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学习提示”的关联性探究

2024-04-12 09:46叶丹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关联性高中语文

叶丹丹

[摘 要]“学习提示”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新板块。新板块的出现提醒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基于对“学习提示”本身及其与“学习任务群”“单元学习任务”关联性的分析,探寻“学习提示”的教学价值,指出教师应将“学习提示”视作确定教学重点的参照、紧扣文体教学的支点、设计学习活动的依据、落实人文主题的锚点和实现读写结合的提示。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学习提示;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12-04

“学习提示”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每一课后设置的新板块,它以简明精要的语言创设学习情境,提示学习重难点与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把握课文。新板块的出现,也是在提醒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而教师深刻理解与恰当利用“学习提示”的前提,就是明确“学习提示”的基本特点与内容,厘清“学习提示”与“学习任务群”“单元学习任务”的关联。

一、“学习提示”的基本特点

(一)落实“群文阅读”理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一课(由一篇至多篇课文组成)提供一个“学习提示”,而不是一篇课文之后提供一个“学习提示”。多篇课文共用一个 “学习提示”,旨在让学生关注到每一课中各篇课文的共性与个性,并通过比较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材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内容,旨在改变以往以“知识主义”为教学底层逻辑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学习提示”不论是内容还是位置的设计,都使得单篇课文凝结成群,很好地落实了“群文阅读”理念。

(二)提倡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提出丰富而深刻的见解。从内容上看,“学习提示”提供阅读方法、学习路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初步思考,并对应当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 “学习提示”指出:“阅读时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那么,通过提取“学习提示”中的相关信息,学生会在阅读中主动思考: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有哪些?文本中哪里有所体现?在这篇通讯报道中,作者从哪一角度或层次进行了报道?为什么?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二者有何关系。对于其中一些问题,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就能够解決,而另一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框定学习范围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提示”关涉“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个学习任务群。这三个学习任务群内容丰富,包含文学作品、实用性文本、论说文等,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审美鉴赏、流畅表达、理性思考等多种能力。但提高这些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做支撑,也受到个人阅读喜好、现有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语文课程有必须实现的目标,加之课堂时间有限,若不对学习方向与内容加以限制,恐怕很难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学习提示”中对中心主旨的凝练、对阅读重点的提示、对学习路径的指导等,都是为精选学习内容而服务的。

二、“学习提示”的内容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表述以及对“学习提示”的梳理,从“学习提示”为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所提供的内容出发,将“学习提示”分为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四类。

(一)学习情境

“学习提示”多以疑问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引发其深入思考。例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学习提示”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与策略。又例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学习提示”以“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儒家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并对当今社会人的价值展开思考。

(二)学习内容

“学习提示”通常会以结论的形式简要介绍课文的基本内容、思想情感、写作背景等,也会以指令的方式提示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的文体、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知识性内容。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学习提示”将《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直接告知学生;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学习提示”以高度概括式的结论说明“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鸿门宴》的“学习提示”要求学生积累文中有关人物称呼、座次安排的历史文化知识。“学习提示”还通过告知学生必背篇目来为学生指明必须积累的语文知识,相关要求出现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等8个“学习提示”中。

(三)学习方法

每个“学习提示”都会涉及学习方法或阅读路径。如“知人论世”表现为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学习提示”中的“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又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5课的“学习提示”则直接告知学生要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四)学习资源

“学习提示”会推荐课外拓展阅读作品或与本课选文有关的资料,但仅提供作品名或资料的关键词,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行查找。这样,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学习提示”提醒学生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等作品,感受相应作者的情怀。又例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学习提示”只提到拓展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而学生在课后阅读后才能知道《季氏将伐颛臾》是篇驳论文,以对话形式展开叙述,利用形象的比喻表达观点,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这些特点《齐桓晋文之事》也具备。学生可以就此开展比较阅读,以进一步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学习提示”与“学习任务群”“单元学习任务”的关联

(一)“学习提示”与“学习任务群”的关联

教材编写者以“学习任务群”为基本依据,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1]。可以说,“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板块是“学习任务群”相关要求的具体化。但“学习任务群”的某些要求是一个终结性目标,这一目标会贯穿若干个单元。因此,教师便需要注意属于同一“学习任务群”的不同单元的“学习提示”之间的联系。

