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

2024-04-14 14:56刘珺
教育界·A 2024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既响应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又有助于优化地理课程建设,为国家储备优秀的地理专业人才。基于此,文章从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结果三个教育阶段出发,浅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策略,旨在优化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刘珺(198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州第五高级中学。

“核心素养”是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地理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地理学科特征,旨在向学生渗透地理知识,在落实学科目标的同时协同训练学生的相关学科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与植入核心素养元素,打牢学生的素养根基,以素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中的“人”指人类,“地”指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地协调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培养人地协调观,旨在为学生播种人地协调意识的种子,促使学生关注、认识、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参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运用多元思维,立足人类生存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和人类生存活动的本质关联,有助于学生以综合视角看待地理问题,认识不同时间、空间、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对地理产生系统而动态的认知。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中的“区域”是指地理学科中依照地理环境多样性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区域划分是人类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有效方法。而构建对区域的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对地理环境形成系统认识,借此更深刻地认识宏观地理,把握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教育落点在于实践,要求学生具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自主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基本实践能力,以及意志坚定、细心严谨和求真务实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不仅要涵盖行动能力的培养,还要涵盖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落实课程标准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核心素養是贯穿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只有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才能更好地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促进学生发展学科综合能力。

(二)储备国家地理专业人才

在高中阶段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教育,有助于搭建全面的人才发展体系,为国家储备具备专业素养的地理专业人才。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专业人才应有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育,是为国家储备地理专业人才的有效举措。

(三)优化高中地理课程建设

以核心素养为主导,有助于全面优化地理课程建设,构建功能健全、学生互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地理学科教学倡导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时代性与科学性并重、基础性与选择性并重,能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以认知为起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接受核心素养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有对学科的重难点知识、学习目标形成系统的认知与把握,才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导下实现自我提升。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可加强主观引领,挖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开展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借此向学生渗透课时学习重点,简要分析该课时内容中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和学习衡量标准,促使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深刻、基础的认知[1]。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系统梳理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及相关变化条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本课时的核心素养教育重点在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三部分。教师可围绕这三个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课堂讨论话题,并在话题中加强主观引领,向学生渗透三个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其在本课时内容中的具体体现。比如,教师可将“区域认知”素养的概念与课时内容中的农业区位构成、变化要素等内容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初步构建对课时学习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从而明确学习方向,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完成课时学习任务。

(二)以实践为过程,探究核心素养渗透方法

1.问题与情境相结合,为素养教育提供活动场域

将问题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情境设计具体的地理学习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教师可先结合课时教学主题、教学重点,设计蕴含核心素养要素的问题;接着,因问设境,结合问题搭建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提供可供学生探究问题的地理客观信息或学习条件,为学生发散地理综合思维、开展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场域。在情境中,学生将会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化[2]。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教学为例,本课学习重点如下所示。

(1)认识到地球植被覆盖率、区域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和生存情况对当地环境乃至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认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能结合不同地区的植被生存条件或植被特性,多角度说明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能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植被的特征,或依托植被特性反推地理环境特征。

(3)能结合不同植被的特征,了解个别区域环境。

(4)形成基本的地理实地考察、调查能力。

为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我国的植被分布图,并设计相关的情境问题。

(1)为什么寒温带区域以针叶、阔叶林为主要覆盖植被?从植被特性角度展开分析。

(2)为什么同为温带,有些地区是草原,有些地区则是荒漠?除气候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被分布?

上述问题与情境的结合,能够为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地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探索条件,促使课堂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成果与探究相结合,为知识技能提供渗透机会

在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探究活动与成果总结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技能,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应用探究教学法,把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援疑质理、认知冲突、解决问题等实践活动中,亲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同时发展实践观察、合作学习、对比分析、调查实验等能力。理论与技能的同步培养有助于落实课时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推进地理核心素养教育进程[3]。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课时学习目标为掌握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意义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结合相关实例理解推动区域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探究任务。

(1)课前探究任务:查阅资料,了解乡土区域的农业、工业、城市化发展历史与当前发展水平。

(2)課堂探究任务:小组整合资料,相互比较资料的矛盾之处,通过小组讨论、询问他人、重新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认知冲突,达成认知共识;结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简要分析家乡的当前发展情况和地理区域类型。

(3)小组辩论任务:结合家乡发展情况,为家乡未来发展方向献计献策,整合组员建议,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上述探究任务分别起到为课堂探究积累学习素材、解决认知冲突、构建理论认知、训练实践能力等作用。在理论渗透与技能培养的作用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将获得深度发展。

3.实践与创作相结合,为学习成果提供展示平台

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已能突破认知困境,初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在学后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教学法与创作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创造性任务,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常见的实践创作类任务包括模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开展地理实验等。通过完成实践任务,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意识将获得进一步巩固,教师也能对班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形成系统把握,结合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调整后续教学计划[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表形态模型设计大赛,具体参赛形式和活动内容如下所示。

(1)学生组成小组,从以下三个模型创作主题中择其一作为设计主题—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格局、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合创模型并撰写讲解稿,选出小组代表进行模型创作心得讲话,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上述教学活动集实践与创作于一体,能够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促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以总结为归属,升华核心素养教育成果

总结是教学的最终阶段。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归纳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使学生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了解核心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知识迁移和应用意识。在总结阶段,核心素养教育的成果将得以升华。总结阶段的归纳和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5]。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的教学为例。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多样性,能分层探究生态脆弱区的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在课时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分析人口与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作用,结合教材内容逐条分析课时重点知识。

例如,在渗透“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解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治理生态脆弱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能在核心素养的渗透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人地协调观。

结语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价值观念、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理论认知四个方向。教师可以将核心素养教育分为意识培养阶段、实践教学阶段和总结归纳阶段,以认知为起始,以实践为过程,以总结为归属,分段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任务,形成有意义、有实效、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为储备地理专业人才、推进国家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宋晓,张学波.地理核心素养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0):200-203.

[2]葛玉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策略[J].华夏教师,2022(26):82-84.

[3]喜迎,布仁吉日嘎拉.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模式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7):107-113.

[4]廖彬.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地理实践力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71-74.

[5]岳兰霞.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探究:以“气温的影响因素”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6):61-63.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探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