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04-15 09:16崔向琴程丽霞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崔向琴 程丽霞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1986-2022年的457条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 61R2 Advanced版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发展状况、科研主体的合作情况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庭审话语研究已有三十六年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缓慢发展期(1986-2003)、迅速发展期(2004-2010)、繁荣发展期(2011-2018)和冷静发展期(2019-2022);科研主体的独立科研水平高,科研主体间的合作少,较少涉及跨国合作;我国庭审话语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语用学领域,注重庭审话语中的语言本体研究,其中刑事庭审话语尤为引人关注,然而庭审话语的理论创新和权力性别研究不足。

[关键词]庭审话语;可视化分析;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D90-0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1-0106-09

[收稿日期]2023-06-2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英汉程度副词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DUT21RW202)

[作者简介]崔向琴,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语篇分析; 程丽霞,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翻译。

一、引言

庭审话语作为典型的机构话语,是法律语言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体现了语言学与法学的交叉与融合。国外庭审话语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79年Conley等对法庭证人证词陈述风格及其对法官和陪审团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1](P1375-1399),国内庭审话语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才有萌芽。早期大多是国内学者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评介和对国内庭审静态法律文书的本体研究,例如,王金娟对Malcolm Coulthard的《法庭话语分析》(Forensic Discourse Analysis)进行了评介,指出法庭语篇分析既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扩大,同时也是由理论探讨转向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P70-73);王洁对法庭审判司法文书(如起诉书、公诉词和判决书等)的修辞特点进行了研究与探讨[3]。自从廖美珍运用会话分析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国法庭中的问与答[4],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庭审中各方参与者问答互动的动态话语研究。之后,徐静、陈海庆开始转向对国内庭审话语有声性特质的研究,运用Praat语音软件对庭审参与者口头话语的语调特征和信息输出进行分析[5](P57-63)。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庭审话语即席性、动态性和有声性的特质出发多角度、多声源地研究庭审中的各种语言现象。

关于庭审话语研究早期的文献综述很少,大多夹杂在一些法律语言学研究的综述文章里,把庭审话语作为法律语言学的一个研究方面进行简介,比如,李诗芳在其法律语言学综述文章里概述了我国早期对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的修辞研究以及实证性研究倾向[6](P69-72)。而对庭审话语研究专门的文献述评也不多,江玲从形式与结构、互动研究和权力研究三个角度对国内外庭审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7](P71-74),关于庭审话语的权力研究,肖洒、黄曼指出国内庭审话语中的性别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发展[8](P183-190);Yang & Wang使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庭审话语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解读和概述[9](P291-322),主要涉及国外庭审话语研究,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提及不多。值得说明的是,CiteSpace是一款强大的文献计量软件,目前较少有人使用该软件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进行科学知識图谱解读和可视化分析,因此,我们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借由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进行相对系统全面的综述,帮助相关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国内庭审话语的研究状况、优势以及不足。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以“庭审话语”或“法庭话语”或“庭审会话”或“法庭会话”或“庭审语言”或“法庭语言”或“庭审互动”或“法庭互动”联合为主题词搜索文献,选择“中文文献”,剔除书评、会讯、报纸并结合文献摘要进行人工筛选,共获得457条有效的文献数据,其中包括280篇期刊论文,8篇会议论文,165篇硕博论文(143篇硕士论文,22篇博士论文),4本图书,时间跨度为1986年8月-2022年3月,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

(二)研究工具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10](P149),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是分析某个研究领域并将其科学知识可视化的通用过程[11](P1-40),因此我们借用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绘制,以分析该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关系。

CiteSpace由美国费城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设计,它提供了多种功能可供研究者选择,包括施引文献的合作图谱(作者合作、国家合作和机构合作)、共现图谱(特征词共现、关键词共现和学科类别共现)以及被引文献的共引图谱(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和期刊共被引)[12](P242-253)。由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输出的特点,不输出被引文献数据,因此,借助CiteSpace 61R2 Advanced版软件,我们仅分析施引文献的年发文量、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突现词,进而探讨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科研主体的合作情况以及研究热点。

