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合院民居建筑中的“方与圆”

2024-04-22 08:14丁艺
三角洲 2024年6期
关键词:合院武家瓦片

丁艺

合院式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人建造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其中包含了各种文化内涵。“方与圆”观念从宇宙自然中而来,成为重要的传统思想文化被广泛应用在合院式民居建筑中,是研究合院式民居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本文以位于云南省楚雄州黑井古镇的武家大院为例,例举了在武家大院这一清代合院式建筑中体现方圆之说的一部分,来说明“方与圆”观念在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思维实际应用。

云南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分析

一、云南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建筑是人类建筑发展的起源,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生存文化、生活文化和观念。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形成了各地各式的民居建筑类型,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山西的窑洞、内蒙古的蒙古包、福建的土楼……其中,合院式建筑是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合院式民居被定义为东、西、南、北四面或三面围合的领域,形成内院式住宅。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毗邻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对外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多种文化在云南地区相互交汇,总的来说有北部的青藏文化、南部的东南亚文化以及中国内陆的中原文化。经过多年融合,在云南的土地上形成了形式多样且层次丰富的文化格局。云南合院式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进作用,特别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颗印”合院式建筑,也是云南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现象,通常分布在昆明至滇南建水一带。“一颗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彝族土掌房构筑形式的影响,有类似的传承特点,使用民族包含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等。大理地区的白族合院式建筑也是极具特点的建筑形式之一,与“一颗印”不同的是,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汉文化发展而得来。除了以上所说“一颗印”和白族合院建筑外,云南省内还有移民所带来的中原合院式民居建筑。相对来说,云南省内合院式建筑形式是较为丰富的。

二、云南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的现状

工业上的革新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建造技术取代传统建造技术,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建筑、新的生活方式。一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出现之初就以本土的材料和本土的环境为根本,是“建筑的使用者、建造者和设计者三者合一”的体现。而到了现在,传统民居建筑在心理上被使用者摒弃,去追求新的、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建筑。大批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拆毁,特别是城市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大批的传统民居建筑被遗弃,早已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或者被新式建筑包围,又或者大面积出现空村落现象。只有少量的民居建筑因其文化、美学、历史等价值被开发保护起来,例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云南境内民族众多,建筑形式也是各有特点,丽江纳西族、大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干热河谷地区彝族土掌房,亚热带傣族杆栏式建筑……可是现在就建筑形式、建筑材料来说也是趋于相同,失去了特色。

建筑装饰中“方与圆”观念的形成

“方与圆”实质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圆地方”观,在东西方的文化概念中都曾出现过,是人们在探知未知宇宙和自然界的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世界观表现形式,对宇宙的具象表达,是对天地形状的认识。在早期,人们站在广袤的土地上举头看天,觉得天是罩在大地上的穹顶,日月星辰在周而复始地运动,然而地是平的,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天圆地方”最初就是人们朴素且直观地对世界进行概括。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对“天圆地方”说的文字记载,楚国诗人宋玉就在《大言赋》中有道:“方地为车,圆天为盖。”还有《吕氏春秋·序意》:“大圆在上,大矩在下……上揆之天,下验之地。”等。可见,在当时,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大致已有了共识。随着时代发展,“天圆地方”说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有了更多的含义。宗教上来说。道教是中国的一种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众所周知,太极图是道教文化的哲学符号,黑白的强烈对比,代表了阴阳两个极端,在两者互相追逐中表现了互相融合,阳吸收着阴的同时阴也吸收着阳,两者相辅相成。这其中表现了道教文化中不把世界看成是单一的组成,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这是二元论的范畴。“方与圆”的形态对立,却又常常一同出现,正是阴阳双方的体现。《易经》中八卦图的绘制,就是在四方形的九宫格上建立起了八卦分野,逐渐细分下去就得到了圆形,还暗藏了“天人合一”的寓意。