经过梳理,笔者认为利用“学习提示”完成“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以单元核心目标为主线,以各篇课文的学习累加实现“学习任务群”的终结性目标,综合性更强。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所属“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可知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和短篇小说的一般方法,培养整理和探究语言现象的能力,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思考青春的价值。 本单元共3课,其中诗歌内容2课,小说内容1课。结合2课诗歌内容中的“学习提示”出现的“朗读”“诵读”“节奏美”等关键词,学生可推知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之一就是反复诵读,体味情感。第3课的2篇小说,都以特定时代为叙事背景,塑造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的精神追求[2]。因此“学习提示”点明时代背景和“青春美”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人物形象与语言风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可以看到,“学习提示”就像单元学习重点与课文间的桥梁,在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要点提示的方式,点对点提示“学习任务群”的部分要求。之后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单元等四个单元的学习中,不断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有关阅读能力与审美体验两方面目标的实现程度,确保学生在积累、感受、分析、欣赏、评价等多个维度上获得能力提升。

二是以文体为核心,螺旋式实现“学习任务群”的终结性目标,针对性更强。教材虽然不按文体组织单元,但一个单元内有文体相同的课文,也有单元内多篇课文都是一种文体的情况。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都是古代诗歌,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都是戏剧、第六单元则都是小说。“学习提示”结合文体提示阅读、鉴赏该文体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又结合具体内容提示阅读重点,帮助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内化学习方法。随着文体的细化与学习时间的累加,在内容设置与侧重点上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以此引导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群”的终结性目标。

(二)“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的关联

“学习提示”不论是功能、内容还是编排,都充分体现出助读与导学的特点,因此“学习提示”属于助读系统。“单元学习任务”也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它是一个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系列,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开展言语活动。从这一角度看,它仍属于练习系统。同时,“单元学习任务”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并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可靠抓手,因此它也属于助读系统。

考虑到目前学界对“单元学习任务”的基本结构已有较为统一的观点,即“单元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凸显人文主题”“探讨文章结构、写法、特色”“写作训练”三个部分[1]。而“学习提示”的结构划分并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在多篇相关文章出现了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分类。因此,笔者以“单元学习任务”的基本结构为基准,结合“学习提示”的具体内容,探讨同属于助读系统的“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提示”间的关系。

“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提示”在单元“人文主题”映衬和工具性目标实现上具有一致性。首先,“凸显人文主题”部分,“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提示”呈现“总—分”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即“学习提示”负责深入每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各具特色的思想情感;“单元学习任务”负责将“人文主题”进行整合与深化,将“人文主题”的落实和语言表达与运用相结合。“单元学习任务”涉及人文主题的部分多为“一”,主要有研讨、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灵活度高,思考深度有所拓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等任选一个感触最深的点进行进一步思考与交流。而“学习提示”中有关选文思想情感的内容意在提示学生可以从更微观、更多元的角度理解课文,是单元“人文主题”的细化。其次,“学习提示”通过问题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与单元“人文主题”相呼应。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提示”中的“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两个问题与“单元学习任务”的“一”中的要求——思考并交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的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的意义直接对应。

在“探讨文章结构、写法、特色”这一部分,“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提示”也呈现“总—分”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支架。“单元学习任务”会整合单元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角度设计学习活动。在这一部分中,“单元学习任务”均以选文为依托,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本单元的工具性学习目标,通常是“单元学习任务”的“二”或“三”。而这一部分总是与“学习提示”中有关学习方法、阅读路径的内容密切相关。