三、文献统计

(一)年度分布与历时发展

在中国知网,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相关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宋建的期刊论文《略谈法庭语言的特征》,作者从法定的专业性和高度的精确性两方面论证了法庭语言不同于日常话语的特殊性[13](P36-38)。基于中国知网的457条文献数据,我们将1986-2022年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每年发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1。根据图1,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年发文量呈波动趋势,有升有降,可以将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986-2003年为缓慢发展期,1986-1987年平均发文量为1篇/年,2000年发文量为3篇,2002-2003年发文量为2或3篇/年,1988-1999、2001年知网并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这一时期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4-2010年为迅速发展期,平均发文量大约在17篇/年,从2004年的9篇文献快速攀升到2007年的29篇发文量小高峰;2011-2018年为繁荣发展期,平均发文量大约为33篇/年,2017年发文量为44篇,达到最高峰,国内庭审话语研究获得研究者的较多关注,取得相对繁荣发展;2019-2022年回归冷静发展期,平均发文量为15篇/年,远低于繁荣期,趋于相对冷静发展阶段,由于2022年只统计了上半年数据,后续发文量仍有上升的可能。图1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文献年发文量

(二)高被引文献

被引频次主要表征论文质量的优劣和学术影响力的高低[14](P119-127),高被引文献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生产力和影响力的高质量文献[15](P58-61)。基于中国知网,对1986-2022年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前10篇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庭审话语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相关文献,统计情况见表1。表1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前10篇高被引文献

排名 作者(年份) 篇名 文献来源 被引频次1 廖美珍(2004) 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 《外语学刊》 2002 王振华(2004) 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 《外语学刊》 1713 杜金榜(2000) 从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现代外语》 1244 赵军峰、张锦(2011) 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中国翻译》 1065 胡海娟(2004) 法庭话语研究综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906 廖美珍(2006) 中国法庭互动话语formulation现象研究 《外语研究》 817 廖美珍(2003) 中国法庭互动话语对应结构研究 《语言科学》 778 袁周敏(2013) 身份建构的应用研究述评 《山东外语教学》 739 毛凤凡(2006) 法庭讯问中的模糊限制语引发的语用冲突及其对法庭审判的启示 《外语研究》 5210 葛云锋、杜金榜(2005) 法庭问话中的话题控制与信息获取 《山东外语教学》 49根据表1,10篇高被引文献主要来自前三个发展时期:迅速发展期(2004-2010)有6篇,缓慢发展期(1986-2003)和繁荣发展期(2011-2018)各有2篇。作为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廖美珍的高被引文献有三篇,首先,廖美珍研究了中国法庭审判互动话语的结构特征和分布[16](P77-89);随后,廖美珍提出了著名的目的原则来进行法庭互动话语分析[17](P43-52),目的原则在语言研究中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庭审话语研究,也适用于日常话语研究,《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成为我国庭审话语研究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期刊论文;不久,廖美珍对中国庭审话语问答互动中的重述现象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总结了庭审互动话语中重述的类型、功能、特征、互动结构和角色关系[18](P1-8,13,80)。

此外,高被引文献仍有关于法庭问答或问话的研究:王振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系统分析了美国辛普森案件的法庭交叉质询环节,试图揭示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19](P51-59,112);毛凤凡探讨了中国刑事法庭讯问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消除手段[20](P19-22);葛云锋、杜金榜研究了中美庭审中法官、公诉人和律师如何在问话中对证人或被告进行话题控制以获取信息[21](P42-44)。

其余的4篇高被引论文主题比较多元。在探讨我国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同时,杜金榜指出司法语言和专家作证可以作为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司法文书、法律程序中论辩语言的修辞和语法可以作为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内容[22](P99-107)。随着庭审话语研究的发展,双语法庭和译员角色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赵军峰、张锦认为庭审话语的目的性和权力性决定了庭审口译员的法庭角色,他們既是庭审服务提供者,又是信息控制传递者,庭审口译员要当好机构守门人[23](P24-28,93)。此外,胡海娟从修辞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会话分析研究和语用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庭审话语研究进行了述评[24](P8-11),属于早期庭审话语研究专门的综述文章;袁周敏对庭审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进行了简略概述[25](P38-43)。

