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韩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2024-04-22 08:14陈宣凝
三角洲 2024年6期
关键词:综艺韩国青少年

陈宣凝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综艺节目在传统的娱乐方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中国对于韩国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文化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这引发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韩流”文化在中国的现状,以及它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人和青少年。本文主要从“审美”和“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年轻一代的观众身上。通过对韩国综艺节目、音乐、电影等方面的审美影响进行分析,本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年轻人对韩国文化的热衷。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这种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以建立更加和谐的国际社会。

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一切事物都在经历更新换代。综艺作为影视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逐渐随着大众潮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相比较于中国1990年火热的《正大综艺》《曲苑杂谈》等综艺节目,一些来自韩国的新型综艺模式更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早年间,中国大多数的节目结构偏向于高质量的观赏性文艺作品展示,例如小品、相声、快板或戏剧表演。但在如今韩流主导的时代下,大量老式国产综艺不再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中国综艺行业一时陷入低谷期。

近年来,韩国综艺以明星体力竞技为主。每一期设置的游戏关卡都有所不同。风趣幽默的节目效果是他们的主要路线。恰恰是这种类型的新综艺,成功抓住了更多人的眼球。在吸睛的同时,他们也在内容中添加了对于本国文化习俗或山水美食等众多介绍。这既达到了优质的效果,又为本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可以说,韩国的综艺制作走向逐渐成为一个于家于国双赢的现象。

韩式综艺的选题更是偏向热血性或悬疑类。剧情的设计可以令荧幕前的观众更加富有参与感和新鲜感。韩式综艺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本篇文章笔者主要是想从近期的热门事件来对韩化综艺进行分析,并讨论此类现象带来的影响。

韩式综艺引进的形式

作為中国四大地方台之一的浙江卫视,率先试水对韩综进行一系列的引进。《奔跑吧,兄弟》借鉴原韩国综艺Running Man,成为首档从正规渠道引进的韩国大型户外竞技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组在原型基础上加以改编润色,使该节目播出初期就在国内影视业中掀起了不少水花。

《奔跑吧,兄弟》的兴起,在业内带起了一波“仿”韩潮流。短短几年间,中国的综艺市场瞬间改头换面。大量风格相似度极高的综艺涌入各大视频平台,很快便取代了中式传统综艺,一举成为主流。观众对于如此新颖的事物更是充满好奇与憧憬。正是这一点将韩式化国综推上了金字塔的顶尖。

然而,在时间的推移下,户外竞技类综艺的市场逐渐饱和。偶像团体竞演养成真人秀节目逐渐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中。21世纪以来,K-POP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只增不减,韩国国内类似选秀不断。这类综艺的精髓便是将选择权交给观众,通过每一次舞台投票累计来决定该偶像是否能够成团出道。

国内某视频平台也效仿韩国打造了这样几部综艺。但在其中一档节目中引起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曾在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过的“倒牛奶”事件竟再一次出现。起因是由于选秀综艺的吸引力度过大,在国内引起了超高关注度。赞助商为了借势售出产品,将投票的二维码藏在牛奶盖子中。而粉丝们为了打榜投票,购买了大量牛奶,并雇人批量拧下瓶盖保存,却丢弃牛奶。事件发酵后,始作俑者却表示:几十万瓶新鲜的牛乳由于离开密封环境,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造成了如今声名狼藉的“下水管道倒牛奶”的事件 。

“韩流”主导下的影响

一、主体审美走向

从古至今,大众对于外貌、身材等要求在不断更替。在古代,男子大多以血气方刚著称。但随着选秀综艺的引进,大众对于男性又有了不同的定义。此类综艺的定位明确了当,受众群体是年轻女性。资本为了特意迎合女性,便在男性参赛者的面部上做了一定的改变。外貌作为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自然是重中之重。一改往日风范的男性浓妆艳抹着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一巨大反差感使人在短时间内产生视觉上的快感,从而起到获取流量的效果。

在长期接受新风格的状态下,大众的传统审美也在缓慢地改变。拥有足够多的曝光度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过分女性化的男偶像进行效仿,以此来获取利益。久而久之,观众对于审美的判断失去主动权,这间接造成了社会性的审美发展阻碍。以《偶像练习生》为例,男偶像们利用每一次公演舞台或VCR来隐晦地散播自己日常生活的习惯或妆容,对观众进行一定量的新型审美灌输。自此节目结束后,“小鲜肉”一词成为脍炙人口的词汇,也成了评判男性外在的另一标签。

