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构思训练中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4-04-12 09:46梁孟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策略

梁孟妹

[摘 要] 培养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文教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作文构思训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文章阐述了在作文构思训练中通过多角度立意、反向立意培养辩证思维,通过“画面组合”法、“一线串珠”法、“虚实结合”法培养创造思维,通过构造段落来培养逻辑思维等策略。

[关键词]作文构思训练;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06-04

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写作过程本质上是思维呈现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作文教学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纵观当今的初中作文教学,部分教师只注重如何教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一味强调方法指导,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即使关注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未能引导学生了解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重要性。本文拟就作文教学中的构思训练,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立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模式要求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作文立意,恰恰需要用变化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和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一)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多角度立意

作文立意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这当中的思维当然包括辩证思维。对同一个话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理解,就会得出不同的立意。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作文立意训练,让学生给以“蜡烛”为话题的作文立意。最初,大部分学生打不开思路,只能想到“默默奉献”,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想法。为打开学生的思路,丰富立意的角度,训练学生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笔者采取了发散式思维导图教学法。首先,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蜡烛的外在特点;其次,告诉学生不要孤立、静止、单纯地看待蜡烛,要以变化的视角看待蜡烛,如蜡烛能燃烧,可以发光、发热,让人感觉温暖,同时也会冒黑烟;蜡烛在发光、发热、冒烟之后,耗尽自己,最终灰飞烟灭;等等。最后,以图表(见图1)的形式做立意示范。学生仿照范例填写图表。

这样,学生能从各个角度进行立意。结合蜡烛“火焰向上”的特点,立意为人无论身处何境地都应该积极向上;结合蜡烛“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的特点,立意为赞美军人、消防员等;结合蜡烛“冒黑烟”的特点,立意为保护环境……

发散式思维导图契合辩证思维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特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在掌握这一方法之后,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任何作文题目的立意中。

(二)反向立意,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反向立意是作文多角度立意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即反过来从主题的对立面去分析问题。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可代表严酷的现实,而我们可以从“冬天”的对立面——“春天”去分析问题,“冬天来了”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严酷的现实预示着美好的未来不远了。作文反向立意,既可以收到不落俗套、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思考问题的习惯。“冬天”和“春天”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冬天”是必然存在的、不可跨越的,是“春天”来临的必经之路。

在作文构思训练中如何教学生反向立意呢?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给以“美丽”为话题的作文反向立意时,运用了表格延伸法。

第一步,教学生正面思考问题,列举美丽的事物,如“花儿”“窗外的风景”“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并由此立意。但是,从这一角度立意,很平常,写出的作文质量一般,思维也未得到有效的训练。

第二步,教学生从“美丽”的反面去思考,让学生列举不美丽的事物,如“失败”“落花”“残缺”“黑暗”等,并填表(见表1)。

第三步,反向立意示范:失败是成功的铺路石,从这个意义上看,“失败”也是美丽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这个意义上看,“落花”也是美丽的。基于以上立意,可以这样命题:《失败也美丽》《落花不败》。学生根据示范填表(见表2),完成反向立意。

笔者通过表格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的作文立意不落俗套、出人意料。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掌握逆向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立统一的观念,最终养成辩证思维。

二、在构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对想象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在确定立意下笔之前,学生应思考“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如何选材”等问题,并形成写作框架。这个过程就是构思中的想象。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关键要素,可通过构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

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构篇中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一)“画面组合”法

“画面组合”法是指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展现事件、人物、景物的画面组合成文章的构思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较短的篇幅内,多角度、多方面地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描写景象。如《三峡》一文用了“夏水湍急”“春冬宁静”“秋天蕭瑟”三个画面来体现三峡的美,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作蒙太奇般的连接合成,形散神聚,呈现结构的内在严谨性。又如在面对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的任务时,教师这样教学生用“画面组合”法来构篇。第一,想象窗外的长廊的样子。第二,想象长廊以外的田野的样子。第三,想象远山的样子,即平常时的远山、下雨时的远山、大雨初晴时的远山、有雾时的远山、日落时的远山……第四,由近而远,把“长廊”“田野”“远山”三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初步形成《窗外》框架,完成组材构篇。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原有经验,不断地展开想象,形成并连接画面,最后用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被不断激发,创造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采用“画面组合”法构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组合的画面的形式需要统一,或是与事件相关的一系列画面组合,或是与景物相关的一系列画面组合,或者是人物形象相关的一系列画面组合等。②画面的叙述要生动、形象、具体。③画面可以纵向排列,也可以横向排列。纵向排列须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横向排列须厘清主次、虚实的关系。