“学习提示”中有关学习方法、阅读路径的内容有以下特點。一是比“单元学习任务”更具体,二是反映“单元学习任务”的一个侧面,但均是为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提供支架。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学习提示”列举了相应通讯报道中的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并要求学生总结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通讯报道中角度、层次的选择,理解事实与观点间的关系。该“单元学习任务”的“二”中第一项的要求——梳理人物通讯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便明确对应第4课的“学习提示”,且“学习提示”的内容更具体、全面。又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学习提示”点明选文体裁与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较该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的“二”中的第二项的梳理思路更为深入。再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窦娥冤》的“学习提示”只提到这篇课文是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即指明了这篇课文的特色。而“单元学习任务”的“三”,则指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丰富对传统戏曲的认识。由此可见,“单元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实现学习内容的深化。可以看到,“学习提示”因与选文联系紧密,所以提示的重难点虽然具体,但只关注到某个侧面。“单元学习任务”则通过结构化、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学习提示”在单元整合方面的不足[3]。

在“写作训练”部分,“单元学习任务”强调实践,“学习提示”强调理论。写作活动一般是每个单元的最后一个任务,即“单元学习任务”的“三”或“四”。上文提到,“单元学习任务”也属于练习系统,因此“写作训练”这一部分多是引导学生借鉴本单元选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习提示”更侧重导学,不强调实践,故没有直接对应的内容,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阅读路径的提示中隐含着选文的写作特点、思路与表达方式,学生若能内化,便能在写作实践中有效运用。

四、教师如何用好“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新板块,如何用好它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上文对“学习提示”与“学习任务群”“单元学习任务”关联性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想要用好“学习提示”,应考虑以下五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的参照

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确定单元核心目标,之后再明确每一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避免脱离语文,空谈整合。此时,“学习提示”中对人文主题的阐释和对阅读重点的提示,就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学习提示”概括了相应劳动者的典型事迹和奉献精神,给出了阅读提示,这也是在提醒教师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包括对人物典型事迹的了解、对精神品质的感悟和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思考。考虑到“学习提示”较“单元学习任务”而言,在综合性上稍显不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提示”做对比,在优先完成单元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厘清“学习提示”未涉及的内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部分内容,做好拓展与延伸。

(二)紧扣文体教学的支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因此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自然受到文体的制约[4]。而“学习提示”对文体特点的强调,正是在提醒教师应紧抓文体特点开展教学。如唐律整齐而宋词长短句交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对比,突出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同时兼顾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梳理;戏剧文学具有舞台性特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场景、人物台词与关键动作等。总之,教师要关注“学习提示”中对文体特点的概括,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鉴赏与总结某类文体的要点、规律,在多种文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文体素养,最终能够用妥帖的方式表达思想与情感,实现阅读与写作在文体层面的融会贯通。

(三)设计学习活动的依据

“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强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关注师生互动[5]。“单元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的语文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与知识体系,并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提示”作为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支架,同样强调活动性。因此教师应把“学习提示”中有关内容、写法以及阅读路径的指导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或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向。这样就能围绕课文开展特定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活动课。如柴文文老师在上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时,以探究文人热衷于创作山水游记的原因为核心任务,结合“学习提示”中对两篇课文异同点的提示,设计了“赏析写景的表达效果”“分析景物背后的情感”“找出二者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两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原因”三项学习活动。最后,结合单元学习任务“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偏偏选取赤壁和泰山作为抒情载体?”,从而找到中国古代文人热衷创作山水游记的原因。整节课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有梯度的学习活动链条,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切实提高。

(四)落实人文主题的锚点

在人文主题方面,考虑到“学习提示”是“单元学习任务”的具体化,因此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探析各篇课文突出的、特有的思想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再以升华主旨的方式,使单元“人文主题”落地。

(五)读写结合的提示

尽管“学习提示”没有明确的写作指导,但教师仍应有意识地参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任务,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设计真实情境下具有明确目的的写作活动。毕竟仅仅依靠“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任务,不足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某文体的鉴赏方法或深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如在教学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之道”,教师可以从网上摘取一些表达不想学习的想法的留言,让学生以学生、教师、家长等任意一种身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写一段话劝解网友重拾学习的信心。这就有了明确的“劝”的对象,有助于学生通过写作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   參   考   文   献   ]

[1]  王本华,朱于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依归,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中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0-18.

[2]  纪秋香.吟唱青春  拥抱未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2):4-8.

[3]  沙廷婷.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提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4]  黄伟.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J].语文建设,2009(1):9-12.

[5]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合刊1):21-2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关联性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