审美的体现不只是在外貌,更是在对于人内在的评判。面对男性审美走向更多元的状况,不少权威媒体纷纷下场,继新华社表明“娘炮是一种病态文化”后,人民日报也曾评论道:“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所谓的男子气质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个人的外表形象或穿衣打扮上,更是体现在涵养气质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在边塞扎营驻守,不论风雨交加、不论风餐露宿的解放军战士,抑或在国际赛事上身披五星红旗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们都是赞不绝口。从广大群众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上也可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外在条件,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群众对一个人的评价。自始至终,对于男性应有的气质并没有标准答案。从“文质彬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至“碧血丹青、侠肝义胆、高大威猛”皆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形象。历来拥有一些不修边幅的处事方式或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男子受到人们的摒弃。同时,女性化的男子也面临同样的处境,矫揉造作的风格无法长期吸引观众,反而弄巧成拙成为大众审美负面趋势的风向标。

二、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

前文提到,大多数韩式综艺蕴含着宣扬国土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有效宣扬,正是培养爱国主义的基石。中国领导人曾在大会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人们对于国家或民族的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分支,也是最优的体现方式。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与家与国树立正确价值观尤为重要。在韩综中,节目的设计方式处处彰显对国家的尊敬,作为观众的青少年或被种下一颗树立正确三观和弘扬爱国精神的种子。韩式综艺借由游戏任务的方式来传输,有助于人民从正面看到国家在国际层面或科技发展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大大增强本国居民的民族自豪感。

然而,并非所有综艺节目都能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个别类型的韩式综艺引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是致命打击。随着选秀综艺在内娱的降临,偶像idol文化在国内刮起狂潮,无数粉丝纷纷开始效仿他国追星方式。数据显示,自选秀节目开播以来GOT7的粉丝20岁以下占比19%,20~30岁占比59%,30~40岁占比17%,40~50岁占比5%,50岁以上占比2%。以上数据可以表明,青少年占粉丝总数接近80%。

近年来,更是有狂热粉丝做出极端甚至带有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跟踪明星车辆”“围堵机场要签名”“13岁少女偷银行卡借记卡买大量周边”等,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此类行为对于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带来恶劣影响。始作俑者们会在网上分享成功达到目的的心得,借以诱惑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畸形的三观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消费习惯和狭窄的世界观。

中国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味地模仿韩国综艺并不是长久之计。新型节目的崛起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推动行业发展,但若无任何创新,很快便会在吃过一波来自观众的新鲜感的红利后,失去吸引力。综艺节目的核心应该是在取得良好节目效果的同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寻找平衡点。

韩国的原版综艺节目拥有着强大的内核体系,足以保持节目本身的热度并传承民族文化底蕴。在此点上,中国的综艺节目可以取长补短,在学习借鉴韩国综艺的基础上也发挥自身优勢,如添加我国更擅长的益智类、文艺类、竞赛类等,使引进的综艺更具本土特色。通过这种方式,综艺节目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内容是综艺节目的核心,也是关键,就如一杯奶茶离不开牛乳和茶一样。借鉴其他国家的综艺形式对于中国影视业来说并不是一条新的道路。若想要延长这类综艺模式的寿命,中国综艺行业就要汲取外部经验的精华,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使中国综艺能够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这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以确保中国综艺的持续发展。

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股潮流,更是一种警示。其他国家在文化输出和影视产业方面取得的成功提醒着我们,只有虚心接受并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铸就中国影视业的伟大发展。

男性形象逐渐女性化,这对社会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审美变化为大众带来了更多娱乐化、感官化的影响,使社会审美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然而,在资本的控制下,男性过度女性化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人为了博取流量而哗众取宠。这对青少年的审美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与此不同,韩国文化中的培养青年人民族自豪感的目标尤为明显。这恰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韩国综艺节目的内涵通常基于弘扬本国文化、增强爱国情怀,这为青少年提供了积极的文化引导,有助于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

因此,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不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将文化传播与本国价值观相结合,以更好地引导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惠立学校)

猜你喜欢
综艺韩国青少年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青少年发明家
在韩国走马观花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