四、合作分析

由于所获取的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文献的作者全是中国学者,不涉及跨国合作,此处仅探讨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两位作者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可视为作者间的一次合作,机构间的合作也是如此,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文献集的合作图谱可以展现作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帮助研究者挖掘作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社会关系,揭示学者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12]。

(一)作者合作分析

国内庭审话语研究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见图2,CiteSpace软件以同一篇文献中两位作者的共现次数作为合作网络的依据,在共现网络中,两个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一次合作,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程度的强弱,网络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节点的字体越大,该作者出现频次越高。合作网络中节点N = 340个,连线E = 87个,网络密度Density = 00015,也就是说,国内庭审话语研究作者共有340个,合作次数有87次,网络中的合作密度并不高。与其他作者合作次数较多的学者依次为陈海庆、廖美珍、张丽萍、孙炳文、马泽军和崔凤娟,其合作图谱详情见图3,合作模式为两种:学者合作或师生合作。根据图3,陈海庆和马泽军、时真妹之间的合作属于学者间合作,与其他作者为师生间合作;廖美珍和罗桂花、孙亚迪以及彭雪之间的合作均为师生合作;张丽萍和丁天会属于师生合作,与金孝柏、张荷、詹王镇为学者合作;孙炳文和其他节点作者均为师生合作;马泽军除了和陈海庆为学者合作,与其他作者均为师生合作;崔凤娟和于翠红、宋艳梅为学者合作。

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前10名高产作者统计情况见表2。最高产的学者为廖美珍(35篇),其次是陈海庆(22篇),再次是张清(17篇)。高产作者的研究关注点各有不同:廖美珍主要研究中国庭审中各方参与者的问答互动、目的原则和目的关系[26-30](P25-36,P1-10,P5-11,P62-64,P101-109),陈海庆主要关注中国庭审话语中各类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和语用功能[31-32](P103-112,P82-95),张丽萍[33-34](P34-39,P74-81)和江玲[35](P63-71)尤为关注中国庭审中的法官话语,马泽军则主要研究中国庭审中的转述话语[36](P60-70)。值得说明的是,其他高产作者包括张清、孙炳文、杨锐、吴红军和胡桂丽均师从廖美珍教授,国内庭审话语研究作者间的合作也大多为师生合作,这代表了一定的学术传承和发展。图2国内庭审话语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a)陈海庆、马泽军与b)廖美珍与(c)张丽萍与(d)孙炳文与e)崔凤娟与

(二)机构合作分析

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机构合作可视化图谱见图4,合作网络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若机构间有合作则会有连线,反之则没有连线,机构字体越大,其出现的频次越高。合作网络中节点N = 241,连线E = 62,网络密度Density = 00021,也就是说,机构共有241个,合作次数有62次,机构间合作程度较低。与其他机构合作次数较多的机构依次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这些机构的合作详情见图5。机构合作模式依然分两种:跨机构合作和机构内合作。根据图5,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属于机构内合作,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均属于跨机构合作;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其他机构均为跨机构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其他机构也是跨机构合作。

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前10名高产机构见表3,华中师范大学(38篇)、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6篇)和大连理工大学(23篇)发文量位列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机构前三,因为CiteSpace软件只统计相应字段的出现频次,所以此处大连理工大学发文量不包括该校外国语学院发文量,其他院校情况亦然。高产作者和高产院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廖美珍主要就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或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海庆和马泽军同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或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清属于中国政法大学,廖美珍教授的其他高产硕博生也为华中师范大学或该校外国语学院的发文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图4国内庭审话语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五、关键词共现分析

一篇文献的关键词代表该文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37](P115-119),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称为一对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相关文献集内的关键词共现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可以视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突现词是指一定时期内突然大量出现的关键词。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共现关键词及其聚类、突现词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共现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可以展示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进而展示研究热点的变化,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见图6。图6中,节点N = 463,关键词共有463个,连线E = 671,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有671条;聚类模块值Q = 08753,当Q > 03时,聚类社团内部连线较多,聚类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平均轮廓值S = 09651,当S > 05,聚类合理,当S = 07,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38](P24)。图6中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其节点就越大,高频关键词有法庭话语(2002)、庭审话语(2009)、语用功能(2013)、目的原则(2004)、权力(2000)、合作原则(2003)、关联理论(2008)、庭审语言(2007)、话语标记语(2008)、目的(2005)、庭审会话(2006)、法庭语言(1986)、语调(2012)、法律语言(2002)、会话含义(2004)、机构话语(2005)、语用策略(2003)、人际意义(2007)、评价理论(2020)、法官(2012)等,除去“法庭话语”、“庭审话语”、“庭审语言”、“庭审会话”、“法庭语言”、“法律语言”、“机构话语”这些和文献搜索主题紧密相连的关键词,剩下的高频关键词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具体角度,也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的数量在迅速发展期(2004-2010)最多。

