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文化自信

2024-04-22 01:01王娅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学孔子

王娅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思想都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思想来源。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与现代社会中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来源。基于此,文章在对儒家文化概念、发展历程、地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导向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是先秦诸家的一项主要理论,它的创始人是孔子,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建立儒学的时候,对“仁”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在建立儒学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以“仁”为核心来推行仁政的原因。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并要求“爱生万物,兼爱万物”。然而,人的仁爱之心,又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作用的客体和次序,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本质,都有对应的差别,此即“爱有差等”。

儒家文化演变过程及地位

一、儒家文化演变过程

儒学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可谓是波澜坎坷,直至今日它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重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众所周知,孔子开创了儒学,孔子以后,孟子、荀子对儒学进行了丰富,但与孔子所倡导的“仁”“礼”相比,孟子所倡导的“仁政”、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都只是对其进行了拓展。秦始皇时代,儒学遭受沉重打击,并因“焚书坑儒”而被法家所打压。在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大力提倡“百家争鸣,唯其如此”,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理念,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宋明之际,“二程”等人把儒家思想推进到了理学的舞台上,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维新的时候,康有为提出了“托古改制”,重新确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对儒家的压制,儒家的正统地位被彻底的颠覆,直到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儒家的主流地位才消失,而在改革开放的时候,百鸟争鸣,儒家的思想才被人们所接受,并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的一种传承,至今还在。可以说,孔子文化是历代文人的智慧结晶,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从儒学兴起开始,孔孟之学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虽然其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时有顶峰,时有衰落,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儒学一直占据着中华文明的主导地位。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对于儒学来说也是一样,历史越悠久,就越值得传承,自从儒学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后,就一直备受争议,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百家争鸣,“醇香”终于被人们发掘出来,经过数千年的“发酵”,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养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儒学的统治地位是由历史演变而来的,儒学是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意识形态体系。儒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必然,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源泉,也是衡量中华人民精神与道德的唯一标准。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内在价值

一、治国安邦的思想來源

儒家文化中追求的“大一统”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政治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了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现代社会所使用,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领导者提供治国理政的新途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统治者希望建立起和平统一的局面,与现在人们追求的和平是一样的概念。尽管如今社会稳定,但是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人们共同追求的主题。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坚持走“和平外交”的道路,主要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受到这些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华民族才能将这些和平的思想推向世界。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有“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协和万邦”等注重和平的思想,这些思想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与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两者密不可分。国际关系虽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困难谁都会有,今天你帮我一把,明天我就会还你一筐。如今,爱好和平思想已经深深嵌在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针和理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的24字方针,既有针对国家层面的,也有针对社会层面的,还有针对个人层面的,对于国家来说就是要保证国泰民安,对于社会来说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落实到个人层面自然就是加强个人的道德行为的修养,这些观点在儒家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在儒家文化中并没有将这些细分出来。在儒家思想中孟子主张“仁政”,要以德治国,同样地,儒家文化中也有“正义”的体现,诸如“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正义面前,生命就显得不值一提,其实就是在强调正义的重要性,而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就更不用谈了,儒家文化闻名于世的特色就在于以道德教化教育人,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层面的思想来约束人的道德行为,使得人的行为符合礼法的要求。

儒家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

一、自然价值导向——天人合一

从整体上来看,科技可以分为古典科技与现代科技两大种。其中,古典科技强调遵循自然规律,适度开发并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现代科技则超越了自然规律,造成了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并出现了很多恶劣的环境问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全球性环境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逻辑就在于恢复科技的古典品格,而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涵盖了这一品格。儒家文化认为,自然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特定联系的,是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庸》所指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认为只有这样世界上的万物才能实现各安其位、和谐共处。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而且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就环保问题发声提供了自信来源。

二、人性价值导向——性善德先

儒家文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并将人的道德良知视为一种非常强大的正能量,正如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样。但是,西方文化则与我国文化相反,其不相信道德良知,而坚信理性科学,并主张“性恶论”,甚至将原罪说写入了圣经,因而培根有“知识就是力量”一说,其中的“知识”就是指科学知识。儒家文化认为“德性优先”,强调在行事之前首先需要考虑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做,然后再考虑能不能做。历史实践充分说明,坚持“理性优先”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遗忘道德正当性,出现职责缺位;而坚持“性善德先”的中華民族则必然会在国际关系中肩负起更多的道义职责,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与认可,由此使得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三、治理价值导向——德治仁政

在国家治理层面,《大学》强调“内圣外王”。其中,“内圣”主要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王”则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内圣”是“外王”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所以儒家认为“王”应当是有德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德”是“王天下”的前提条件,“施德”则是实现“王天下”的具体途径,这便体现为孔孟的“德治仁政”思想。现代社会强调发展市场经济,而从契约属性来看,市场经济更加重视法治精神。但是,我们在法治化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德治”的优势。“德治”与“法治”并非彼此矛盾的存在,而呈现出互补的关系。我国的犯罪率在全球排第88位,属于犯罪率较低的地区之一,而这则与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德治”思想密不可分。

四、行为价值导向——适度中庸

辩证法强调“质”“量”“度”,认为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但是要把握“度”,以免向相反方向发展。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之下,儒家文化对“度”的态度相对保守,提倡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东方文化对待“度”的态度对于缓解人们欲望膨胀更具意义。儒家文化强调将人们的欲望控制在自然而然的范围之内,既不人为进行放大,也不人为进行压抑,从这个层面来看,“适度中庸”才是一种在行为价值上更健康、更和谐、更自信的导向。

五、伦理价值导向——以人为本

就其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层面来认识其伦理价值。一是“长幼尊卑”的宗法伦理学。“孝”与“忠”作为儒家“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在心理上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而“长幼尊卑”“三纲五常”等概念,则使人们对家庭生活有了具体的要求。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它对当今社会具有的参考价值,就是要鼓励人们尊敬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对自己的国家忠诚。二是人道的“仁者爱人”。在儒学的仁学中,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以人为本”,把“仁德”看作是“人的本性体现”,把人看作是有道德理性的,并提出了“人在,人就在”的“共生关系”。这种思想在认识到民众的同时,也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这在当时的封建时代,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然而,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即夸大了道德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也是有借鉴作用的。孔子的“仁爱”理念从“爱自己”开始,把自己的爱延伸到他人,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社会和国家,从而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互相尊重,也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互相关心和爱护。这种理念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安定,并促进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

综上所述,所谓的“儒家文化”其实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一个文化流派,并且历代统治者和文学家在孔孟之后对此进行推崇和补充之后,形成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为“仁”和“礼”,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有关于道德理性方面的中心思想,主要倡导修身养性、道德礼法以及血亲人伦,这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杨斌斌,女,1995年生于重庆,硕士研究生,中共白银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类(当代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当代艺术、中华文化);王娅,中共白银市委党校工作科。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学孔子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