(二)“一线串珠”法

一篇文章需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有了这条“线”,就可以很快地把分散的内容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画面组合”法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画面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不需要外显,画面线索为暗线。在写作构篇环节,学生如果能把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内容放在一起,提炼出一条能关联各方的线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既紧凑又有逻辑,且一目了然。这个提炼的过程是一个依靠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笔者这样给学生传授“一线串珠”构篇方法。第一步,以《春》为例,教学生明白线索的作用。《春》一文,作者以“春”为线索,将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盼春—绘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赞春。“春”字贯穿全文,把三大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结起来,让读者一读就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第二步,提问:可以用什么作为线索?以问题引领,让学生懂得线索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景物”,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空间”……第三步,结合题目《感动就在细微处》进行“一线串珠”式构篇训练。如有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把感动比作一朵花,用了三个时间段进行整体布局:八点十五分——萌芽;十二点十五分——生长;二十一点十五分——开花。这样构篇,既有时间上的延续,又能很好地提示事件的发展,逐层递进延伸,将情感推到最高点。还有学生以空间为线索进行构篇,即用相机定格的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构篇:咔嚓——教室里的事件; 咔嚓——食堂里的事件;咔嚓——街道上的事件。他由此揭示人人都應尽责任,不管责任大小,而这也是一种感动。

(三)“虚实结合”法

“实”,即实写,涉及直接记叙、正面描写,一般是按照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进行具体的描述,重在真实具体地描绘事件的过程和事物的形象。“虚”,即虚写,抽象地写。虚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作者的想象力,或间接垫衬,或侧面烘托,或通过情境的创设,运用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进行抽象描写。比如,可由山涧的桥梁想到情感的沟通,由脚下的道路想到成长的历程,由真实的脚印想到人生的足迹,由房屋的窗户想到国家的对外开放……“虚实结合”法强调把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法进行构篇呢?

如面对作文题《面对大海》,如果单纯地写景,将所看见的大海景象化成文字,可能难以让读者有所感悟。但如果能换个角度,由广阔的大海想到自己的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执着和恒心,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最后得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哲理”的感悟,便能让人眼前一亮,且寓意也更深刻。

运用“虚实结合”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其创造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在构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文章开头部分的总起式段落或结尾部分的总括式段落,往往就是全篇思想逻辑网络的关键节点。总起式段落在文章开头部分撒开思想逻辑的“天罗地网”,总括式段落则在文章结尾部分将“天罗地网”收起绾住。这样的一放一收,使得逻辑思维不至于散漫。

比如,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开头一段仅两句话,却使全篇主旨巍然屹立。“大道至简”,作者用的是简述笔法,彰显的却是他的思想“大逻辑”。从情感上看,第一段抒发了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关系上看,第一段点题,引出下文,与结尾呼应。这就是全篇逻辑关系的总起。

《雨的四季》第六段写道:“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

第七段(最后一段)又写道:“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这两段都有“爱恋的雨”,是总括式段落。但是,它们总括的段落各不相同。第六段是对前文第二段到第五段的总括,即对四个季节的雨的概括;第七段则是对第一段到第六段的总括,是对全文的总括。辨析这两段在文中的结构关系,就能厘清这两段在文中的逻辑关系。

受此启发,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总起式段落或总括式段落的构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

以《校园的四季》为题,仿照《雨的四季》的结构写作,具体结构见表3。

请完成第一段、第六段、第七段的写作,注意此三段在文中的关系。

开展总起式段落或总括式段落的构段训练,引导学生在写作前梳理相应段落统领全篇或总括全文等的逻辑脉络,并学会恰当地遣词造句。这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写作过程中,段与段的排列与段间的过渡同样彰显作者的思想逻辑。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部分,作者用“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来连接四个“因素”段。只言片语的段间过渡体现出作者逻辑思维的高深与精妙:在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纬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而列第一,并用“首先”领起;“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分别次之,自然用“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过渡;“古今的差异”最次,当列第四。但是,作者并不用“第四个因素”开头,而是用“此外”,因为“古今的差异”与“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不同类,前者属时间因素,后者属空间因素。“此外”既表示连接,又表示分隔,隔而还连。这就是过渡语“此外”二字所包含的逻辑精华。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开展段与段的排列、段间的过渡等构段训练。如有些段落在内容上或为并列关系,或为对比关系等,可以让学生写段间的过渡语,从而明确其逻辑关系。又如可以让学生根据递进、因果等关系来排列段落,使各个孤立的段落联结成有意义的文字。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总而言之,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引导学生在立意、构篇、构段等方面下功夫,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唯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绽放光彩。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军.知识·语段·练习:阅读教学发展逻辑思维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2022(4):4-8.

[2]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静.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12):84-85.

[4]  黄春兰.高中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3(36):49-51.

[5]  陈静.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思维训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我说你做讲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