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整个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中介中心性值越大,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高中心性关键词往往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节点,因此对高中心性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09)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根据表4,高中心性关键词和高频关键词有重合之处,比如目的原则(04)、权力(035)、关联理论(034)、目的(017)、合作原则(015)、语用策略(012)和人际意义(009),这些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重要的研究热点。除去与综述本体“庭审話语”、“庭审”有关的近义词,其他高中心性关键词,包括互动(029)、公诉人(016)、会话分析(015)、刑事庭审(01)、互动结构(01)、问话(009)和冲突性话语(009),也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还可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显示聚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时间段。聚类标签词提取算法采用对数似然率LLR (Log-Likelihood Ratio)算法,标签名称来源于关键词,聚类编号越小,所包含的关键词就越多,该聚类所代表的热点话题在国内庭审话语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也越高。根据图6,#0合作原则(2002-2018)的编号最小,所包含的关键词最多,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指导理论之一,#4关联理论(2008-2021)和#9目的原则(2008-2019)也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热门指导理论;#1语境和#2刑事庭审话语(2003-2021)、#16刑事审判(2007-2020)紧密相关,刑事庭审话语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重要语境,刑事案件情节较为复杂,后果比较严重,社会影响较大,有些刑事案件甚至对全球都有影响力,比如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其中带有不同庭审目的的各方参与者阵营分明、角色鲜明,不乏有公诉话语、辩护话语、中立话语与冲突性话语的发生;庭审话语作为机构话语之一,有程序性、即席性和互动性的典型特征,研究者对庭审中不同类型的话语或者不同参与者的话语进行#6会话分析(2004-2021)和语用分析,来探讨参与者语言使用的#7策略(2005-2017)、参与者之间的#11互动(2003-2020)、参与者输出信息的#13语调(2012-2019)、参与者之间的#14人际意义(2007-2015)以及参与者使用的特殊语言现象,比如#15打断(2006-2019),此外,庭审参与者之间的#8权力(2000-2021)研究更关注法官、公诉人、辩护律师、被告人之间的权势不平等,对庭审话语中的性别权力研究较少。

(二)突现词分析

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前10名突现词及其突现时间段见图7,庭审话语研究的热门指导理论有关联理论(2008-2009)、合作原则(2009-2012)和评价理论(2020-2022)。在突现年份中,第一个理论主要指导了庭审中法官的打断现象研究[39](P137-139)、庭审会话中话语标记语的信息修正作用研究[40](P41-46);第二个理论指导了香港诉讼程序中陪审团指示用语对合作原则的违背及其导致的会话含义研究[41](P110-115);第三个理论指导了中国刑事庭审中公诉人反问句的语用修辞功能及其语调特征研究[32]。

六、结论与展望

将中国知网1986-2022年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457条文献进行数据统计,我们理清了发文量的年度分布和历时发展情况,结果发现我国庭审话语研究已有三十六年的发展,历经缓慢发展、迅速发展、繁荣发展和冷静发展四个发展时期,总体发展趋势成波动状,虽然现在处于冷静发展期,但是后续仍有继续上升的可能。

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合作网络进行科学知识图谱解读,我们发现比较突出的科研力量有华中师范大学的廖美珍及其科研团队、大连理工大学的陈海庆及其科研团队,科研主体的独立科研水平高,然而学者之间的科研合作较少,大多为师生合作,这或许与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关,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不多,大陆地区科研机构跨国合作非常少,或许是因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不同而导致的结果,未来我国庭审话语研究不仅要继续坚持本土化研究,还要推动其向着多学者、跨机构、跨国家/地区合作的方向发展。

