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4-04-22 08:14李润哲
三角洲 2024年6期
关键词:抗战高校学生精神

李润哲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抗战精神对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抗战精神对于激发大学生爱国意识,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抗战精神可以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因此,深入探究抗战精神,探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十分必要。

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与领导下,中共抗日游击队与东北地方义勇军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初期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为国共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在十四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联合一切抗日力量,通过游击战、运动战的形式在敌后牵制住大量的日本军队。在经历了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后,中国最终于1945年8月15日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势力。可以说,中国最终取得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国共产党主张构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密不可分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广泛参与抗战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动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当前,中国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高度弘扬抗战精神,可以激励广大高校学生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抗战精神的内涵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精神的核心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曾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的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外墙而御其侮的真诚觉悟,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之下,全国各个民族深深团结在一起,组成各种武装力量抗击日寇。海外华侨华人也同样积极支持抗日,1938年10月在新加坡宣告成立的“南洋华侨筹振祖国难民总会”的宣言中指出“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以及爱国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全体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之时团结在一起,不畏牺牲地担负起守土抗战之责。这充分展现了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壮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气节是推动我们挺直腰杆、坚持走下去的有力精神支撑。随着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共两党放下彼此间的仇恨与成见,重新走向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宣告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团结中国一切抗日力量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各个党派、阶级、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团结一致,挽救民族危亡,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展现的坚贞不屈、誓死卫国的民族精神,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于中国犯下的罪孽罄竹难书。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沦陷后在城内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包括少女、儿童、老人在内的三十万军民无一幸免。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的手段,纷纷拿起武器,共赴国难,用鲜血与生命阻挡着日寇的侵略。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继续与日寇周旋,战斗数个昼夜,最终在濛江县壮烈殉国。日寇解剖杨靖宇的遗体后发现,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与棉絮。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对死守台儿庄最后阵地的池峰城师长命令道:“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中国人民不论老幼,不分南北,抱着牺牲一切的决心尽守土抗战之责任。中国人民在淞沪抗战中击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用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用血与肉换来的胜利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誓死不降,中华民族誓死不屈。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推动中国血洗了百年耻辱,同样激励着大学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并为之奋斗终生。

四、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强大的攻势。面对北平沦陷、天津失守,全国上下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恐惧之中。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纷纷宣扬“亡国论”。汪伪政府首脑汉奸汪精卫也曾大肆鼓吹“抗战必败”“再战必亡”的言论,给早期抗战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随着平型关战役与台儿庄战役的相继胜利,“速胜论”开始兴盛起来,使国民党内部分人认为中国可以依靠英美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打败日本侵略者。“速胜论”致使部分军民因轻敌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残酷的战争现实迫切要求一个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抗日战争。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与观点结合中国实际,于1938年5月著成《论持久战》,在书中毛泽东指出:“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驳斥了国民党内广为流传的“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观点。《论持久战》不仅破除了错误的思想,同时也推动着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百团大战”获得的重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发动群众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才能在十四年抗战中浴血奋战,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抗战精神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指引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理应得到传承、弘扬与发展。

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促进学生铭记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其更贴近历史现实,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因此,探究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一、推动抗战精神走入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大学生在校生活、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推动抗战精神走进校园活动,首先要将抗战精神与党建活动深入结合。将抗战精神与党建活动深入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党员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向更多的大学生宣传抗战精神。高校党组织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打造“抗战历史展览走廊”“抗战精神弘扬周”“抗战烈士缅怀会”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了解抗战史实、感悟抗战精神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思想道德素质。举办由党员构成的抗战精神讲解队,通过在校内举办抗战精神讲解活动,推动抗战精神深入广大学生群体中。其次,推动抗战精神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通过校内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西安事变纪念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等抗日战争纪念活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在浓郁的抗战精神宣传学习氛围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抗战精神的熏陶,从而增强学生对抗战史实和抗战精神的了解,高校也可以举办有关抗战精神的朗诵比赛、征文活动、知识竞赛,通过发放奖品证书、增加学时的方式来激励广大学生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者,为高校学生提供近距离感受抗战精神的机会。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高校学生参观当地抗战纪念馆、抗战展览馆。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广大高校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抗战文物,方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与伟大,从而升华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推动抗战精神深入高校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推动抗战精神深入高校思政课程,就必须将抗战精神放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之中。首先,将抗战精神与当前高校学生所学习的具体思政课程融会贯通。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将有关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内涵等内容融入日常思政课程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具体内容之中,让高校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中能自觉地了解抗战史实,继承与弘扬抗战精神。其次,高校思政老师要在加强自身对于抗战精神研究的同时进行授课方式的创新,寻找课程内容的主观讲授与激发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平衡点。通过开展抗战历史场景再现、抗战文艺汇演等课堂活动让高校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战史实,推动学生在还原具体历史场景的过程中通過查阅各种抗战文史资料与影视资源来达到学习抗战精神的目的。再者,组织学生开展“抗战知识学习课堂”等活动,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在自主讲授抗战知识的过程中重温抗战历史,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关于抗战精神的自育自学。

三、推动抗战精神融入社会志愿活动

抗战精神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抗战精神与社会志愿活动有机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高校学生在弘扬抗战精神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推动抗战精神融入社会志愿活动,首先要推动抗战精神走入“三下乡”支教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中较为薄弱。高校学生利用支教活动开展有关抗战精神的教育活动,在培育乡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推动自我的提升与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一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其次,成立抗战精神社会宣讲团,对社会不同群体开展宣讲活动。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重任。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思想,其中不乏境外势力以及反动分子鼓吹的错误言论。作为时代新人的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破除社会上流传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并在此过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开展有关抗战精神的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深刻了解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内涵,汲取抗战精神中无数先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高度弘扬抗战精神将为高校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历程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李润哲,男,1999年10月生,汉族,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抗战高校学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我们家的抗战
拿出精神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忆·抗战
抗战音画