能够真切感知,并形成一定的认识。第三,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动力。

(二)个人差异影响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认识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总之,个体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有所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认同有待转化为理性认识

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普遍认可,但也存在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深入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能够认识到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进步了,人民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变好了,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背后的深层逻辑。因此,这一认识仍然有待于升华为理性认识。大学生应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自信。要使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情感认同有效转化为实践服务活动,就需要高校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与引导,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理解。

三、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的理论宣讲应当乘势而上,利用鲜活实践来增强理论阐释的亲和力,从而让理论教育建立在具体的历史实践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学习兴趣相对不高的问题,需要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成果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微视频、微故事、微党课等形式和“学雷锋我行动”等主题实践、各类考察参观活动,推动大学生从成就的取得中加深对本质性问题的认识,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最大程度提升育人成效。

(二)在强化阵地建设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重视理论学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进校园。组建一支熟悉党的理论政策、熟悉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宣讲员队伍,通过集中研讨、经验交流、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宣讲员的理论培训,提升宣讲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使他们向广大学生讲清楚科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党的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发挥榜样引领的功能,如“青马工程”、先锋讲师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等,推动理论宣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强化网络正面宣传引导,帮助学生坚决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加强对理论的宣传教育,营造学习宣传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氛围,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校园广播、校刊等宣传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成立专门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撰写、编辑、制作和管理发布内容。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小组,做到对重大事件及时跟帖、发帖、转发、评论,向师生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正能量。盘活用好新媒体宣传平台,建强“网络空间”宣讲阵地,打造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阵地,深入挖掘和呈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中国式现代化成果。

(三)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重视实践育人,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个人作用,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充分运用于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其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認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体系,一方面需要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体会。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实践育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实践育人要紧跟时代发展,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如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组织高校青年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通过行走中原大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学俭,赵文瑞.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3(4).

[3]宇文利,金德楠.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

[4]史宏波,李尉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