从古印度起源的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中原地区宗教文化因此也有了佛教的一席之地,带来了新鲜的外来文化。古印度的一种传统图案名为曼陀罗,图案由圆形和方形组成,许多佛教建筑都运用了曼陀罗的组合形式,在整个建筑空间构成上方形和圆形蕴藏在其中。位于印尼的婆罗浮屠佛教建筑,佛塔的顶端为一座巨大的钟形,直径9.9米。佛塔底座是方形的,长123米,基础上五层方形台,面积逐渐减少。方形台上又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平台,形成了下方上圆的形态,即佛教的最高数字9。中国大乘佛教中莲花的图样也是方形与圆形的构成,圆形的莲花底座上布满了方形,体现了对大千世界的包容,这与道教的阴陽之说有异曲同工之感。

自秦代起,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王权高度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人的手中,是一种独裁政治组织形式,这样单独的一个人自称为“皇帝”,权力机关再层层下放,依次统治。皇帝们将自己比作天之骄子,一直在天地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皇权高度集中的政治形式下,皇帝们使用的建筑形式也随之表现出浓厚的皇家特点。首先就是祭祀建筑,祭祀建筑被人们认为是人能与天地对话的地方,通常有着严苛的建造规范制度和讲究,以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坛就是用来祭祀的典型建筑,形式上大多为象征天的圆形。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神圣之地,有着绮丽的建筑装饰、严谨的建筑规划和奇特的建筑结构。天坛坛墙有两重,形成内坛和外坛,主要的建筑集中于内坛。圜丘坛是每年冬至帝王祭天大典的场所,坛形圆而似天,坛上有三层,每层四面分别出9级台阶;上层最中央为一块圆石,外侧有9个扇形石块,内侧则有9个圆,再以9的倍数依次往外延展,护栏和望柱都是以象征“天”的九或九的倍数来建造。可见“天圆地方”的观念在政治高度集中的皇家建筑和祭祀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黑井古镇武家大院为例

一、关于武家大院的介绍

武家大院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黑井古镇,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清代的各项建造工艺已达到了顶峰,作为黑井最富庶的氏族,这处建筑院落占地2187.85平方米,依山势而建。进入大门,左侧是一片锦绣斑斓的花园,右侧则是巍峨矗立的三层楼房,门窗雕梁画栋,瓦片上均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及各式图案。整座院落据说由99间房屋组成,暗含着武氏家族的雄心壮志,九九为尊之说;整座院落分明二层、暗两层、三横竖,构成一个完整的“王”字。院落整体坐西向东,院子的大门开向北方,正好对向黑井古镇东北角上一处元代修建的风水塔。从院南厢房三楼远眺,可鸟瞰黑井古镇的全部面貌。院落的平面布局采取“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说法,从院落上方往下看似乎是一个“王”字,有着“王隐其中”的含义。

据说院子的主人曾经邀请当时京城最著名的建筑师建造,在设计上不仅有中式传统的样式,因主人的三个儿子都曾在法国学习,所以还加入了些许法式风格。院落不论是格局还是装饰修建都极为奢华,建筑和内部装饰也都十分张扬,负责石雕、砖雕和木雕的工匠工艺精良,使得整座大院富丽堂皇又充满文化韵味。在院子背靠的山中还设有两条隐蔽的逃命暗道,从院落中可直接通往后山隐蔽处,可见院落主人在设计上费尽心思,武家大院整体设计规划上可谓云南地区中民居建筑的翘楚。黑井古镇的雕刻技艺堪称一绝,不论是柱脚石,还是石像、砖雕、瓦当,都称得上是精致的艺术品,由此可知,当年黑井盐业是如何的兴盛、当地经济是如何的繁荣。如今落寞后,只留下这一座老宅独自诉说着当年主人的荣光和院落的辉煌。独自游走在武家大院的会客大厅、小姐的闺房绣楼、装饰精美的戏台以及当年存放金银珠宝的仓库之间,仿佛可以看到昔日武家大宴宾客、杯光酒影、杯盘交错,各类杯盘碰撞声、宾主的嬉笑声、戏台传来的曲声相互交汇。黑井古镇最有代表性的武家大院,历史上是黑井古镇上规模最大、最瑰丽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是黑井古镇曾经富庶的见证,是黑井古镇因盐而发达表现出的最典型的例子。