对国内庭审话语研究共现关键词及其聚类、突现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庭审话语的研究热点如下:第一,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热门指导理论主要是语用学理论,比如,合作原则、目的原则和关联理论;第二,国内庭审话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会话分析、语篇分析和语用分析,探讨了庭審话语中语言现象的语用功能、参与主体的语用策略和语用身份、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和人际意义等;第三,国内庭审话语仍然注重庭审话语语言现象的本体研究,比如问答互动、问句、语调、打断、转述话语、话语标记语等;第四,刑事庭审是国内庭审话语研究的重点案件类型,其中法官话语和公诉人话语尤为引人关注。热点背后也隐藏着我国庭审话语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庭审话语研究理论拓展和创新不足,权力研究更多注重参与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性别权力研究的关注度不够。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庭审话语研究三十六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和解读,我们希望有志于庭审话语研究的同仁可以从中系统地掌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研究优势及不足。更有雄心壮志的研究者还可以参阅Yang & Wang的庭审话语研究科学知识图谱解读[9],其中涉及的主要是国外庭审话语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结合本研究可以对国内外庭审话语研究有一个相对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Conley, J M, OBarr, W M, Lind, E A The power of language: Presentational style in the courtroom [J] Duke Law Journal, 1979 (6)

[2]王金娟《口语话语分析的进展》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3]王洁法律语言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徐静,陈海庆庭审会话语篇语调特征及其信息输出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2(2)

[6]李诗芳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观[J]学术交流,2009(6)

[7]江玲国内外法庭话语研究述评[J]学术探索,2013(3)

[8]肖洒,黄曼法庭话语性别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9,40(8)

[9]Yang M, Wang M A science mapping of studies on courtroom discourse with CiteSp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Discourse, 2021, 6(2)

[10]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

[11]Chen C 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 2(2)

[1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13]宋建略谈法庭语言的特征[J]汉语学习,1986(4)

[14]牛昱昕,宗乾进,袁勤俭开放存取论文下载与引用情况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4)

[15]杜雯,李刚SSCI档案学核心来源期刊高被引文献分析(1930~2009)[J]档案管理,2011(5)

[16]廖美珍中国法庭互动话语对应结构研究[J]语言科学,2003(5)

[17]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2004(5)

[18]廖美珍中国法庭互动话语formulation现象研究[J]外语研究,2006(2)

[19]王振华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外语学刊,2004(3)

[20]毛凤凡法庭讯问中的模糊限制语引发的语用冲突及其对法庭审判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6(2)

[21]葛云锋,杜金榜法庭问话中的话题控制与信息获取[J]山东外语教学,2005(6)

[22]杜金榜从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现代外语,2000(1)

[23]赵军峰,张锦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J]中国翻译,2011,32(1)

[24]胡海娟法庭话语研究综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25]袁周敏身份建构的应用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3,34(2)

[26]廖美珍从问答行为看中国法庭审判现状[J]语言文字应用,2002(4)

[27]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修辞学习,2005(3)

[28]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下)——语用话语分析新途径[J]修辞学习,2005(4)

[29]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4)

[30]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续)[J]外语学刊,2009(6)

[31]高思楠,陈海庆从庭审有声特质看特指问句的语用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2)

[32]陈海庆,孙润妤评价理论视阈下公诉人反问句的语用修辞功能及语调特征[J]当代修辞学, 2020(2)

[33]张丽萍从基于庭审图式的话语理解论法官的言语反应[J]外语学刊,2005(5)

[34]张丽萍,刘蔚铭论法官在审判中立中的困境——来自庭审言语交际的证据[J]语言文字应用, 2006(4)

[35]江玲情态与身份: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法官语言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3(2)

[36]马泽军,郭雅倩庭审中公诉人转述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建构的语用身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44(3)

[37]吴晓秋,吕娜基于关键词共现频率的热点分析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8)

[38]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9]黄萍关联理论交际观对庭审中法官打断现象的解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6)

[40]陈铭浩,张玥话语标记语在法庭会话信息修正中的作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3)

[41]章文君,程乐香港陪审团指示与语用学合作原则研究[J]浙江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7(2).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