二、武家大院建筑装饰中的“方与圆”分析

武家大院与其他传统建筑院落一样,在门、窗、梁、斗拱处附有许多装饰彩绘纹样及装饰木雕。门、窗作为墙体里嵌入的框,并没有承重的功能,匠人们喜欢在门、窗上做文章,常用到的就是吉祥图案。武家大院一处门的装饰,用矩形做框,中部为圆形,内有“裕”“喜”“寿”“禄”“福”“丰”六个吉祥文字,圆形外是四个蝙蝠围绕,諧音“福”字;矩形上还有一矩形,是木雕的梅、兰、竹、菊图。整扇门下来,方与圆均蕴含在其中,装饰手法、寓意统一,细细揣摩又能体会其中作为商贾人家的寄予。

除了门上的木雕样式外,门窗上的格眼同样丰富,《营造法式》中就介绍了几种格眼:四斜毬文上出条荊重格眼、挑白毬文格眼、四混出双缐方格眼、通混出双缐方格眼,从形态上来看,这几种格眼都是在方形与圆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武家大院的格眼形态上与挑白毬文格眼最相近,方形的框中圆形整齐排列,上下左右之间的圆形互相挤压,没有重叠的部分为窗户的镂空,方与圆互相交错,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窗户多了疏通、玲珑缤纷的美感。

柱础,无论是在宏大的皇家建筑中还是在普通的民居建筑中都十分常见,柱础是放置在建筑柱子下面的石料。柱础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为了避免木制的柱体直接接触地面,从而减少土地中潮湿的水分直接侵蚀木柱,达到保护柱体的效果,延长柱子的使用寿命;二是可以将柱子所承受的房屋重量均匀地传导给地面,增加房屋建筑的稳固性。柱础从总体造型上看,除了规范的基座式和圆鼓式之外,大都是采用上下两层或更多层的组合样式。在武家大院比较常见的就是圆鼓式加方座组合而成的形式,也就是圆形与方形的结合,一般在圆鼓下面的方形底座上稍作了一些形式改动。圆鼓形的石料上会雕刻出精美的造型或图案,石雕造型走向椭圆鼓形状变化而变化,圆鼓造型的石雕放置于方形石料的上方,二者的组合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也表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文化内涵。

武家大院可以说是黑井古镇最有特色的建筑,其中还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每一瓦片的下方附有黑白图绘。武家大院中,很多瓦片中绘制了一小圆形,圆形中带有图案纹样,纹样种类图案丰富多样,如动、植物图案以及几何图案中的万字纹,方形的瓦片及瓦片内圆形的图案相互配合,体现出方圆之说;除单独纹样外,还有许多组合图案,在武家大院中见到最多的组合是双龙图案,多片瓦片组合在一起,拼出一完整的双龙图在一圆形中。通常在一屋顶上,会将单独带有完整图案的瓦片与组合才能拼出图案的瓦片相结合,创造出极具特色的建筑装饰。根据当地的老人所说,瓦片下绘制图案一是为了美观,根据当地的特色和美好寓意绘制,使用者一抬头便可观赏别具一格的室内装饰;二是在涂料的加持下,雨天瓦片可减少松动,如果需要重新更换或排列瓦片时,每片瓦片的位置也有迹可循。从老人只言片语的介绍中,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智慧,在方寸之间都能融入方圆的概念。

合院式民居建筑作为人类长久生活以来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生活哲理和文化现象就像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宝藏。方圆之说成为研究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设计的其中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说明了千百年来的造物之法,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武家大院建筑院落作为成熟建造技艺集大成者,其在建造方式、布局结构、建筑构件中都是一个好的研究对象。

作者简介:

丁艺,1996年出生,女,硕士,教师。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合院武家瓦片
历史变迁下的音乐建构与文化传承
——以武家鼓吹乐棚为个案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一种基于主题时空价值的服务器端瓦片缓存算法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惯性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鸡娃炕
琉璃瓿洞
基于NoSQL数据库的瓦片地图服务
继承传统民居文脉 开拓现代住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